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共产国际的帮助对这次合作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共产国际东方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实现国共合作的战略性决策,主要是依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制定的。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激烈反对的情况下,之所以坚持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从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国际推行的东方革命战略来看,共产国际力图通过国共合作,以打击帝国主义在东方的势力,而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又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唯一可以接受的合作方式。第二,从共产国际特别是其代表马林对中国革命和国共两党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看,马林和共产国际认为,共产党人加人各种民主党派和组织的做法,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而且也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的。目前,围绕着共产国际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形式是否正确这一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一)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马林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1921年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马林到达上海。任务是考察东方各国运动情况,设法与它们建立联系,并调查是否有希望和可能建立共产国际远东局。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同年7月23日至31  相似文献   

4.
第一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是东方历史的转折点。苏俄主动放弃沙皇奴役东方各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加紧对东方各国的压迫,为“东方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西方形势的彼长此消,向共产国际提出了转变策略的要求,共产国际“四大”是“东方战略”上升为主要战略的标志。远东是重点,中国是主角。对东方各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东方战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1924-1927年)举起了反帝反封的旗帜,共铸了大革命的辉煌。然而,自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共就没能掌握领导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却不断扩大、进而扫除共产党仅有的部分权力,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作认为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正是共产国际直接干预国共合作,执行倾斜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及中共领导人张国焘在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左"倾思想,借以全面总结大革命时期中共方面关于国共合作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孙中山三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1937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人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国内,对于王明这次回国,党史界一般都认为共产国际派王明回来夺毛泽东的权。笔认为夺毛泽东之权说不能成立。共产国际派王明回国是想帮助中国共产党,使中共不至于在国共合作中迷失政治方向,而导致党的组织瓦解。  相似文献   

9.
共产国际的策略路线与国共“党内合作”的逻辑发展吴九占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内合作”,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弄清共产国际的策略与国共合作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国共两党关系史和中国大革命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冲突与决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2年7月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与共产国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以共产国际遥控中国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由此决定了共产国际对大革命时期中国机会主义的产生、泛滥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作为中共党的总书记的陈独秀有着浓烈的自主思想和一套有别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和方法,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方式、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其思想根源主要在于陈独秀浓烈的自主思想与共产国际强制政策之间的紧张关系无法合理地排解,并最终导致了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决裂.  相似文献   

11.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1924—1927年)举起了反帝反封的旗帜,共铸了大革命的辉煌。然而,自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共就没能掌握领导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却不断扩大、进而扫除共产党仅有的部分权力,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作著认为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正是共产国际直接干预国共合作,执行倾斜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从形成到破裂 ,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无不与共产国际有关。本文重点阐述和思考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弄清这一问题对研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陈独秀对国共合作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孙中山试图通过国共合作要共产党人服庸其三民主义,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希望借国共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国共合作前途的认识也不同:孙中山是要建立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则根据马克恿列宁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上,孙中山要中共完全服从国民党的领导,而陈独秀则强调共产党的独立性。歧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理论基础差异、现实政治需要不同,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试析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武汉国民政府,是广东国民政府的继续和发展,武汉国民政府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参加并在一定程度上领导的,以国民党左派为主的,国共合作的,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政权;它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因素,属于新民主主义范畴的政权。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曾拥有最高和最广泛的权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同样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是合作破裂主观原因中的主导因素。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在理论与实践上指导的失误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中共领导人犯右倾错误,对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未能进行有力回击、坚决斗争,致使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阴谋*得逞,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左派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莫志斌70年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人曾为之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谁也不能否认,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出力甚多,功不可抹。然而对国民党左派与第...  相似文献   

17.
中共五大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暂时的国共合作中举起独立的革命旗帜,而不是在保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下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然而中共五大却力图在保持国共合作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共产党人领导的武装力量并夺取对革命的领导权.这种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来自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既想保持国共合作又指示中共为夺取领导权而斗争,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因而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共五大一事无成的教训表明,独立自主是正确制定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了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派往中国后,在帮助和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所作出的贡献。马林从1921年6月来华至1923年10月奉命回莫斯科,在中国工作了两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他努力贯彻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精神,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不懈地工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幸同时也指出了马林过低的估计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的作用,对国民党进行过高的评价,以及把中国革命寄托在国民党身上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坚持独立的政党立场.随着局势的发展与认知的变化,同时受共产国际、国民党态度转变的影响,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中共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实现,并非中共对共产国际指示的全盘接受,而是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经过内部多次讨论与多方协商,中共逐渐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其思想转变有一个渐进过程.中共早期处理国共关系的策略转变体现了早期领导人在实践中自身认知的不断提高,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做出的独立判断,初步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为推动大革命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国际一再阻止中国共产党发展自己独立领导的军事力量,使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当蒋介石、汪精卫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的时候,共产国际仍然下令解除工人纠察队的武装,这就使大革命的失败成为不可避免。过去一些历史教科书在总结大革命失败原因时认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自动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特别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以致在反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革命的惨重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