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沈德潜是康乾盛世时期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诗人,他个人独特的经历与其创作的多部著作,形成了他复杂的诗学及其批评思想.沈德潜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四部独具特色的诗歌选本,这几部评选是沈德潜精心构思的著作.因此,以这四部评选中的序和凡例为主,来探析沈德潜的诗歌选本批评观,这是我们深入了解其诗学思想不可缺少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对历代诗歌进行了多层面的批评,而对元代诗歌的批评更具有兼容性、不平衡性的特点。限于篇幅,不对历代诗歌作出讨论。通过《总目》对金元诗歌的批评,对《总目》的诗歌批评内容、特点和所体现的诗学观进行简要论述,并简析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儒家诗学观。  相似文献   

3.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诗语言学批评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分析,追寻其中深隐的情感意蕴与审美价值。而语言形式包括韵律、用字、造句、意脉、意象等各个方面,这正是语言学批评分析唐诗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杜甫七律《登高》为例,展示了语言学批评的基本思路,并由此探讨了语言学批评在唐诗研究中的基本原则,以及语言学批评与传统诗歌批评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诗无达志”是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提出的关于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的重要命题。他在《唐诗评选》中有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唐诗评选》作为王夫之诗体选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选诗标准包括重情和贵平两个主要方面,其中,情主诗歌之本质特征,平主诗歌之表现方式,二者相互结合,是为《唐诗评选》的主要诗学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其对古体诗格外推崇,尤其表现在《古诗十九首》和汉魏六朝诗人方面。  相似文献   

7.
船山评点诗歌有其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观照。在他看来,诗歌的功能,在于“陶冶性倩”;诗歌的韵味,在于“象外有意”;诗歌的极致,在于“妙在自然”。在我国古代仅有小说评点、戏剧评点而唯独短缺比较系统的诗歌评点的情况下,船山的“三大”(《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诗歌评点弥足珍贵,期待着研究者去探骊得珠。  相似文献   

8.
和唐诗有别,宋诗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主要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指出了“思”、“思理”为宋诗的主要特点。由于时代精神的变迁和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宋代诗人不再像唐代诗人那样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而是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人情物理,作诗力求精妙;宋诗之美在于富有哲理,辞工意新。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及《春日》便是体现宋诗“理”之美感和特征的佳作。现看《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相似文献   

9.
明初崇唐诗风日益高涨,推动了高棵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出现。他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以四唐为依托,把唐诗各体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以盛唐诗歌为正声作为阐释唐诗“正变”的依据,构建了其自足的唐诗学体系。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环境,其“正变”观在影响有明一代唐诗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诗歌理论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雅俗批评可以说是诗学批评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以王夫之的《古诗评选》与沈德潜的《古诗源》为主要观照对象,重点关注二人在诗评中对于"雅俗"的阐述,从而提炼出二人的"雅俗观"。  相似文献   

11.
陈善巧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07-108,130
与唐人对李白的高度评价相比,宋人对杜甫推崇备至。由于受时代思想的影响,苏轼苏辙兄弟对杜甫的评价亦高于李白,但是苏辙更多的是公然的贬斥与指责。苏轼在对杜甫的高度推崇外,从个人性情出发,对谪仙李白高扬个性、追求自由的精神进行讴歌。文章着重从苏轼兄弟对李白态度的异同出发,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陈小梅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22-123,130
历代论家对徐陵诗的评价都不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唐、明两代贬低徐诗的原因,以便正确地理解胡应麟关于徐陵诗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载酒园诗话》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独特的诗话,表面上看它沿袭了明代诗话贪多求全、包揽古今的特征,但却不像明人诗话那样空疏而好作大言,而是在对古今诗学确具真知灼见的基础上下断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贺裳的这些批评大都建立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之上,放眼明代以来的唐诗批评,如此细致而有规模的研究殊无先例,仅此也可见贺裳诗话在批评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总之,《载酒园诗话》充分体现出清初江南诗学崇尚中晚唐诗的倾向,其中对传统诗学命题的阐释具有总结前人遗产的意义,而诗人和诗歌艺术批评又引领了清代唐诗学的学术风气,体现了清代诗学在作家批评方面日趋专门化、细致化的特征;当然,如果深入探究,《载酒园诗话》确实也暴露出作者好学而乏深思、理论概括力不足的弱点。  相似文献   

14.
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提倡以声论诗.让"声"从各种诗论、诗法中冉冉升腾,突出再现.如许诗论坚持了前人构建的纯诗学批评;确定和弘扬了古典诗歌形式主义诗论;为诗歌"音乐美"特性的再发现作出了独到的艺术贡献,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勇气.  相似文献   

15.
对Labov的"确认规则"进行了修正,并采用这种修正后的"确认规则",从语言学中话语分析的角度,给予了确认性问句的信息索取功能一个新的解释,力图实现解释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考察金末中州的诗学发展。金末诗学代表人物元好问在对唐诗学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走访了中州的各个地区。这一过程分为三乡论诗、汴京交游、嵩山著述、南阳求索四个部分,最终元好问唐诗学理论涵盖体现了中州区域内各方诗论家的观点。金末中州文学地理具有中心性、包容性及活跃性的特性,并在元好问唐诗学探索的过程中集中反映出来。可以这样认为,金末中州文学地理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并孕育出元好问唐诗学这一时代文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均是以有本事的唐代诗歌为主要记载对象的诗文评著作.《本事诗》中记载的本事及诗歌大多在《唐诗纪事》中可以找到.但是由于二书成书年代不同,对同一本事的记载在叙事详略、叙事方式和叙事类型上存在一些差异.相较之下,在叙事内容上,《本事诗》记载的内容更详细、语言更生动、更注重细节描写;在叙事方式上,《唐诗纪事》的叙事方式更丰富,除了本事故事,还用诗题和诗序进行叙事;在叙事类型上,《本事诗》中带有传奇色彩和志怪色彩的本事,在《唐诗纪事》中被略去了.  相似文献   

18.
北宋,在诗话、序跋书信、诗选几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式对唐诗的论评之外,一些史学家、理 学家、博学家在考史论文、寓道谈理中,从他们自身所具知识结构、所持批评原则出发,对唐人唐诗也有论 评。他们不同的观照视点,拓展了北宋唐诗论评的视域,为宋代唐诗学的成长和发展捐献了血液。  相似文献   

19.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