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鸳蝴和海派的界定历来不能达成共识,考察上海小报文化形态的衍变过程,对这类问题研究具有推进作用。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上海市民文化,这二者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了上海市民文化的轨迹。鸳蝴文化起源于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结合,经历了“由雅到俗”的过程;海派文化接续的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血脉,在中国市民社会的境遇下,逐渐向“俗”定位。  相似文献   

2.
戏剧谱人生———记著名剧作家刘锦云先生●朱红提起话剧《狗儿爷涅■》(以下简称《狗》剧),热爱话剧的观众大都不会淡忘它十年前名噪剧坛的盛况,并在以后的十年中久演不衰,至今成为中国当代剧坛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鲜花和掌声为这部戏的作者———北京人民艺术...  相似文献   

3.
有“北方剧坛泰斗”之誉的熊佛西 ,也曾为天津现代话剧运动的发展注入过不小的助力。作为多产的剧作家 ,他编写的多种话剧 ,在抗战前的天津为各类剧团争相演出 ,备受赞赏 ;作为热诚的戏剧理论家与实践家 ,他曾多次到津 ,通过演讲与座谈 ,授知识、传经验、提建议 ,使当年的剧界人士深受教益 ;尤其是他的关于农村剧与戏剧大众化的理论总结 ,借助媒体的评论与传播 ,更在津门剧坛引起极大的反响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海派文化的本质是市民文化,体现出娱乐对城市高强度竞争的救赎功能。海派市民文化进入电视时代以后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而恢复海派市民文化正脉则得力于世博时代到来后上海所获得的诸多有关世博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上海城市身份的正面确认。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以及《舞林大会》,体现出了海派市民文化复兴的动向。《中国达人秀》是海派娱乐业的纪念性形态,《舞林大会》激活了世人对上海舞厅文化的记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系列则显示了海派市民文化的刚性力量。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使得世界性的元素第一次以正面、积极、合乎法理的姿态再度移植到上海。新海派市民文化将在合理、健康、理性、自觉地消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本土文化的元素。世界性的美学均衡性法则已为上海城市及其市民文化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5.
从小报看近代上海的新闻舆论公共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流行于上海的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历来对其评价不高.文章认为近代上海小报在建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它们以颇具特色的"嬉笑怒骂"的"游戏文章"方式开启了新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发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舆论公共批评功能.从表面上看,小报所刊登的多为低级趣味的世俗、消遣和娱乐文字,比如插科打诨、冷嘲热讽之类,实质上它是对晚清以来政府的一种民间化的社会批判模式.这种边缘式的批判模式一方面营造了市民大众文化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反映了市民大众文化对于政治权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和消解.  相似文献   

6.
上海小报历时半个多世纪,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花报”时代、“戏报”时代、“三日报娱乐报”时代、“日报战报”时代、“政报剧报”时代。上海小报的意义在于办小报成为旧文人的新型职业,小报的创办过程就是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过程,小报促进了我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不过,它也存在重要流弊,即浓厚的商业性和低俗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7.
去年,在上海市大学教师话剧研究会领导成员会上,剧作家赵莱静同志颇为感慨地说:“新时期的十年,我们还未见到有如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的力作。”他的话,表现了一位老戏剧文学工作者对剧坛现状的焦灼之情,表达了其对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热情。他的话,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沉思。中国话剧走向世界,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但在观剧或阅剧时,我们的确如赵莱静同志那样,感受到了当今的上海以至我国与世界的距离,或者说得明确些,半世纪前已接近的水平,以  相似文献   

8.
海派文化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和海派文化这组名词,在时下言谈交往和报刊荧屏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海派小说、海派电影、海派话剧、海派服装、海派建筑、海派饮食、海派绘画、海派书法、海派足球,甚至呼唤海派风格球迷和海派鸡尾酒早日登场亮相,大有海派淹没一切之势。本文探讨的是近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话剧走过了百年曲折坎坷而又成绩斐然的历程。如今,在这世纪之交又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应该如何面对眼前的困难?怎样才能重振昔日的雄风?在未来21世纪的世界剧坛,中国话剧应占有怎样的一席之地?本文在回顾中国话剧历史、剖析当今剧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繁荣新世纪话剧必须切实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1)提倡敬业精神;(2)重视理论导向,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过客》被作为散文诗而被淹没在鲁迅的创作中.其实,《过客》是一部象征剧.在意蕴上,它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他对于时间、人生和存在的思考;在形式上,它具备话剧的基本形式,也具有象征主义话剧的基本的艺术要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过客》可以说是现代象征剧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11.
近日励志喜剧《疯狂的疯狂》火爆京城,两个小时的演出让在场的观众笑声不断。这部话剧融合了宁浩、宁财神、何念这三位影、视、剧三界娱乐"新贵"和从电影《疯狂的石头》中一举成名的草根明星黄渤、刘桦超强阵容。同时《疯狂的疯狂》是宁财神第一次创作的"命题作文"话剧,它是将电影《疯狂的石头》和即将上演的电影《疯狂的赛车》用话剧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并且按照"舞台秘笈版"的方式创作,增加悬疑的成分、忧伤的味道,同时,  相似文献   

