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古书中有的字笔划不全的现象,如“世”字少了一笔成“■”,“丘”字少了一笔成“■”等。这是否印刷出版中的错误呢?不是,这是因为“避讳”而造成的结果。什么是避讳?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在文字上则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如果违反,就是犯  相似文献   

2.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写出,谓之“避讳”.大约在西周时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这是把避讳和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避讳略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是等级禁严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封建时代很重视“避讳”。辛亥革命前,人们对于皇帝及其祖、父、后妃等和自己家庭的祖先及尊长的名字都不得触犯,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采用其它方法迴避,以表示不敢、不能、不愿直接写出或说出的意思。前者因全国都避讳,称为“国讳”或“公讳”,后者因全家都避讳,称为“家讳”或“私讳”。  相似文献   

4.
《浙江档案》2004,(5):42-42
何忠礼在《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有种种忌讳,其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忌讳,就是对尊者、长者、贤者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人们将这种忌讳称做避讳。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避讳,二名要避讳,要避讳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  相似文献   

5.
避讳,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帝王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接说出,或直接写出,谓之“避讳”。 避讳大约在西周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里将避讳看得与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同样重要。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以及个人的尊严和威风,规定在文书中也必须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在我国封建君主统治时代,皇帝的威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作为“奉天承运”的“天子”,凌驾于一切统治机构及一切臣民之上,自认为“智周乎万物,泽及乎庶类。”但这并不等于说皇帝可以全凭其个人的感情而随意处理国家事务,恰恰相反,我国历史上的有为君主,都有一套有章可循的制度和一个可以依靠的元老重臣班子,都是依靠固定的官僚机  相似文献   

7.
“孤家”、“寡人”是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自谦之词,百姓称之为天子、皇帝、陛下等。君主是古代国家机器的核心和至高无上的总指挥,是古代官场上百官之上的“官”。所以《说文解字》把“皇”解释为“大也”,把“帝”解释为“王天下之号也”。  相似文献   

8.
"孤家"、"寡人"是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自谦之词,百姓称之为天子、皇帝、陛下等.君主是古代国家机器的核心和至高无上的总指挥,是古代官场上百官之上的"官".所以<说文解字>把"皇"解释为"大也",把"帝"解释为"王天下之号也".  相似文献   

9.
古代政制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  相似文献   

10.
正按语:大高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皇室、宫官婢女演练道教科仪的场所,也是皇帝求雨祈晴的地方。初名大高玄殿,清康熙帝玄烨即位后,因避讳改称大高元殿,后更名为大高殿。清朝每年均在大高殿办天腊、迎新禧、天诞、上元等道场,皇帝拈香行礼,举祭天礼仪,祈求天晴、下雨或降雪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  相似文献   

11.
按照近代国际公法和惯例,建交国得相互遣使驻京,并觐见君主呈递国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拒绝各国公使驻京的要求。1861年,按照《北京条约》的规定,英法等国公使终于入驻北京,并请求觐见皇帝,但因咸丰皇帝未及回銮即病逝于热河而未能实现。同治皇帝年幼即位,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鉴于觐见礼仪有诸多不便,遂得暂缓。1872年同治皇帝亲政,各国公使即提出觐见要求。经总理衙门与之反复交涉,并征询京内外大臣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社会》2002,(5):44-45
雍正七年编纂的《大义觉迷录》记载一则民间传闻:“圣祖皇帝(康熙)原传十四阿哥胤(礻题)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是说康熙传位遗诏原文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胤(礻题)原名胤祯,因雍正皇帝名胤稹,为避讳,胤禛当皇帝后,胤祯改名胤褪)。而康熙的第四子胤稹把遗诏的“十”改为“于”,“祯”改为“稹”,  相似文献   

13.
蓝报的由来     
侯宝林在《改行》这段相声中说:从前皇帝病死,举国都要“志哀”,不但禁止宴会娱乐和鲜衣华服,连红萝卜、红辣椒这类带点红色的小商品,也必须戴上特制的蓝色套子,才能公开出售。相声虽然有点夸张,却也不无根据。按照清朝的法令,不仅老百姓要为皇帝服丧,报纸也要为皇帝服丧。  相似文献   

14.
大明王朝是帝制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崇祯皇帝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君主,是他将大明王朝送进了历史,结束了朱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 奇怪的是,一个将江山弄丢的亡国之君。在过往三百七十年间很少受到指责不论是明朝遗老,还是新朝统治者;也不论是新史学,还是旧史学;人们对崇祯帝抱有普遍同情,以为明朝之所以亡国,并不是崇祯的错。  相似文献   

15.
敕 文书名称。始用于汉代,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唐宋之时,君主指示及诫励臣工或晓谕军民时,有敕旨、敕榜之类。明代皇帝对巨工有所训示时,则用敕谕,封赠中下级官员时,则用敕命等。清沿古制,对于敕之  相似文献   

16.
胡祥雨 《出版科学》2013,21(2):111-112
人类文明史上,书报是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书报检查是政府对知识与信息进行控制的重要途径。在皇帝集权的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为了进行思想控制,对书籍(以及后来的报纸)的检查一直未曾间断。清代前中期的君主大兴"文字狱",即是书籍检查制度的极端形式。鸦片战争之  相似文献   

17.
<正>奏折作文文书,始于清朝。奏意即进,中国古代凡人们言情于上,均可称奏。秦初改书为奏,奏才成为臣子上书皇帝的专用文书。自汉迄明,上奏文书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奏议、奏疏、奏章等。清代奏折制度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康熙朝廷,清朝已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在例行的题本、奏本之外,皇帝还任命一些事情,用密折报告一些官场隐私和民间动态,以便更加机密、快速地了解政情。查动官吏。雍正时,奏折使用范围扩大,不仅督、抚、提、镇等高级官员可用,其他科道官员,甚至周知也可密折奏事。  相似文献   

18.
(续上期)二十一、利用文书杀人最多的皇帝利用文书杀人最多的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发生了空印案.朱元璋发现后,下令将地方衙门主印的长官一律处死,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杀死几万人;洪武十八年(1385)户部侍郎郭桓利用文书,少报多收,多收少报,被朱元璋发现,便命令从户部侍郎以下都处死刑,被杀的又有几万人.文书中因为没有避讳  相似文献   

19.
两大“舆论场”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舆论导向建设所面临的重人课题,也是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期必须要正视而无法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楚曲二十九种"是分藏于北京和台湾两地29种清代湖北汉调早期剧本的合称。楚曲剧本的刊刻者对道光皇帝旻宁有明确的改字避讳意识,并结合周边史料,可证它们付梓于道光年间。就剧本形态而言,楚曲长篇"全部本"和短篇"全围本"相互依存,反映出清中叶汉口书坊刻书的独特方式和剧坛演出的真实面貌;而分回制与分场制并存的剧本体制,则显示早期汉调从模仿传奇到文体独立的演进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