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子推而设。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当年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后来当上君主的晋文公为了报恩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不但拒绝了晋文公,而且与母亲一起隐居在大山中,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而放火烧山,竟意外地烧死了介之推与其母。为了祭奠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在介子推去世那天全国的百姓都不允许生火,以怀念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相似文献   

2.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文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有人提及,晋文公开  相似文献   

3.
(一)寒食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禁火寒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之推。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期间,介之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重耳十分感动。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时独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便背着母亲到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市境内)隐居。文公放火烧山,想让介之推出山,结果介之推抱树而死。重耳因此作出了一项重要规定,即每年到介之推焚死那天(清明前一天),人们都要禁火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古代诗人或因生活贫困,或因仕途失意,或因漂泊异乡,所写的寒食诗大多为伤怀思乡之作。初唐宋之…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介之推"五蛇辅龙"的传说中介之推被喻为晋文公得以返国的五大功臣之一,此说与历史事实不符."五蛇辅龙"说的出现其实质背景是战国末期的秦相吕不韦在其所主编史书中所杜撰出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秦王由诸侯王取代周天子提供舆论造势及历史依据,该传说的产生及流传是政治炒作宣传的结果.正是通过掌握着强大"话语权"的秦统治者,才使得这个明显是假的故事产生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所拥有的效果.对该传说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介之推“五蛇辅龙”的传说中介之推被喻为晋文公得以返国的五大功臣之一,此说与历史事实不符。“五蛇辅龙”说的出现其实质背景是战国末期的秦相吕不韦在其所主编史书中所杜撰出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秦王由诸侯王取代周天子提供舆论造势及历史依据,该传说的产生及流传是政治炒作宣传的结果。正是通过掌握着强大“话语权”的秦统治者,才使得这个明显是假的故事产生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所拥有的效果。对该传说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正清明前一日被称作"寒食",传统上这天不点火烧饭,仅吃冷食,相传是为纪念介子推的。不过,和众多节日传说一样,此说亦属附会。介子推即介之推,史上确有其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结束十九年流亡生活,回国即晋侯之位,赏赐所从亡者,却未及介子推;介子推亦不愿邀功争禄,偕母隐居山林而死。这里并无焚死之事。直到战国时期才衍生出相关情节,《庄子·盗跖》称流亡粮绝之时,子推曾自割其股以食文公,然归国后文公忘恩,子推遂怒而离去,抱木燔死。而在后世转述中,更多的说法是  相似文献   

7.
“足下”一词是怎么来的?一家晚报上是这么说的:“这个尊敬称谓的由来,缘于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途经五鹿时,饥饿难忍,竟饿倒在随从身上,随行的介之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献给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此后,重耳一行又历尽坎坷,终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于公元前636年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当政之后逐个封赏,竟一时忘了介之推,于是介之推背着老母隐居山中。后来晋文公欲封赏他,他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迫其下山受封,可是他坚持不出山,竟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相似文献   

8.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总使人想起扫墓。清明扫墓的习俗,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因内乱而流亡,一路上饥寒交迫,随从介子推割股肉而饱重耳。后重耳复国为晋文公,请介子推做官,但子推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不肯下山。文公为了逼他下山,下令火烧绵山。不料介子推母子竟因此被烧死在山中。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传令每年的这一天禁用烟火,只吃冷食,是为寒食节。每年此日,文公还亲自去绵山祭扫。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节相近,遂合而为一,形成清明扫墓的习俗。清明扫墓之风,在唐时已经很盛。唐人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  相似文献   

