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新闻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有同志提及写“外稿”问题,指出其中有些气味不对。据反映,有些报社里个别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记者,本来是那里的骨干,却不把本职工作当正业,热中于给别的报刊写“外稿”。他们利用公务上的各种方便干私活,把得到的好题目、好材料给外边写文章;自己的报纸办得越来越“闷”,他不管不顾,却一门心思地去“捞外快”;有的甚至借职务之便和别人“搞交易”,在自己的报刊上,无原则地互相刊登对方  相似文献   

2.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3.
读者论坛     
新闻不该“捉迷藏”长丰颖川读者论坛有一位叫“李怡青”的女演员,笔者最早是从媒体上知其名的。有“消息”说,李怡青在广州一家“内部报纸”的第一版赫然刊登了一整版的征婚广告,配有颇具性感的泳装近照。为此,她耗费了10万元人民币,创迄今中国大陆征婚广告“天量...  相似文献   

4.
“编辑”一词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编辑”应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等全过程。由于其中的编辑加工是编辑工作的主要环节,因此狭义的“编辑”常指编辑加工这道工序。当然“编辑”一词也用来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对“编辑”或“编辑加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议论: 有人说:“报刊上的文章都是作者写的,编辑只不过把它们收集起来,排个次序,改改错别字,勿需多大学问,一剪一瓶(浆糊)足矣!”有的作者在来稿的附言中则婉言说明:“我的稿子已反复修改过,还请某专家、教授审阅过,请编辑同志放心。”有的则干脆声明“文责自负,请勿删改”。  相似文献   

5.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上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不久前在四家全国性报刊上都被错印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者去信批评后,有的编辑回信说:这“主要是我们校对时不仔细,未核对原文造成的”。此说一出,读者哗然,说:“把责任都推到校对身上是不公平的”;“为何四家报刊对这一引文都不加核对?”;“编辑工作一定要建立责任制,这样的差错是不应再发生的。”诚哉斯言!现在有的报刊上差错迭出,假闻频生,有关人员明知出了错,撒了谎,却处之泰然,依然我行我素,说来令人吃惊!究其原因,当前新闻战线缺少严格的责任制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的,不乏其人。鲁迅与高尔基,这两颗同于一九三六年陨落的文坛巨星,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样反映在编辑工作方面。一鲁迅与高尔基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历。鲁迅曾参加过十八种报刊的编辑工作;高尔基编辑的报刊少一些,但也有十三种。在数十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们都始终把编辑工作当成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的职业,通过自己编辑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一面  相似文献   

8.
时下,在多种杂志的封面上,常常刊登大美人像,报纸上特别是副刊类的版面上也是女明星们常常光顾的地方,似乎只有这样的报刊才能进入市场。 一些报纸的编辑过分强调新闻摄影的美感,而把照片作为美化版面、活跃版面的手段,要求摄影记者多提供“赏心悦目”的照片,拍摄时人物要漂亮,构图要完整,线条要优美,影调要丰富,导致一些报刊的新闻摄影报道走进了唯美的误区。有些内容平平但构图漂亮、有视觉美感的新闻图片往往会得到报刊编辑的青睐,而一些尽管新闻性强、立意深刻的图片,由于形式美感略嫌不足,常被编辑“枪毙”。报刊编辑自…  相似文献   

9.
有的报刊常常是一条消息刚发表,否定该消息的消息便接踵而来。如有的报刊先登出“中央已不再建立第三梯队”的消息,后来又说这是“误传”;更有甚者,有的报刊竟把一位健在的知名人物说成已作“千古”,不少报刊还争相转载。如此“肯定——否定”,真真假假,弄得读者晕头转向,不知信谁的好。这样势必会引起人们对报刊的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10.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旧了。其实,我觉得旧题新写,也有必要。理由有三:一、现在编辑队伍也在“新老交替”,不少新同志刚刚从事编辑工作,有些“忌”的地方,总该提醒一下;二、前一段,新的不正之风也波及到了编辑队伍,不能不正视这个现实;三、在报刊林立,新闻出版事业空前活跃的新形势下,应该有意识地去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为此,我想了一下,写下编辑十忌,供同志们参考。一忌改稿没思想。编辑部每天要收到大量来稿,选哪些不选哪些,总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实际上就是编辑部的指导思想。一个头脑清醒的编辑所选的稿件,不仅能够适合编辑部的意图,而且还要有所发挥;要是一个“糊涂虫”,常常会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有的甚至还把“芝麻”看作“西瓜”。因此,编辑在选稿时一定不能满足于浮浅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报道的写作过程大体完成之后,就可以考虑投稿了。有的同志想的比较简单,稿子写完,寄给报纸或刊物就行了。不,请不要忙着把稿件寄出去。在投寄稿件之前,还有一些事情要做。一些经常给报刊写稿的人都深有体会:从作者手里寄出的稿件必须是一个合乎规格的“坯型”,寄给报刊后经过编辑加工,它才能变成一个完全合格的铮亮的部件。如果我们写作粗糙,毛毛草草,拿出的“坯型”不成个样子,那编辑部就很难采用了。如何才能给报刊编辑部提供一个合乎规格的“坯型”呢?那就得将已经写成的稿子再认真“顺”一两遍。首先,通过“顺”稿,看初稿是否通顺、顺当。一篇文章在“顺”稿过程中,如果看之生硬,读之别扭,思之费解,就要查查原因。可能会有如下情况:有的文字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令人生畏,读不通;有的转折跳跃过于急促,缺少联系,硬邦邦;有的  相似文献   

