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以why开头的问句,并非都是要问“为什么”,有时也表示说话人的情感与用意,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语用功能也不同。一、“Why don' t you…?”这一结构多表示说话者的建议、劝告和邀请等。例如: 1.Why don't you come a little earlier?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呢? 2.Why don't you take some medicine?你为什么不吃药呢? 二、“Why don't we…?”主语用第一人称复数多用来表示说话者主动提议做某事。例如: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小心N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及相应的结构特点,认为“小心NP”是个多义格式,它可以表达两种主要的语义类型:“提醒”和“警告”,并分析了进入“小心NP”祈使句NP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小心NP”取什么语义类型取决于NP在其所在的论元结构中所扮演的语义角色及NP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言不由衷,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而又极为重要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加以剖析,有助于人们在处理语言信息时,及时而准确地洞察隐藏在说话者心里的“真实意思”,把握话语中透露出来的“非字面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对“言不由衷”现象作一个规定性的说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这种理解基于人们的常识性判断自然不错。但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显得笼统而模糊了。我们探索的“言不由衷”现象,指的是说话者所表达的话语意义与内心的真实思想不一致。这里有两点需要进一步强调的。第一,说话者所表达的与真实思想不一致的“话语意义”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话语的基本意义,也包括伴随话语表现出来的一些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态度评价等等。也就是说,是说话者所表达的全部意义的总和。第二,这种“言不由衷”现象的成立必须建立在交际双方的基础上,即说话者确实言不由衷,而这种言不由衷又被听话者及时觉察到了。没有这种双方的“认可”,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如果说话者说的是真话,而听话者出于某种偏见或判断有误,认为说话者言不由衷,那是“误解”,自然不算“言不由衷”;相反如果说话者确实言不由衷,但听话者并没有觉察,那么这种言不由衷就失去了判断  相似文献   

4.
黄静 《文教资料》2011,(36):119-121
“X得不能再X”这一格式在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但相关研究很少。“x得不能再x”结构中X多为形容词,且都为原型的性质形容词,这个结构常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也可做补语。“X得不能再X”结构的意义并不能单纯由其组成成分叠加而成.它是一个构式,表达了“X到极点了”的意思。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X得不能再X”格式是一个超预期信息结构式。  相似文献   

5.
公穆宝 《英语辅导》2001,(11):12-12
在英语口语中,不同场合一个词汇有许多种用法,如多义词语“Allright”,一些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好、行、对、同意、没关系”等意思,其实它也可以表示“安全”、“的确”、“正是”等意思。这些意思都是说明说话者的肯定态度的。有时它也可以用于强调、转折和讽刺的场合,表示说话者的恼怒、连接或否定等的不同语气。  相似文献   

6.
新兴流行构式"也是X了"具有主观表态功能,是现代汉语口语里较为常用的表达式,构式中"也是"已由客观地表示类同或者判断变为主观性地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语气的词语。该构式具有整体结构固定化、表意方式共性化和流行结构能产性几大特征;其变项"X"对音节没有绝对限制,词性上以谓词性词语为主;构式义是对难以理解的行为或事实以调侃戏谑的态度来表达个人观点,且表意特点以含蓄性、反讽性和经济性为主;语用功能上主要是特殊会话含义的典型代表,同时社会语用发展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新年到了,小朋友在燃放爆竹时一定要小心,不要伤到自己同时也要提醒其他的小朋友注意哦!那么“小心”用英语怎么说呢?我魔法小字典有高招!我请来了“小心”先生为我们表演魔术变身。Take care小心!Mind out!小心!Look out!小心!Be careful!小心!Watch out!小心!Mind your way!小心!注释:careful['k!"f"l]adj.小心的mind[maind]v.注意;当心care[k!"]n.小心“小心”先生的魔法变身@小叶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向别人说明自己有某方面的能力,也常会表达自己要做某事的意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论有关表示“意向”和“能力”情况的常用句型吧!  相似文献   

