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注意力经济,俗称眼球经济,是近年来流行的词汇,它是信息社会为媒体度身订做的。在信息过剩、媒体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仅仅争夺用户眼球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够了。有专家称中国传媒将走过“注意力经济时代”,步入“影响力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媒体作为一种交互性的全媒体,已成为我国传媒产业领域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注意力经济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网络媒体在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战中又尤为激烈。注意力经济是以注意力资源的生产与分配为基础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及商业运作模式。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社会性媒体旨为开辟新的注意力战场,获取更多更有效的注意力资源。本文在注意力经济理论的背景下研究微博的影响力,试图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注意力经济的发展规律,希望此研究成果能为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王红霞 《新闻前哨》2013,(10):97-99
玩微博早已成为一种时尚,而最近微博反腐呼声的高涨,更使“围脖”现象白热化。微博为何在中国如此盛行以至成为一种时尚?本文就此探讨微博时尚产生的原因、流行过程及群体心理,和微博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为“微博”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流行语体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广告、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网站或网络论坛等,其发展与传播大致都会经历触发与产生、复制与模仿、磨蚀与印记等三个阶段.网络流行语体的快速发展与传播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及网络媒介的推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微博传播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拥有网络传播的特性,如即时便捷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操作简单和用户进入门槛低等,深受人们追捧.微博是web2.0时代“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最流行的网络传播工具之一.作为新事物,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本文试图以微博在当下信息传播中的一些表现为依托,分析“微博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积极可行的应对思路,为微博传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围观模型”看交流困境——微博社会网络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微博,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得出直观模型——微博“围观模型”。该模型体现了微博整体网的基本特点:名人间交流频繁,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与名人交流的愿望实质上无法实现;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有效交流也很有限。“围观模型”这一概念虽用来描述这一虚拟网络的特征,却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网络关系特点,体现了人们交流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刘薇 《新闻爱好者》2011,(12):46-47
网络流行体主要由网络媒介、传统媒介和社会新闻事件触发,其发展与流变一般会经历“触发与显现——网络蹿红——传统媒介关注——磨蚀与淡出”等过程。网络流行体的传播具有时效性、高频性、动态性、交叉传播性和传播周期短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块化模型,引入中心性度量和集聚系数两类系统化的社会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微博社会网络微观结构的分析方法,并以“上海发布”政务微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描绘出微博社会网络结构的个体特性,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特征向量指数、页面排序指数、权威性指数等综合舆情指标的引入丰富了网络中个体的评价依据.此外,本文分析得到的结论对政务微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微博已成为公众反映自身观点的主流渠道,微博网络舆情研究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与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微博”与“舆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对微博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基金赞助情况、发文下载量、被引频次与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微博网络舆情研究已经形成体系,研究方法较为丰富,未来以图像、视频为分析对象的微博网络舆情研究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董磊 《新闻世界》2013,(10):227-229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美国传播学教授曼纽尔·卡斯特表示,网络是“能够称得上具有结构的组织里最不具结构性的组织”。作为一种柔性组织,网络准入机制低,灵活性大,群体参与性高,主动性强,是信息发布与信息获取的新型组织。在各类信息互动与交流的网络传播当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作为网络化组织形态的微博,具有草根性与平民化的特点,成员间的网络社交与政治参与体现了其鲜明的社会性。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在微博传播中扮演了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角色。意见领袖可以称作是亚当斯(J.S. Adams)研究中的“组织界限沟通者”,它能协调与平衡组织与传播环境的信息交换,在社会传播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人际互动,同时给大众打通了政治参与的通道,使大众的舆情及意见得以充分表达,这极大地促进了民主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期“组织传播”栏目紧扣网络传播的时代背景,探讨信息交流过程中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作用与传播价值,以“意见领袖”、“微博公益”、“政务微博”、“网络政治参与”等热词为研究主题,刊载文章四篇,旨在和读者分享、探讨传媒新动态下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个例(新浪微博“billgates”账号),展现出个人微博产生的外交效果,发现名人微博有制造议题、引导舆论、构建形象等优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使用专业软件Ucinet和Rost进行数据分析,体现微博网络传播时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即“小圈子”和“弱关系”的缺点。此研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就名人进行公共外交的优缺点进行案例陈述,实用性在于对名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外交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3.
杨丽琼 《新闻世界》2013,(3):107-108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企业要想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已成为现代营销的重点。微博的出现给现代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机会,本文从微博营销的优势和微博营销的模式来分析注意力经济背景下的微博营销。  相似文献   

