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戴忠杰 《科教文汇》2014,(3):210-211
无差别杀人犯罪,是一种多发于现代社会的独特犯罪类型,在社会转型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无差别杀人犯罪在近些年也多有发生。将无差别杀人案进行类型化犯罪的心理学分析研究,以探索行为人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纵火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与其他犯罪不同,但作案方式方法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本文总结近几年某市发生的几宗纵火命案,主要分为报复纵火、杀人后纵火、及制造经济损失等几类。提出纵火现场的勘查重点即认定着火点、确定起火时间、确定助燃物等。  相似文献   

3.
系列杀人案件近几年在我国成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力图通过对一部分系列杀人案例的剖析,来探讨这类犯罪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系列杀人案件近几年在我国成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力图通过对一部分系列杀人案例的剖析,来探讨这类犯罪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邢现忠 《科教文汇》2007,(8Z):159-159
系列杀人案件近几年在我国成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力图通过对一部分系列杀人案例的剖析,来探讨这类犯罪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入室盗窃案是多发性侵财案件,由于此类案件犯罪手段比较复杂、性质容易升级,极易转化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结合实际,针对入室盗窃案的常见几种方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强奸、放火、贩毒、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
许多犯罪分子在实施盗窃、杀人、抢劫、强奸等犯罪后,为了掩盖其犯罪的动机目的、转移侦查视线、逃避打击,往往在作案后放火破坏现场,而纵火现场对现场破坏程度大,给现场勘查带来了很多麻烦。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了解纵火现场中遗留手印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根据手印变化规律研究纵火现场手印的勘验提取,为尽早侦查破案工作提供线索、证据。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以来,大学生犯罪问题引起了社会空前的关注。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调研,采取各种措施试图预防、减少大学生犯罪。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大学生犯罪却愈发严峻。2005年1月15日,在江西上大学的王彬、小魏携带仿64式手枪、消音器等作案工作搭乘出租车窜至海安县大公镇王院村实施杀人抢劫。2005年6月25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原北京铁路总医院)教学楼内爆发“北大学生八十余刀杀死同学案”。2006年2月12日,河北某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医学专业大五学生,撬盗手机专卖店,盗窍店内52部名牌手机,涉案金额近16万元。2006年2月17日,江西…  相似文献   

10.
贾立岩 《今日科苑》2009,(24):179-179
近年来,扒窃犯罪活动突出,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群众出行安全感的热点问题,且这种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稳定。但由于目前扒窃犯罪作为盗窃犯罪的一种,在定罪量刑标准上,与盗窃犯罪完全一致,造成打击处理力度较低,较难控制扒窃犯罪的发生。必须引起立法、行政、司法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扒窃犯罪的主观恶性,提高对扒窃犯罪的定罪率,有效打击扒窃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扒窃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从两个角度看犯罪黑数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犯罪黑数研究概述犯罪黑数,又称“犯罪隐藏数”或“犯罪暗数”,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地区(或国家)已经实际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司法机关没有知晓或司法机关虽已知晓但未将其纳入犯罪统计之中的犯罪案件数量。与犯罪黑数相对应的是犯罪明数,也称犯罪“实证数”,即官方统计的犯罪数,是指已经实际发生并已被司法机关纳入统计之中的犯罪案件数量。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其局限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它只能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犯罪和犯罪行为人的实际数量的一部分。犯罪学家一直认为犯罪黑数的问题是犯罪统计中的一大难题,西方学…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在邮寄快递领域的犯罪类型、表现特点、和犯罪渠道。揭示了遏制快递犯罪关键点是严格推行收寄验视制度,实现问责制。提出了避免犯罪发生,需要快递业全体职工的火眼金睛和抵制犯罪的高度责任感。向社会发出坚决堵住邮寄快递领域一切违法犯罪活动的呼吁。  相似文献   

13.
梁海彬 《大众科技》2008,(7):176-178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要做好预防,则必须把握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以及对其犯罪的原因进行研究,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为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计算机犯罪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分析网络犯罪者的犯罪心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前预防这种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朱宇 《科教文汇》2007,(7X):138-138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计算机犯罪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分析网络犯罪者的犯罪心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前预防这种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难点之一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浙江湖州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中首提打造“无差别城乡”的概念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实践案例,其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创新创业打造无差别城乡的实现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引入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为中介变量,选取湖州2005-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和相关可得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化对打造无差别城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对区域创新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创新创业对无差别城乡建设有显著正向影响;只有数字化创新而无相应创业活动支撑则对无差别城乡建设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鸿沟”对无差别城乡建设有负向影响。有基于此,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中推进“数字新基建”下沉乡村、壮大乡村数字化创新创业主体、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及数智化赋能城乡多元共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艳琼  祁萌  林君霞 《科技风》2014,(8):206-206
近年来,大学生的犯罪比率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校园血案的接连频繁发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分析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并探讨有哪些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开井放油、打孔盗油、盗窃和破坏石油生产设施的现象,在全国各个油田都有发生,“三小一点”为涉油犯罪提供了销赃路径。涉油犯罪愈演愈烈。相比之下,不断出台的政策和法律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如何有效规制涉油犯罪,从而保护社会、经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成为时下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总结了涉油犯罪的特征,剖析了犯罪的成因。并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从涉油犯罪成本、犯罪控制系统、产业链、利益分配等角度进行了规制路径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张蕙 《知识窗》2007,(4):4-5
2004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北京选取了11所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622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发现特别想自杀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作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而且,中学生的自杀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此,新华社作了这样的报道: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失恋等原因,近些年大学生中自杀事件频发;因不起眼的小事杀人伤人,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常见于报端。  相似文献   

20.
2005年5月下旬,俄罗斯内辛斯科亚地区警察局颁布了一道特殊而紧急的追杀令:追捕杀人凶手远东豹。原来,此前该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神秘而血腥的杀人案,所有现场证据皆显示系远东豹所为。当地民众在盛怒之下,强烈要求惩治杀人凶手。可是,动物和生态学家们却持有异议。原来,远东豹属于大型珍稀猫科动物,是豹的一个亚种,近几十年来数量已骤减,濒临灭绝。为了避免伤及无辜,警察局派出了一支追捕组,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