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历史进行反思,或凭吊古人古迹,或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写作的诗词.长久以来,咏史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永远供人欣赏和借鉴的珍贵的文学遗产.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就选编了三首以"怀古"为题的咏史词,它们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这三首咏史词进行比较鉴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阳江波 《文教资料》2005,(30):117-119
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历史进行反思,或凭吊古人古迹,或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写作的诗词。长久以来,咏史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永远供人欣赏和借鉴的珍贵的文学遗产。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就选编了三首以“怀古”为题的咏史词,它们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这三首咏史词进行比较鉴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一、写…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扩大了咏史词的题材和内容,将怀古、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文入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咏史词主要表现他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或是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或是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咏史词的主题和创作艺术均为后世词人所继承,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咏史怀古词,是在前人诗歌和唐五代词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风格多样性方面,都有着空前的开拓,成为宋代词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总的来说,它具有如下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从体制来说,多为长调。上述唐五代词人的咏史怀古词,皆属五十八字以内的小令,虽精炼蕴藉,但内容毕竟难以展开。进入宋代,随着词体的逐步开拓,字数较多的长调渐次出现,并为词家广泛采用。这一趋势,在咏史怀古词中尤为明显。因为这类题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作者又多是有为而发,故  相似文献   

5.
选入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材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京》)这两首词都堪称宋朝豪放派词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代表作 ,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各有千秋 :1 都表现了重大题材和主题。《赤》叙史事 ,绘江山 ,写英雄 ,谈人生 ;《京》思明君 ,议北伐 ,抒黍离之悲和报国之志。两词均突破了婉约派的狭隘内容 ,而是“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以诗文为词” ,拓宽和加深了词的境界。2 都是写景、怀古、抒情、言志相结合 ,咏史、咏怀相交织的佳作 ,且体现了宋人“以理入诗词”…  相似文献   

6.
陈子昂是初唐以前咏史诗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其咏史诗主题内涵全面深刻,继承与开拓有机统一,拓展了咏史诗的诗体功能和题材空间。这和其“兴寄”论密不可分。从创作风貌上讲,其咏史诗呈现出恢复魏晋风骨,同时又开拓唐音;悲慨的情感与深入的理性相统一的特征。尤其是其怀古类咏史诗打破了传统的否定结构模式,一改悲观虚无的历史消极情绪,为怀古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使怀古走向与咏史体式的融合。综合来看,他应是古代咏史诗史上贡献很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张可久自成一家。其作品以历史上归隐的高人或隐士为抒写对象;以怀才不遇之士或贤才遇"知音"为主题;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并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在全面探讨张可久咏史怀古之作的同时,还试图发掘他与其他散曲家咏史怀古散曲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严陵钓台”意象的意义是多重的。除了严光的高 洁外,还有光武中兴、君臣合道。本文通过对作家生平与词作 内容的比对,勾勒出宋代咏史怀古词使用这一意象的情况。词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对“严陵钓台”意象的意义或任取其一,或 兼而有之,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9.
中晚唐之际,重内容而轻形式、浅切俗直、了无余味的元白诗风愈来愈遭到批评.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作以其微婉转折、意韵深远、文质益彰的风格,对之加以纠正和反拨,以匡正其缺失,在思想的开掘和艺术的追求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带动了晚唐咏史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0.
以金陵为题材的咏史怀古词,形成了词学史上的独特风景——"金陵意象"。"金陵意象"的确立,始于唐诗,然后沿着诗学和词学两个方向传承。词学中的"金陵意象"完成于宋代,宋以后仍吟咏不绝,不断累积叠加,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后期词人贺铸词中呈现出"诗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题材的"诗化"和表现手法的"诗化"。题材的"诗化",包括抒怀词、怀古咏史词、思边词和悼亡词,这些词对宋词对题材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表现手法的"诗化",包括比兴手法的运用、化用唐人诗句入词和运用典故等方面。在北宋中后期沿着苏轼开辟的"以诗为词"的道路进行创作的众多词人中,贺铸的创作成就是最突出的。贺铸词之"诗化",对其词多样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词之"诗化"及其"诗化"后的豪放词对南宋辛弃疾及辛派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末诗坛诗风衰落,总体创作倾向脱离现实。但韦庄等人没有忘记天下,他们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的伤时讽世之作,属于具有淑世情怀的诗人,韦庄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韦庄诗中除了以现实题材直接关注现实的诗作外,作者还运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咏史怀古来借古以抒怀、吊古以伤今,从而表达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韦庄的咏史怀古诗既有自身之特点,又有传世之佳作。韦庄这些诗的特点是主题集中于对历史遗迹本身或盛衰无常的感喟,表达借古伤今之情,即将怀古之思与现世之情糅合起来,谈古道今,体现着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14.
张可久是元散曲后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多系写景言情之作.他的咏史怀古散曲较少为人提及,本文就他的两首怀古散曲探讨他别一种散曲风格,并且从中关照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受“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影响,表现男女之情的词作也成为词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对于超出这一范围的其它题材的词作,历来的研究者大多重视不够,因此,相关的研究也相对冷清。咏史怀古词是唐宋词中非常重要的一类,20世纪以来对这类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关注的重点尚停留在部分名家、名篇及一些个案问题上,在面的拓展和点的深入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学者们通力合作,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6.
咏史怀古诗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题材类别.据统计,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咏史怀古诗有9首,《赤壁》是其中之一.《赤壁》作为杜牧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经久不衰,在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着高超的技艺,凸显了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聚焦于史和"不与"之情两个角度来解读《赤壁》,并在此基础上从晓之以史、...  相似文献   

17.
塞汉词在承继了中国传统诗词韵味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精神气韵,达到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融合。其词在内容上涵盖了咏史怀古、写景抒情等多种题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能够做到化用前人词意,融入当代气息,而不显生涩,并以代人笔法委婉地表情达意,展现出诗人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咏史怀古、咏物、思乡、隐逸、写景、赠别、述怀、幽怨、游子、从军、边塞、登临、建功、感遇、忧国、爱情等题材,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鉴赏时抓住题材特点,便不会离谱背弦。1.咏史怀古  相似文献   

19.
咏史怀古是元散曲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全元散曲》中,除《吊古》、《项羽自刎》、《禄山谋反》等套曲外,另有小令近二百首。在该书约二百位知名姓的散曲作者中,约有四十人留下了咏史怀古题材的作品。这些散曲作品内容厚实,感情浓烈,寓意深刻,比起大量描写男女风情、纵酒归隐的散曲作品来,它严肃、尖锐,更具政治色彩和时代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散曲思想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咏史怀古题材的元散曲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那些直接抨击社会黑暗的作品,如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徐再思的《[越调]凭阑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  相似文献   

20.
南朝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超越前代,亦有像颜延之这样的优秀咏史作家。更为重要的是,南朝咏史诗表现出前代所无的新特征;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作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