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新小说》主编是梁启超,该刊1902年创于日本横滨,次年改在上海刊行,1906年元月停刊,共出24期。连载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等名作,对促进晚清小说繁荣局面之形成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元曲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  相似文献   

3.
晚清文坛根植于中国封建王朝分崩瓦解的土壤,时列强环伺蚕食,传统痼疾频发,社会积弊甚重,"谴责小说"即兴起于此时,且超越了当时同样兴盛的"政治小说",是这一历史时期最具代表的文学样式,《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谓其中的"弄潮儿",这些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历史转型特征,为中国近现代新小说的发展框定了雏形.  相似文献   

4.
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在西风侵袭下,上海在诸如城乡格局、社会风气、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晚清著名作家吴趼人的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生动精彩的描写. 吴趼(jiǎn,音茧)人(1866-1910),字小允,名沃尧,号茧人.广东南海人,因世居南海佛山镇,故自署"我佛山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世代为官,但传至他这一代,渐趋贫困.故吴趼人18岁来到上海谋生,先在江南制造军械局翻译馆当书写生,后投身文坛,曾协助编辑《学林沪报》副刊《消闲报》,继而主编《月月小说》《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声名传于沪上.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等.  相似文献   

5.
知识与趣味     
我国“连载小说”是从晚清时期兴起的。而最早的“连载小说”是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于1902年在《新小说》杂志上连载,接着是刘鹗《老残游记》的前二十回,于1903年在《绣像小说》月刊上连载,后来又连续载于天津的《日日新闻》。巴金的《家》、鲁迅的《阿Q正传》等名著,也都是以连  相似文献   

6.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这部小说从家庭、官场、洋场、商界各个角度对晚清社会的腐败给予了彻底的批判。基于这种认识,吴趼人提出了“恢复旧道德”的救国方案。“道德”关怀是这部小说的切入点和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7.
报纸刊登连载小说,由来已久。我国最早开辟“连载”专栏的报纸,当推1882年创刊的上海《字林沪报》。接着,1903年创刊的上海《国民日日报》也设连载栏目,该报连载的小说《南渡录演义》,因鼓吹反对清代贵族统治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各报选刊连载的屡见不鲜。著名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最初也是在报纸上连载发表的。  相似文献   

8.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 四大谴责小说:《宫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元曲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魂》。 楷书四大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  相似文献   

9.
书界之怪状     
《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10日17版)刊载了李庆西的文章《二十年目睹书界之怪现状》。具体现状如下:怪状之一,从避免雷同到出书大碰撞。本来并非文化人习气,这些平素文化都产业化普世化了,文化人也得近乎人情物理,所以扎堆成了最显眼的市场行为。怪状之二,没人叫好的书竟风靡20年。这说的是大名鼎鼎的琼瑶,其言情小说自80年代初进入祖国大陆,那时女孩们人挟一册,读得如痴如醉。可是,琼瑶不像金庸迷,迷归迷却没人出来替琼瑶叫好。怪状之三,“看不惯”的书也卖得火。这事情本身也让你看不懂,像钱钟书《管锥编》、…  相似文献   

10.
陈敏 《新闻记者》2000,(2):35-36
连载作力报纸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已久。在我国,几乎是一有报纸就有连载,如晚清的著名讽刺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最初就是以报纸连载的形式发表的。发展到今天,绝大部分的日报和晚报都辟有连载栏目,没有连载的报纸反而少见。但时至今日,连载已不再仅仅囿于副刊,内容也不再仅是纯文学类作品,它的性质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翻开近几年的国内各大报纸,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是普遍对连载重视了,纷纷在版面安排上给予“特殊照顾”。以1999年的报纸为例,《羊城晚报》、《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11.
二手书     
"二手"一词,历来意义不同.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倪瓒)晚年,率略酬应,貌出二手."说的是非一人手笔.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幸得带来的家人曾贵,和一个钦差大臣带来的二手厨子认得."说的是副手、下手.现今语言中,"二手"是一个热词,说的却是"间接的、转手的,辗转得来的事物".细想一下,这个定义似乎不够准确,但不是我的杜撰;况且把它用到"二手书"上,还是比较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书情书讯     
《耀世书法系列》出版本刊讯《耀世书法系列》近日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此系列由《人生之路》、《校园之情》、《爱恋之花》、《经典之诗》4本小32开的硬笔书法集组成。  相似文献   

