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社会和市民人性是不断发展的。它经过了古希腊罗马的道德人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人时代,现在正走向整合二的新阶段。与人相应,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必须把握这一趋势,将道德人和经济人分别安排在民商事组织层面和民商事行为层面,从而维护市民人性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上看.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逐渐产生和壮大起来。由于历史和化的原因。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可以保持天然的良好关系,这使得市民社会可以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第一,市民社会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动力;第二,市民社会在促进经济市场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市民社会可以更好地保障个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池莉的小说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她对于中国市民阶层的关注与全新诠释。在她的笔下,人们看到了一群鲜活的市民群像,他们的生存状态、婚姻情感、文化遗存都得以彰显。在她的小说中,人们可以看出其对市民阶层认真的态度与独到的见解,进而完成了对传统市民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随着中国市民社会、市民文化的兴起和曲折发展,体现市民文化价值观念的市民小说也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发展变化。把20世纪的市民小说界定为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小说,则其在20世纪的发展主要有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海派小说、老舍和张恨水的小说、市井小说、新写实小说与新市民小说等几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5.
方方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自我体验与自我表达。从对"装卸工"到市民的写作过程中,以冷峻的笔调描摹卑微人生的众生相,剥离了以往文学史赋予市民的种种品格,形成了独特的市民写作。在当代文学史上,是方方发现了市民,导引并造就了"新写实"。  相似文献   

6.
老舍以他独特的眼光、充满感情的文字筑建了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市民世界"。他的市民世界里活跃着四种人: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城市贫民。老舍对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格外的关注,他对这四种市民给予了不同的态度和感情。通过比较四种市民形象,老舍给予城市贫民最多的关注和同情。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颠覆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和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超越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而颠覆和超越是建立在市民社会概念生成之基础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莱茵报>时期的社会实践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冲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促使马克思重新认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二是在克罗茨纳赫的读书摘录,使马克思在上层建筑(现代代议制)和经济基础(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关系)的关系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自1843年底到1844年8月在巴黎研究经济学阶段,马克思的思想成果集中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经济异化的分析及隐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唯物史观的诞生作了铺垫,<神圣家族>给出了唯物史观(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粗略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市民社会置于社会结构的有机链条中,唯物史观因此而诞生.基于市民社会概念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的生成,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真正意义上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8.
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法总是相生相伴,没有无市民社会的民法,也没有无民法约束的市民社会。相对于市民社会的变迁而言,民法既是反应装置,又是推动装置。在许多场合,民法对市民社会的反应和推动往往体现在民法与市民社会的某种互动进化过程之中,并导致民法与市民社会的相互进化。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和文学范畴使用“市民”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市民”,尤其是中国“市民”,应该从历史的演变去作一种动态的辨析。从整体上来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文化是近现代大工业、近现代城市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近现代以来。在科学和民主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但市民文化也是一面双刃剑,既有正面,亦有负面,既有积极面,亦有消极面。市民文学是市民文化价值观的文学文本载体,市民文学必须是反映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必须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十日谈》与“三言二拍”都是中世纪末期出现的市民短篇小说,二者都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意识。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社会环境等的差异性,使二种小说所展现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走向.  相似文献   

11.
启蒙以来,始终存在着"市民"和"公民"二重身份的紧张。卢梭第一个对这一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围绕人的"公民性"与"市民性"即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卢梭认为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美德世界的对立使得现代性与道德之间出现一种排斥,他进而得出结论,近代以来公民已经消失,人处于异化状态。他希望通过小共同体美德政治模式使人参与到公共领域中来,从而克服布尔乔亚、唤醒公民性、扬弃人的异化。卢梭对人性分裂的担忧对社会转型中的我们具有启发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生活和评价生活,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她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塑造市民形象,描写市民生活,嘲讽知识分子。她面对生活,面对平凡的民众,讲述自己心中的市井琐事,感动着许许多多普通人。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这个词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明确地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的对立物,这一区分启发了马克思,但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一区分上,而是站在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继续深化了市民社会的内涵。虽然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着一个启发的意义,但二者出发的立足点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的。在现实意义层面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则更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存在的关于中国有无市民社会及其名称认定的争论。通过理论的辩驳和事实的考察证明,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只存在国家一社会分离意义上的“社会”,且应正名为“民间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市民社会研究不致发生与原初理论的背离,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性质和阶段。这不仅是一个学术规范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的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这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旭 《中学文科》2005,(3):54-54
以前,中国的老百姓对警察有一种敬畏之感,循规蹈矩的人也不想得罪警察,即使警察自身有过失也是如此。但是,据说,香港的情况并非如此,市民敢于当面指责警察,甚至向政府举报。其原因之一是警察的薪金来自税收,纳税人便是他的“衣食父母”,市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纳税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对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作用。市民社会思想伴随马克思一生研究的全过程,该文对其发展轨迹进行清晰的梳理,主要从两个途径进行研究:一是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与分析,促使唯物史观的萌芽。二是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使历史唯物主义得以最终诞生和确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卢格、布鲁诺·鲍威尔及其同伙的批判,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剖析并运用异化劳动学说分析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即市民社会中市民和市民之间的关系。把“市民社会”理论上升到实现德国统一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质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总量的膨胀,市民(特别是新市民)素质提升严重滞后的问题,制约了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索提升市民素质的有效路径,促使人与城市环境、人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是一位怀有明显市民心态的作家,在选择小说题材时,他自然会考虑作品的接受者,总是站在市民读者的立场上,注意选择市民读者喜好的、关注的题材作为创作的内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是充分照顾市民读者的接受心理,能够既同情、理解平民,又尊重、赞美平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对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作用.市民社会思想伴随马克思一生研究的全过程,该文对其发展轨迹进行清晰的梳理,主要从两个途径进行研究:一是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与分析,促使唯物史观的萌芽.二是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使历史唯物主义得以最终诞生和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