9.
曾祥辉 《考试周刊》2010,(36):43-44
晋文公重耳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诸侯,其从早年流亡到即位、称霸的历程亦是先秦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虽然晋文公的功绩和过人之处历来得到广泛赞许,但是文献中的许多细节亦揭示出晋文公性格中所欠缺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这是一个敬辞。“足下”一词由来,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之推。刘敬叔在《异苑》卷十中日:‘价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树木袁嗟,伐而制展。每怀割胶之功,俯视其展日:‘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为春秋时晋国贵族。相传他跟随晋献公之于雪耳,为躲避后母拥姬陷害,逃亡国外达19年,患难与共,忠贞不二。最困难时,重耳饥饿难忍,介之推割股肉让重耳充叽。重耳知道后,含泪对臣属说:“即位之后,定不忘前情,重加封赏。”重耳回国即位后,赏赐跟随流亡的臣…  相似文献   

11.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七下”,是指足下、膝下、阁下、节下、麾下、殿下和陛下。旧时人们书信往来或讲话的开头,为了向对方表示谦恭,根据各自的职位、身份、辈次的差异分别采用这些称呼。足下,辈次职位差不多的人或朋友之间的称呼。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他写给元稹的一封重要诗歌论文书信《与元九书》里开头称“微之足下”,全信三千多字,竟用了22个“足下”。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足下”,皆谦类。此称始于春秋时代的晋文公。据《东方朔琐语》记载,介之推跟随晋公子重尔流亡各国十九年,重耳返国为君,号文公。由于未能及时给介之推加官赐禄,  相似文献   

13.
<正>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杳(yǎo)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时,流下了眼泪。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是欣赏古装影视作品时,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的称谓:“阁下”、“足下”,凡用这两种称谓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样的称谓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国古代三公(相当于今日部长级官员)衙门前均设有阁(近似门楼),郡县亦有阁,因此彼此相称谓之“阁下”,沿习下来,凡对官员皆称“阁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文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唯独将介子推遗漏。有人提及,晋文…  相似文献   

15.
清明节扫墓似乎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其实,追根溯源,真正与扫墓有关的倒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夕,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史载:晋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受尽了艰难困苦,后来终于回国做了国君。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纷纷得到高官厚禄,唯独把介之推遗忘了。介之推跟随重耳流亡时,在重耳饥寒交迫时,曾割下自己脚上的肉烤熟了奉献给重耳,可谓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16.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  相似文献   

17.
王昌铭 《语文天地》2008,(10):19-19
春秋时期,晋惠公听信谗言,欲加害大公子重耳。大臣介之推知道后,保护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还帮助他回晋国做了国君。重耳把流亡时期跟随他的都封赏了,惟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吗     
足下及陛下、殿下、阁下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上下称谓,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以表尊敬。溯其源,“足下”原并非敬辞。其辞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对介子推怀念时的悲呼称谓。晋公子重耳出逃路上,介子推曾割股为公子充饥,后公子(晋文公)回国执政当朝后,大赏同难侍从,唯忘介子推。后有人为介子推抱不平。于是文公寻访介子推,介不肯下山,有人建议纵火烧山,介就会救母下山。结果介子推与老母抱木而死。为纪念介子推,文公命令立祠封号。又叫木匠用此本做了一双木屐。文公每俯视屐,就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拍双膝悲鸣:“足下,悲乎!”后演变为一种敬辞。  相似文献   

19.
介休市绵山、翼城县绵山和万荣县孤山,对介子推隐居各执一词,那么,到底哪一座是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呢?由于晋杜预注《左传》谓“界休县”,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又作了演义之说,故几乎成了定论,以致误导后辈.据清乾隆《翼城县志》所载,其绵山仅是一个迁移而来的纪念性地名.事实上,介子推隐居的真实之地就在今万荣县孤山(古称绵山、介山).  相似文献   

20.
晋文公即位前曾有过十九年的政治流亡生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但是,由于他身边始终有一批忠实且颇具能力的追随者,所以他历难弥坚,流亡生涯反而成为他政治磨练的课堂,为他最终归国即位、称霸诸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其追随者中,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是“五贤士”,他们的忠贞、才干不仅成就了晋文公对君位的追求,而且还塑造了春秋一代霸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