13.
“拍手称快”意思是拍着手喊痛快,形容看到某些事情有了称心如意的结局,从内心感到痛快.语见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说起他死得可怜,无不垂涕,又见恶姑奸夫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例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十五回:“像这样剥削来的钱,叫他这样失去,还不知多少人拍手称快呢!”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三个民兵回到刘家峧,一说区上把兴旺金旺二人押起来,又派助理员来调查他们的罪恶,真是人人拍手称快.”巴金《随想录》一三七:“到十九日,这三名犯人真的给送往刑场枪决了.于是大家拍手称快,说是‘大得人心,大快民意’.”<中作者单位一>=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4.
《读书》2008年第11期杨念群《“道统”的坍塌》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文章关于近30年历史研究乃至整个学术研究的路径和境遇,特别是关于“化约论”与“语境论”的概括与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一些论述似乎包含着逻辑上的不一致,结论也有些独断,令人难以苟同。例如,文章的写作据作者云乃是“迫激于目睹中国知识界30年之怪现状,同时忧愤于国人的视而不见与麻木不醒”,  相似文献   

15.
“色厉内荏”意思是神色严厉,内心软弱(荏:软弱).形容人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语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穿窬:钻洞爬墙)之盗也与?”后以“色厉内荏”四字成文.例如汉·王充《论衡·非韩》:“奸人外善内恶,色厉内荏.”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十五回:“后来藩台走了小路子,向他随员当中去打听消息,才知道他是个色厉内荏之流,外面虽是雷厉风行,装模作样,其实说到他的内情,只要有钱送给他,便万事全体的了.”叶圣陶《英文教授》:“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王火《战争和人》(二)卷四:“童霜威不禁惊讶地想:唉,人的内心真是复杂!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奸魔王,看来也是色厉内荏,怕的是因果报应呢.”  相似文献   

16.
我们出版社以大连图书馆存藏的孤本、善本明末清初小说为基础,兼采其他图书馆存藏之孤本、善本明末清初小说,选取国内尚未出版过的或虽曾出版过但版本不同者,补其刊遗,出版了《明末清初小说选刊》。这项工作于1982年7月纳入了国务院批准的《1982年-1990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计划每10种为一辑,先在1985年以前出版3辑,现已出版12种。填补了从《金瓶梅》  相似文献   

17.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近来重读《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感到十分亲切,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古典文学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指示》使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在21世纪之初,我们来纪念《指示》下发二十周年,更有特殊的意义。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建社之初即确定了“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出版方针,文学古籍的整理和出版自一建社便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50年来,经过几代编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社出版的文学古籍中,既有毛泽东同志作为国礼送给外宾的线装书《楚辞集注》,又有俗称为“黄皮书”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耀世书法系列》近日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此系列由《人生之路》、《校园之情》、《爱恋之花》、《经典之诗》4本小32开的硬笔书法集组成。分别用洒脱清峻的行书,书写了名家语录、格言警句、散文华章、中外情诗。书法家鹿耀世先生曾在全国报刊发表2000多件书法作品,出版硬笔、毛笔书法读物20余种,多次再版,广受赞誉。  相似文献   

19.
刘福春编撰的《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于2006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1966~1976)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编撰者在“凡例”中称,该书“收录1920年1月至2006年1月出版的汉语新诗集、诗论集一万七千八百余种”,与此前著作相比,这部《总目》工作量之巨大、收集资料之繁难是可以想见的。而这一巨大的学术工程又是编撰者个人花费二十余年独立完成,这更不能不让人感佩有加。我不知道,目前的学术界还有多少学人愿意“二十年磨一剑”来打造一部著作,尽管如此,刘福春仍然对这部凝聚着自…  相似文献   

20.
柳和城  刘承 《出版史料》2009,(1):110-120
穆湘瑶(杼斋)、穆湘碉(藕初)兄弟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实业家。穆杼斋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特班,与黄炎培、李叔同等同学;穆藕初则从花行学徒靠自学考入江海关任职员,1909年赴美留学。他们1903年时出版过两本译著:《近世之怪杰》和《苏格兰独立志》,上海通社《通社丛书》中两种。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穆藕初先生年谱》(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编著)已著录。通社是一个怎样的出版机构?《通社丛书》究竟出了多少种?引起了我们探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