12.
(一)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雷雨》可说是第一座丰碑。自诞生,它即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得文学界、读者及观众的热烈欢迎,并以其自身的价值使话剧艺术在我国文坛和剧坛上站稳了脚跟,为话剧艺术闯出了一条广阔的新路.在随后五十多年的时期内,它又训练了一批批导演和演员,启发了一代代编剧和作家,促进了我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发  相似文献   

13.
汉剧为湖北地方大戏,属皮黄剧种。民国时期,汉剧达于鼎盛,尤其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剧占据了汉口的绝大部分戏园,成为大众娱乐最主要的形式,观看汉剧成为汉口市民娱乐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民国时期的各种汉口小报,记录了其时汉口"看戏人"的种种情态,提供了当时汉口城市大众娱乐文化生活的生动鲜活图像。本文对这一时期汉剧戏迷的构成、消费支出和看戏娱乐生活作了初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曹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相似文献   

15.
邹言九 《华章》2007,5(2):104-105
中国戏剧的"西湖"应肇始于话剧萌芽期的学生演剧,春柳社引进西剧以推动中国的戏剧改革,为中国话剧奠下了基石."五四"新文学阵营赓续了春柳社"欧化"倾向,大量译介西方戏剧,是为发展中国现代戏剧所做出的战略选择.抗战时期沦陷区的译编剧热潮不仅促进了沦陷区戏剧运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为话剧回复到本体实现其西洋化与民族化的统一作了可贵的探索.译编剧对于"五四"以来的西剧直译也是一个突破,它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它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总根干忧”。源于西方的中国、话剧在我国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几十年里,我国话剧一直被传统的”一个主题,两个人物,三一律、四堵墙”的固定模式所束缚,十年“文革”更使中国的话剧艺术搁浅在荒漠之中。因此,“文革”后的剧坛面临着严重的话剧危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1979年10月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掀起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使人们产生了开放意识和开放思维,文艺届由此活跃起来,西方现代文学随之涌来,并成为我国新时期文艺革新的主要参照物,由此戏剧界产生了探索剧。探索剧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话剧的危机而产生的。话剧的固有模式使之丧失了生命力,长期陷于停滞和衰退状态,面对开放的社会,活跃的诗界(诗界出现朦胧诗)和小说界(意识流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的西方戏剧艺术,中国的戏剧已往难以与之接轨。关乎中国话剧的兴衰存亡,由此引起了众多喜爱和关心中国戏剧的人们的重重忧虑和热切的期盼,有志于戏剧改革的剧作家们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因此,戏剧改革势在必行,打破旧套套,开创新路子,“振兴话剧”已成为戏剧界最强烈的愿望,由此开始了对话剧的探索与革新的尝试,并由此推及整个戏剧界的改革。1983年曾展开了有关“戏剧观”的大讨论。戏剧界  相似文献   

17.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戏剧这一概念,经常与话剧等同起来,成为话剧的同义语。但是在科学的意义上,它应当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即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话剧就是所谓科白剧,乃是一种以对话、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台剧样式,也是当今中国舞台剧最主要的形式。而影视剧则主要包括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是一  相似文献   

18.
曹禺话剧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老舍话剧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统领着中国话剧的不同时代,成就了中国话剧的辉煌。曹禺和老舍的话剧由于成长背景、文化积淀以及处理文学与政治问题的不同方式,形成了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通过二者话剧艺术风格的比较,可以为当下中国剧坛提供可资鉴取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一、“关东话剧”的后崛起1979年,新时期戏剧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以摧枯拉朽的伟力和狂飚突进的气势,突破了一个个多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区”,有力地配合并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这一年,“海派话剧”、“京派话剧”争奇斗艳,“关东话剧”也...  相似文献   

20.
1949至1966年间,因为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香港话剧舞台出现创作落后于现实、剧本落后于演出的严重情形.但是尽管艰难,戏剧家仍然在努力地推进香港戏剧运动.他们创作剧本以延续香港话剧的血脉,他们开展学校戏剧运动以培育剧坛新人,从而在那个特殊时空中萌生了属于香港的话剧,对香港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