14.
倪玮 《报刊之友》2013,(10):48-50
本研究通过个例(新浪微博“billgates”账号),展现出个人微博产生的外交效果,发现名人微博有制造议题、引导舆论、构建形象等优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使用专业软件Ucinet和Rost进行数据分析,体现微博网络传播时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_即“小圈子”和“弱关系”的缺点。此研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就名人进行公共外交的优缺点进行案例陈述,实用性在于对名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外交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5.
自2009年中国政务微博问世以来,政府部门开办微博的热潮延续至今,在网络这个舆论阵地上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政能量”.而对这股“政能量”的有效管理及合理运用,势必促使其进一步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正能量”.本文以“南京发布”为例,阐释了当前政务微博的使用现状,剖析了相关部门对政务微博的管理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促使政务微博进一步从网络上的“政能量”向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转变.  相似文献   

16.
伊俊铭 《青年记者》2021,(4):109-110
新媒体时代,网络阅读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与新闻的主要途径,并引发了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聚焦于网络新闻阅读问题,提出“烂尾阅读”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烂尾阅读”在“时间维度”中更为显著,且成因多体现在以注意力经济为主导的“博弈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仲纪 《新闻知识》2003,(5):14-15
随着当代社会逐步进入后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盟曾对后信息社会特征研究后描述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方。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将“注意力经济”理论引入传播领域,称:传播回收的是受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的也正是受众的“注意力”,“注意力”是传媒真正能赚钱的终端产品。  相似文献   

18.
眼下,微博风暴正席卷中国,迅速成为国内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焦点话题。尤其在2011年的春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行动,将微博推上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风头浪尖。通过“微博打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比起论坛、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微博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对话平台,甚至是“草根阶层”也能“通过参与种种议题设置,逐渐介入了社会事务的处理当中。”仿佛“电子鸟托邦”就在不远的前方,令众人为之雀跃。事实果真如此?本文欲通过对“微博打拐”事件的分析,分析微博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打探“乌托邦”浮云下的“微博”力量。  相似文献   

19.
韩孟洁 《新闻传播》2023,(18):41-4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微博的普及,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如微博等来获取感兴趣的信息、表达立场和观点,社会现实能被微博舆情有力地展现出来。本篇论文主要基于新浪微博平台,以“江歌案”的一审这起突发的有影响的公共事件为研究实例,人工收集新浪微博中关于此事件的300个用户之间的转发关系,以0-1矩阵的形式输入Excel表格中,再导入Ucinet软件中,生成微博舆情传播的网络图,根据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微博舆情传播网络结构的整体分析,再通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来研究以“江歌案”的一审为代表的微博舆情传播的特点以及其对微博舆情传播的影响,比如运用小团体、K-核、网络密度等指标综合分析数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当事人、名人、法律用户等在整个微博舆情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传播速度控制,可以通过影响这些关键节点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张勤 《中国记者》2012,(3):20-21
两会专题微博,集束受众注意力2010年广东两会《羊城晚报》、金羊网首开报纸、微博互动的全新报道模式;2012年一些报纸开设大型两会专题微博,将传统网站的专题网页与微博相结合,设置“微发言”“微直播”和“微访谈”来分类汇总两会资讯,并链接代表委员、媒体记者微博群,加强与受众互动,聚拢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