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须的《通鉴学》是研究《资治通鉴》的史学专著。《通鉴学》构建了《通鉴》研究的完整体系,在《通鉴》、《通鉴》学派与编年体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通鉴学》集前人之大成,考核精细,观点独到,堪称"通鉴学"入门之书。  相似文献   

2.
《中原文物》2011年第1期集中刊出唐《史司马第三孙墓志》、隋《刘度墓志》、隋《张须陀墓志》,为历史、语言文字、书法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材料,但志文释读存在脱、衍、误等诸多错误,有必要对照墓志拓本予以校正,以利该项材料科学使用.  相似文献   

3.
齐思和在史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他的史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中国史探研》一书则是其史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将其史学方法归纳为描述性统计法、比较研究法、本末缕叙法等三种方法,并举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郑樵的生卒年代,宋史本传没有指明具体年月,故近人说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下列两种: 1.张须认为郑樵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说:“考郑君《投宇文枢密书》,有樵生二十有四年之语。史载宇文虚中以靖康元年二月签(书)枢密院事。三月庚午,即罢知青州。见《钦宗本纪》。既知靖康元年,郑君二十四岁。则上推生年,当为崇宁二年;下推卒年,当为绍兴三十一年”。(张须:《通志总序笺》第77页)白寿彝先生也主此说(详见:  相似文献   

5.
齐思和在史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他的史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中国史探研》一书则是其史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将其史学方法归纳为描述性统计法、比较研究法、本末缕叙法等三种方法,并举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续资治通鉴》被史学界公认为诸家续联通鉴》著作中最好的一种,无论从其体例改进、史料价值而言,还是就其史学思想而言,《续通鉴》都称得上是后来居上的通鉴学力作。  相似文献   

7.
为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海二期课改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建设目标.相对于过往的经验而言,中学历史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知识储备是最缺乏的.该目标中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学习方法”和“史学方法”两个维度,而教师对于“史学方法”又存在较大的盲区.为此,近年来上海中学历史教师既从葛剑雄的《历史学是什么》、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和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等书籍中获取“史学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从而在如何获取史料、如何提取信息、如何对历史作出解释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尤其将“求真”作为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教法提高历史课堂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9.
<正> 司马迁创作了《史记》,我国西汉以前的历史才得以大放光明。《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发展过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因为它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史学方法,即纪传体的史学方法。司马迁的不朽,在于他不仅开创了新的史学方法,而且具有远大的历史见识。这首先表现在他的眼光能扩大注射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即以当时的世界规模研究中国史,例如在《史记》中除了注意到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如匈奴、西南夷、东越、南越以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研究其生平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几乎所有的徐志摩传记作者及其研究者都认为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由于林徽因的出现,使徐志摩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而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即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正是张君劢的好心,催促帮助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才导致了出乎张君劢意外的结果,即徐志摩与其妹的离婚。而根本原因则是徐志摩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要有"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的"挑战""传统习俗"的叛逆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各种研究论著,虽不乏具体而微的史实考辨,但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正在于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既有传统士人的入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又力图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研究历史,观照现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4.
徐晓光先生的《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学回溯》,对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解读视角独特,方法新颖,论述精当,可以从该书写作的学术背景、内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给研究民族学、法律史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徐复先生问学章太炎、黄侃,为专治轮嘉以来朴学奠定基础。他尊师重道,发扬老师爱国情操,拓展师门学术,毕生读书治学,弘扬民族文化,献身国学研究。他助人为乐,提携后进,一切为了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裕钊不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桐城派发展史上重要的文章学家.张氏与其师友及门人的论文书信,多有关于文章学的论述.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张氏的论文书信,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章学思想:倡导“萧疏暗淡”的文风;为文主张以“意”为主,而以“辞”、“气”、“法”辅之;注重声调,并提倡“因声求气”.考察张氏论文书信中的文章学观,既有利于我们探索其文章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又有利于我们看到其文章学对桐城诸贤的继承与超越,还有助于我们对从姚鼐到曾国藩再到张裕钊的这一文章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由李修生主编的《全元文》,为元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资料便利,然而由于工程浩大,篇目繁多,难免有所遗漏。现辑得佚文四篇,作者分别是许谦、张枢、徐津、戴洙,可资补遗。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是应用史学的光辉范例.应用史学是专门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的史学,是历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史学现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挑战、适应与融合的过程。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不仅个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从理论与方法上对该领域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章氏将中国基督宗教史置于跨文化对话的宏阔视域,以现代化理念解读宗教传播的神学内核与价值取向,理性还原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根植的艰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