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信很多读者会对"茶水发炎"事件记忆犹新:两名记者暗访了10家公私医院,声称自己尿频尿急尿痛。而在被医院要求尿检时,记者用一只崭新的玻璃杯泡了绿茶,并将茶水当做尿液的样本送检。结果"令人震惊",有6家医院的尿检结果显示,茶水"发炎"了。"茶水发炎"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公开承认,这是她们精心打造的一  相似文献   

2.
贾鹤鹏 《青年记者》2012,(25):39-40
2008年的某一天,当时由展江教授主持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举办了一场有关新闻伦理的研讨会。在会议上,一位让人非常敬仰的中国著名的资深调查记者谈到了2007年一起轰动性的新闻。当时(2007年4月),中新社浙江分社的年轻记者就曾在杭州某医院策划了一条"茶水验尿"的新闻,医院给出的结果是:茶水"发炎"了。消息一出,  相似文献   

3.
丁时照 《青年记者》2012,(25):37-38
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央视记者的采访证明:茶水可以。两次"茶水发炎",主角完全相同,手法如出一辙,结果很是一致。如果说,第一次"茶水发炎"让人看了个稀奇,那么,第二次则没有丝毫的技术含量。这个社会,硬要把屎盆子  相似文献   

4.
<正>2007年3月19日,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刊发的新闻——《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了炎症》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究竟是医德“发炎”还是记者职业道德缺失之争,直至4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批评当事媒体不负责任,以及4月10日卫生部发言人在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将事件定性为“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这场争论才渐渐降温。然而,事件凸显的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的认识问题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称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者”有炎症。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茶水发炎”事件反映了医院的问题,还是送检茶水的行为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摘如下,供读者阅读参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茶水发炎"事件对记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权利做一探讨。笔者认为,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以避免带来负面舆论影响。  相似文献   

7.
章晓华 《新闻世界》2012,(11):45-47
2012年7月29日晚,央视品牌栏目《焦点访谈》的《男科门诊的秘密》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一方面,观众对于医院男科门诊现状的混乱表示愤怒和抗议;另一方面,众多业内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从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道德角度对记者报道的失范进行口诛笔伐。实际上,“茶水发炎”事件并非“新闻”,而此类“钓鱼执法”式新闻报道也屡见不鲜。本文以“茶水发炎”事件为个案,从媒体和记者角度分析该事件中二者是如何筛选事实以说明观点从而模糊新闻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对陷阱式新闻报道滋生的原因与利弊做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两次"茶水发炎"事件相隔5年,但却在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具体手段方面惊人地相似。表面上看,两次事件的讨论焦点似乎集中在对"隐性采访"正当性的争论上,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真正引起关注的其实是"以茶当尿"这一细节设计而非隐性采访方式本身。"以茶当尿"的手法,暴露了记者的"外行",夸大了隐性采访方式在程序上的非正义特征。表面上看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实际上还反映出医疗报道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批评要出以公心和善意,是建设性的,绝不能图一时之快,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顾效果。五年前曾发生过的"茶水发炎"事件,最近又再次出现。这不能不引发对某些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思考。7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透露,记者在石家庄男科医院博大医院尿检时,故意做了点文章,送检的样品  相似文献   

10.
3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浪辨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称记乔装成患,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迟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有炎症。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茶水发炎”事件反映了医院的问题,还是送检茶水的行为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章选如下,供读阅读参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编按]  相似文献   

11.
“茶水发炎”事件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给予回应。针对“茶水事件”,卫生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医疗机构的检验仪器,是针对有特别指向的检验品”,仪器本身没有鉴定样品是否为尿液的程序,只会在等同于尿液的情况下进行检测。毛群安指出:媒体此次新闻策划“误导广大公众,并且已经使很多患对医院检查结果产生了怀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邹军 《新闻记者》2007,(6):36-38
2007年3月下旬,又一起“传媒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某传媒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液送到杭州10家医院进行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验出“白细胞”等超标,认定茶水“发炎”。此事一经报道,引起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13.
“茶水发炎”事件本是一则地方性新闻,但刚推出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广泛的争议。主要原因在于这个事件在体现我国当前媒体、政府和公众舆论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早期的"茶水发炎"、"杨丽娟追星"、"纸馅包子"等新闻事件,到时下荧屏上劲刮的"相亲"热浪.虽然赚足了眼球,但是过后却深深地拷问着当今媒体的社会责任,严重地摧毁着一些媒体的信用.面对有些媒体日益滋长的低俗之风、虚假之风,理性的思考和反思也逐渐泛开: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媒体到底如何完成"社会守望者和环境监测者"的使命呢?媒体的功能、社会责任如何体现?媒体的底线良心又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5.
曹林 《青年记者》2012,(25):38-39
2007年的"茶水发炎"事件曾引起激烈讨论,今天再次上演,让我想起学术界看起来挺相似的一件事——1996年著名的"苏卡尔事件",学者刘擎在《后现代的晦涩与高深》中介绍过。1996年春季,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的著名后现代学术季刊《社会文本》发表了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苏卡尔的一篇论文,题为《逾越边界:关于量子重力学  相似文献   

16.
新闻从业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经常要面临价值选择上的“两难”冲突,以至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左右为难的伦理困境.新闻采访的“茶水发炎”事件和新闻写作的“媒介审判”事件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佐证.伦理困境的存在,理性上困扰人们的道德选择,情感上拷问人们的道德良心.揭示新闻采写伦理困境的成因,把握伦理困境中道德选择的方向,是超越新闻采写伦理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面对记者采访,个别"惹事"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文武兼施"。"文"的:动用多方面关系说情,到媒体单位公关,通过新闻主管部门向下施压甚至直接使用金钱贿赂记者;"武"的:阻挠记者采访,抢设备,打记者,扣记者……如此种种,使新闻记者在采访舆论监督新闻时,难度越来越大。笔者作为一位摄影记者,由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近日,"茶水发炎"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焦点,也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发现,6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此事的进展和真相,同时有33%的受访者通过各种渠道听说了此事.  相似文献   

19.
从"红心鸭蛋"到"茶水发炎",一面是记者的社会责任、公众的知情需要,一面是随时会陷入的责难、非议,甚至道德困境、法律纠纷。隐性采访,这种不公开记者身份,或者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手段,让记者们爱恨交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隐性采访对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等行为的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把握不好又会伤及自身,甚至影响到记者职业的公信力。在实践中,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可以进行隐性采访,对哪些人、哪些事又不便采用这种方式?在采访中,哪些事情不能做,或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做?为此,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哪些准备?隐性采访的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实践中应如何把握?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一)对记者的影响.著名记者范长江有"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的美誉.在传统新闻时代,文字是最重要的新闻载体,"笔杆子"是记者唯一的武器.而今,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记者"也有了新的含义:其一,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