12.
去年冬,南京《青春》杂志社收到了一篇用现代科学方式研究写作手法的文章。首先接阅稿子的编辑对它“吃不准”,就按该刊的“惯例”,请其他编辑传阅,“会签”。先后有10多位编辑签署了意见,有的赞它“颇有创见”,有的称它“不无道理”,有的则说它“大为悖谬”。编辑们的看法虽异,这篇文章还是刊登了。随后该刊又公布了对它的“会签”意见,热烈地展开了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五一”前后,有不少报纸在显著位置刊登有关“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的消息,使人大吃一惊。因为距“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还差三年呢!为什么有的报纸把“五一”国际劳动节九十七周年说成是一百周年?这是因为这几家报纸的编辑或记者缺乏历史知识,混淆了两个不  相似文献   

14.
说来也是文人一癖,老大的一把年纪,既不征婚,又无可能被人征,却极爱看报刊上的征婚广告。广告有广告语言的特点。比较起来,新闻语言在简单、明快、突出特色、引人注意上,不如广告。打开电视机,看完联播以后,看几个商品广告,总有耳目一新,“换了人间”的感觉。新闻是要吸引读者、要起宣传鼓动的作用的,但若撇开内容,只讲文字和语言,新闻和广告比,真的要“败下阵来”了。广告的作用,在于掏人家的腰包,如果不是说得极动听,谁肯把钱松手呢!征婚广告,多则上百字,少则几十字、十几字,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同一位专职通讯员闲聊,得知他近年来在省内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正当笔者羡慕之际,他露出了一丝不快。原来他的名字几次被编辑搞错,还不止是一家报社。有的名字顺序搞颠倒,有的把名和姓搞颠倒,有的竟把姓搞错了,令他哭笑不得。有的人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这话用在这里不确切。发表作品署上自己名字,这是作者表示郑重、负责之意;  相似文献   

16.
“客里空”与编辑编辑是稿件的“把关人”。有的编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把关不严,使一些“客里空”的假新闻得以问世。也有许多编辑注意严把关,堵塞了假新闻出笼的道路。——是否盲目相信“公章”而轻率采用外来稿件。珠海、上海、广州一些报纸1994年先后刊登了中国南方某舰队“兴达”号战舰在澳门东南海域查获水下色情录像带制作基地的报道。据珠海刊登此消息的《明镜报》负责人说,此稿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18.
在编辑工作中为什么要做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实际上每个认真工作的编辑都是在做着的。在编辑部里,所谓研究,并不是专门的一种工作。它是整个编辑工作的一部分。不过,有的人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做得少些;有的人做得质量高一些,有的人做得质量差一些;有的人采取这种形式来做,有些人采取那种形式来做。我们党报的编辑是党的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一种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工具。这种工具在工作中间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机械的动作,不是简单地把已有的材料堆积起来,而是要不断地创造和增加新的精种财富。这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是同研究工作做得多少成正比的。所谓编辑工作,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 最基本的就是“辑”和“编”。“辑”,就是把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和思想的各种材料收集起来;“编”,就是把从群众中来的各种材料加以选择、组织、加工,把它们提高一步,再通过报纸或其它新闻工具把它们传播到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到一些报纸上出差错的事,有的错得实在邪乎。有家报纸没有识破作者的编造,刊出:“杨宗保是女娃娃”,另外好几家报刊也以讹传讹,接连转载。有的小报错字连篇,有的报纸重稿成灾。诸如此类的“新闻”,说明报纸编辑把关的机制还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新闻报》等报刊严肃批评一些媒体有的刊登外国裸体女人的图片,有的刊发记者与裸体女的合影,有的介绍某省有组织的人体模特拍摄活动的裸体图片,有的在“本地新闻”版面发表两对男女大街上拥抱热吻的图片,还有的用图文报道激情接吻大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