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僧人伸殊的词作既有清婉明丽的写景咏物,又有稍显婉媚的言情,充分体现出宋词雅俗并存的特点,进一步扩大了宋词的表现范围。无论是在题材还是风格上,仲殊的词作都突破了宋僧词的樊篱,对传统意义上的僧人文学作品有很大程度的超越,为宋词和僧人文学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綎选定《草堂诗余别录》,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通过所选之词及评点文字,张氏的词学观念得到彰显。其所选词作以及对词作的评点,充分体现了一代词学家崇古雅、尊婉约的词学观念及其对"豪放婉约二体说"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綖)选定<草堂诗余别录>,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通过所选之词及评点文字,张氏的词学观念得到彰显.其所选词作以及对词作的评点,充分体现了一代词学家崇古雅、尊婉约的词学观念及其对"豪放婉约二体说"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宋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因其词作言辞优雅,文体流畅,情真意切而广为人所称道。该文试从音美视角对李清照词及其译词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宋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因其词作言辞优雅,文体流畅,情真意切而广为人所称道。该文试从音美视角对李清照词及其译词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6.
宋词“模糊”而能“美”是有条件的。词作本身的系统质、创作主体的功能质和对接受者发生作用的功能质三项原则,制约着宋词的模糊美与精确性关系,不是越模糊越美。  相似文献   

7.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8.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宋词数次阅读、圈画、批注与评说,所圈评的词作达378首之多。其圈注、评说宋词的内蕴主要包括圈画批注、评说词风、手书、温故创新、探讨词作辩证思维与科学的相通之处。毛泽东喜好圈评宋词,既是良好读书习惯的显现,也是个人审美情趣和扶弱祁强心态的体现。所圈评的宋词,既有词集文献价值,也具词艺术评论价值,同时富有读书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诗、宋词虽有时代和体裁之别,但亦可视为两种文学传统。辛弃疾以其大气浑成的创作,全面突破了自《花间》以来形成的宋词创作和审美传统,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辛词的成功在于对唐诗传统的继承,不管是词人的个性抱负、词作的抒情风格还是艺术特征都表现出对唐诗尤其是盛唐气象的祖祧,而后人对辛词的喜爱也多多少少都带着点英雄主义的浪漫怀想。  相似文献   

11.
1981年出版的《唐宋词简释》是词学大师唐圭璋词学阐释学和鉴赏学的经典著作。唐圭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任教中央大学,教授词选等课程,以朱祖谋所编《宋词三百首》重编本为讲释之资,对其中词作随课讲授,撰有释词讲义文稿,文稿当时虽未刊行出版,但不少释文已在一些报刊中发表。对于报刊中的这些词作释文,1981年版的《唐宋词简释》多数虽已收录,但仍有不少释文遗收、失收,因此文章对这些词作释文加以辑录。冀以一定程度上还原《唐宋词简释》当年讲词、释词时的原貌。  相似文献   

12.
一、初识经典 《人间词话》是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的词论著作,对历代词作名篇及作家作了精辟的评点,并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论观点,代表了作者文艺思想的精髓,是“晚清以来论词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由于"应歌"、"言情"的社会功能所决定,宋词中产生了大量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的作品,而情态描写是宋词中运用得最多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宋词对女性形象的情态描写,主要有从女性角度观照、从男性角度观照和直接描写人物动作、姿态等,从而使词作产生了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试论晏殊词的主体介入性与情感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殊是唐五代词风向宋词转变的过渡阶段的关键性人物,他词作的主体介入性体现在词中描写对象的变化和士大夫情怀的介入,而他词作的情感流向在走花间词人的单向一维形式的同时还加入了他对感情的特别的节制。  相似文献   

15.
叠字具有舒缓婉转、深沉回旋的表达效果,正适合于婉约派词作缠绵姜婉、曲折含蓄的词风,宋词中婉约派词作多用叠字,豪放派词作则鲜见使用。  相似文献   

16.
阴柔之美可以说是词最初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也是唐宋词"风情独异"的艺术追求。虽说苏辛词的阳刚之作确实让唐宋词放出了别样光彩,但也只不过是词的一种变体或异化现象。无论是深层细腻的内心观照,还是优美纤丽的审美意象,亦或是"娇女步春"的艺术形式,无不体现了唐宋词重阴柔而轻阳刚,与传统重阳刚、轻阴柔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7.
刘非非 《考试周刊》2010,(21):25-25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相似文献   

18.
鉴赏宋词,首先要反复吟诵,体会词作的音韵格律之美,体悟词作的深沉意蕴。其次,了解词人的人生经历、词作的写作背景等,把握词作的“意象”,体味词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再次,了解词作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品味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尺幅千里,画家向往的境界;言简意赅,作文追求的目标.其间有共同规律:以少总多. 以少总多,从古如此。孔子评《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三字总括评论诗三百,以少总多. 评说以少总多,便能提纲挈领。古人论诗人,郊寒岛瘦,元轻白俗,均着一字而见作家风格;词学评词作、婉约、豪放,四字而分宋词流派。小说点人物,智诸葛,猛张飞,凤辣子,苦尤娘,勇晴雯,慧紫鹃……也往往一字评点出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0.
席晓艳 《陕西教育》2010,(3):86-86,88
柳永和周邦彦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词作存在着明显的继承与蜕变。本文主要论述二者在词创作方面的不同之处,以便深入地了解他们词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