9.
自由活动时,小朋友来找老师告状,说仔仔打小鹏。果然,小鹏正在哭,额头上还有一条红红的抓痕,而仔仔则在一边涨红了小脸拼命为小鹏擦眼泪,嘴里还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是不小心的。”老师问明了事因,也原谅了仔仔,告诉他以后要小心些,仔仔点点头。 可是,没过一会儿,又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说仔仔欺侮瑶瑶。仔仔呢,在旁边一个劲儿地为自己辩解:“我是不小心的。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您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小心V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及相应的结构特点,认为“小心VP”是个多义格式,它可以表达两种主要的语义类型:“提醒”和“警告”,并分析了进入“小心VP”祈使句VP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小心VP”取什么语义类型取决于“小心VP”祈使句的外部分布及VP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构式“融X为一体”为兼语结构,虚化的文言动词“为”与“一体”组成的类固定短语“为一体”通常可以表示“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搭配对象可统分为单词型单项式、短语型单项式、语素型多项式、单词型多项式以及短语型多项式。该构式由“融为一体”受语义重心转移的影响发展而来,经历了固化的两个阶段,在经济原则、适用原则的推动下实现构式化,但在固化程度上略有不足。该构式的构式义为“融合进入构式的所有成分,使其发生交互作用的融合反应,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以实现某种效果”,可简称“融合义”。在语义表达上和“集X于一身”存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内外性质上的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山西方言中“圪”头词具有鲜明的特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其词型结构、语音流变、用字考究都有过研究成果.长子方言中的“圪”在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对此,文章认为长子方言中“圪”从形态上来讲是一个构词前缀,从语义上来讲表示小称意义,但是语义逐渐脱落,变得模糊,进一步虚化,出现了新的构词形式来表达原先的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一)“莫”字,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甲骨文写作(?),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太阳落入草中,天近黄昏.以日落草中形象地表示其本义是日落傍晚之时.由其结构,可见“莫”是会意字,其基本词性是名词。但是古代汉字少,为表达多种意思,一字承担多项内容,因而从本义扩大词义,产生引申义是常见现象.因而“莫”引申为“年岁将尽”或“晚上”,仍是名词。《诗经·小雅·采薇》:“岁亦莫止。”当然从“莫”的本义中,还有其他引申义,不管是直接或间接引申,大多数引申义都是名词。  相似文献   

14.
“V1来V2去”短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V1来V2去”短语的语法意义,认为它表示相关动作的多次重复或持续。此意义是由趋向动词“来、去”词汇意义的虚化实现的,不过,“来、去”的虚化程度视动词的类型、意义而有别。“V1来V2去”短语对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只有表示可持续、重复义的动作动词、心理动词能出现在结构中。此外,本还讨论了“V1来V2去”短语的句法功能及限制条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5.
“ません”与“ないです”的选择倾向问题是日语习得的一个重要项目,研究内容因个体不同而复杂多样,包括日语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对该项目的习得.笔者通过对日语母语者使用倾向的实态进行考察,初步明确了日语口语中制约说话者选择倾向的要因,分析了在自然谈话使用“动词未然形+ないです”的倾向较多的原因.并得出了“在日语口语表达中,动词的否定敬体表达形式在现阶段仍然将持续发生变化”等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6.
动态空间主要指语言表达中焦点(F)的空间位移,常用位移动词、词缀、连动结构等表示。纳苏彝语的空间位移主要有表达人体空间、动物体空间,以及无生命物体的不同位移形式。纳苏彝语的不同位移,一是通过动词前加方向前缀构成,表示相对于说话者或地势来说行为所表示的是空间进行的方向。其次是连动结构表示位移,即在行为动词或位移动词后加方向动词“来”或“去”表示位移,表达空间位移的向心和离心。  相似文献   

17.
以往关于“哪知道”表否定的研究多集中在“哪”表否定的原因和“哪知道”作为话语标记时的语篇功能,对于“哪知道”表否定的来源及语用功能研究较少。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构式角度出发,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哪知道”能够共现的成分以及变量“X”的结构形式与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此构式是一种语用否定,表示说话者主观态度的功能,在不同语境下有否认、辩驳、意外、不满和无奈以及谦虚和感激这五类不同语用功能,其中以否认和意外为主。  相似文献   

18.
自由活动时,小朋友来找老师告状,说仔仔打小鹏。果然,小鹏正在哭,额头上还有一条红红的抓痕,而仔仔则在一边涨红了小脸,拼命为小鹏擦眼泪,嘴里还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是不小心的。”老师问明了事因,也原谅了仔仔,告诉他以后要小心  相似文献   

19.
“岂有此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表示说话者认为别人的言语或某种行为、事理极其荒谬。断无此理。这一词语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醉醒石》、《聊斋俚曲》和《醒世姻缘侍》中均有出现,其形式并不太统一,又写做“岂有此礼”、“岂有是理”,还有用“那有此理”的。而且“岂有此理”在这些文献中具有鲜明、丰富的语用、语义特征,有的表示强烈的否定,有的表示一般的不认同。有的则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推辞。  相似文献   

20.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