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派别和个人比较多。他们高估中国资本主义力量,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持资本主义社会说的主要有两大派别,最具代表性的是托派。托派观点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苏联托派是资本主义社会说的提出者,陈独秀是中国托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见解是中国托派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在托派中持最极端最片面观点的是"动力"派,刘仁静的观点则离客观现实最近。资本主义社会说作为直接对立面,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党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革命根本问题起到了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一批新锐导演以一种别开生面的姿态掀起了台湾"新电影运动",其中侯孝贤是台湾电影界里旗帜性的人物,生在台湾这样一座磨难重重又漂泊无根的悲情城市中,他所导演的电影自然大多带有悲伤的情调,他以身为一代大师所具备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拍摄了从"苦涩的青春"到"沉重的历史",再到"异化的现代"三个阶段的"悲情"电影,从电影中可以读出他对台湾及台湾人民深切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贡献,这些机构与组织涵盖各级正规、非正规及社会教育机构,为民众提供了多元化的终身学习资源与服务。"贯穿正规教育体制的终身学习"、"打破学校藩篱的社区学习"、"面向海外的远程学习"反映了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空中教育机构及社区大学是台湾终身教育的两大支柱,台湾通过"非正规终身学习成就认证制度"、"社区大学与空中大学合作"、"两岸终身学习合作"、"融入国际的终身学习社会"等途径建设起终身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4.
林海音是台湾最具实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关注中国女性的命运。旧时代女性和台湾五六十年代新女性是林海音作品重点塑造的两大女性群体,然而作者对这两类女性的塑造却表现出"反抗男权社会"和"向男权规则回归"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儿情结的形成与作家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智利的阿他加马荒漠,历来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在这里举行。最后夺冠的是一位身高1.64米的台湾小伙子林义杰。从高中起,这个肯为了比赛拼命的小伙子就渴望着向世界展示自己永不服输的个性。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危险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的文化重建是光复后的台湾行政公署施政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当时台湾民间社会的热烈响应。该文从基层普通民众、民间文化团体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个层面探讨当时台湾民间社会对文化重建的各种反应,以厘清光复初期台湾社会的文化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张茂法台湾的"公营事业"在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曾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台湾政治逐步走向"民主化"、经济逐步走向"自由化"的情势下,"公营事业"开始面临着严竣的挑战。从八十年代后期开...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学校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台湾岛内近年来的历史教科书之争,深刻地反映了在"台湾主体意识"背景下,以台湾史为主的历史观在教科书修订中的关键作用。只有提高大陆的"软实力",引导"台湾主体意识"向健康方向发展,才能使教科书的政治社会化功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地理台湾"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除了关心人的生存以外,更注目脚下的台湾土地,体现出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开阔的艺术视野与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首相吉田茂在决定日本对华政策时,曾试图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搞"平衡"。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依附美国,选择与台湾"建交"是日本的最大"国益"。本文通过对吉田茂的"中国观"进行剖析,揭示出当年日本政府选择与台湾"建交",并不是吉田茂"心甘情愿"的。但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他宁愿"牺牲"自己的个人想法。充分说明,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11.
暴力在台湾     
暴力在台湾司文暴力在台湾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社会暴力对于台湾人来说已经不足为怪,现在人们茶余饭后或摇头叹息、或津津乐道的话题,多是"国民大会"、"立法院"中的相耳光、揪头发、拳打脚踢的打群架现象。9月6日"台湾立法院"第四会期开议当天,立委陈婉真手...  相似文献   

12.
许世旭先生是当代韩国最负盛名的汉语诗人和汉学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是海外汉语新诗研究的典范。许世旭先生的汉语诗学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长期的阅读体验,也来源于他长时间地体验并融入汉语文化生活。许世旭先生构建了成熟的汉语诗学方法论体系,能够跳出中国大陆或台湾学者研究新诗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当局者迷"的局面,具有丰富的诗学内容。但同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在具备中国诗歌审美属性的同时,也涌动着半岛文化和高丽民族的文化性格,隐现出挥之不去的民族情愫。  相似文献   

13.
陈映真的小说《唐倩的喜剧》是他短暂的"嘲弄、讽刺和批判"时期的顶峰之作。他借由唐倩这个女子,让我们看到环舞于其周遭的众男性知识分子的荒诞可笑。国民党对于学术自由的打压和学者们自己对于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接受,使学者们失去了知识与思想的自主,而关于"现代化意识形态"及其所支配的社会与人文学术思想在台湾的霸权性胜利,《唐倩的喜剧》是一个准确而不幸的预言。  相似文献   

14.
李光地简论     
生活于康熙时代的李光地,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清初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多贡献,特别是他举荐施琅,力主收复台湾,成为造福全中国的大事。至于后人常非议的"三案"说,丝毫不能影响到他在清初社会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可议者,而是他在收复台湾后提出的"弃其地,迁其民"的荒谬主张,但因其中途流产,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家黄春明以"小人物代言人"的视角审视转型期的台湾社会,以"真挚的人生态度"关心底层小人物。《溺死一只老猫》中黄春明将审视的目光投诸转型期的乡土,在"城市化"进程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乡土中国的经验在"现代"的挤压下遭遇逼仄的生存空间,而在转型期的城乡冲突书写中,这样的城乡冲突有着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高度重视教育这种"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他在论述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时,特别强调经济对教育的"支配作用",认为经济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以及人们接受教育的权限和内容。还专门探讨了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第一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主要通过培养社会生产的劳动力得以实现,而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无条件的,必须以相关社会条件的满足为前提。杨贤江的教育经济思想在他那个年代是"未经中国人道过的新说",具有理论开创性,至今也不失其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德海对于教育学原理诸多问题孜孜不倦的探讨和求索,体大思周,逐本溯源,显现出"教育哲学"的性格。他从教育学的最宏观问题如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体系等入手,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大厦。他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教育存在形态,以及教育学的性质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都体现出宏观视阈下的理性思考。并且对教育学体系内的具体分支学科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林偕春是明代著名的漳州先贤,他不畏权势,刚直正派,举贤任能,并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逝世后被百姓奉为神明,建庙祭祀,尊称为"太史公",成为一方保护神。随着漳州百姓历代迁移到台湾、东南亚等地",太史公"香火也遍及台湾各地。林偕春文化逐渐成为两岸民众往来交流的"心桥"。  相似文献   

19.
"俗赋"作为独立的文体概念被学术界探讨研究,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近来,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欧天发教授推出了一部俗赋研究的力作《俗赋之领域及类型研究》,这一成果的出现为当下俗赋研究增添了极大的活力,也为今后俗赋的进一步深入拓展树立了一种新的范例。在俗赋研究领域,他可以说是用力最勤、开拓最广、收获甚大的学者。他的这部著作既是一部俗赋研究的集成之作,也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20.
洛夫为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孤绝"的心路历程,而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使其一生的创作都关注于人类的生存,执著于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阐释。纵观洛夫的作品,他的诗风由前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抗争"转向后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释",并创立了"天涯美学"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