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胡耀邦同志来西北考察后指出:“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势必要转移到大西北来”,“我们现在就应该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配合做好开发大西北的前期准备工作,兰州大学成立了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为了使读者了解这个  相似文献   

2.
为了迎接党中央本世纪末把建设重点转移到大西北,扎扎实实地做好开发西北的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从理论、思想和科学方法、技术方法上做好人才的培训工作,兰州大学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兰州大学学报编辑室、《科学·经济·社会》杂志编辑部于今年七一八月联合举办了第一期西北开发研究班。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从事农、林、牧、计划、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领导干部、科技干部共同讨论研究了西北开发的许多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是发展经济的基础,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无不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更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赵紫阳总理在视察新疆时指出:开发新疆、开发大西北,使新疆和整个大西北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一个最重要的基地。在开发大西北中,新疆处于优先的地位。应当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区来考虑。为了迎接新疆的大开发,必须摸清新疆的资源情况。  相似文献   

4.
全国最大的一次科技交易交流活动——开发西北五省、区科技协作会议,于九月二十七日在西安闭幕。由国家科委倡议并主持的这次科技协作会议,调动了全国二十五个省市的四十四所高等院校、五十八个科研单位和四十多个军工企业支援开发大西北的积极性,他们向会  相似文献   

5.
简讯     
首届“开拓大西北科技情报学术讨论会”6月19日至22日在西宁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47篇,分别进行大会或书面交流。来自西北五个省区的43名代表,围绕“开拓大西北”之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会一致认为,必须加强西北各省区的联合与协作,发展科技情报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大西北转移做好情报工作。  相似文献   

6.
地处祖国大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和自治区,国土面积303万平方公里(45.5亿亩),占全国总面积近三分之一,居住着40多个民族,6900多万人,发展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大西北的自然资源很丰富,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资源、冶金原料、化工原料、建材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重工业和林牧业的潜力很大。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开发利用大西北的资源。中央领导同志反复指出,要下决心在将来把大西北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巨大的基地。  相似文献   

7.
开发建设河西,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国家开发建设大西北、实行战略大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发展我省国民经济的重大课题。办好这件大事,一定要全面规划,综合平衡,依靠科学,遵循自然和经济的客观规律。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认识。一、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河西地区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大西北作好前期准备,作为耳目、参谋、尖兵的科技情报工作理应发挥重要作用,西北五省区的图书情报部门应加强协作、联合,重视情报资源共享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耀邦总书记一九八三年五月视察新疆时曾经指出.新疆甚至整个大西北,可能将是廿一世纪把我国建成为第一流社会主义强国的极其重要的地区。后来他在视察青海省时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势必转移到大西北来。为了迎接这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资源优势对开发新疆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本着学术上的探讨,对开发新疆应着重考虑的发展战略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资源的供给具有稀缺性,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又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对其进行保护。本文分析了西北土地资源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三废”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大西北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建立西北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开发西北是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西北五省区共同的历史任务。即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在地理位置上联成一片,通称大西北,面积达30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其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经济状态,风土人情基本相向,而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乃西北特色。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将形成东、中、西三大地带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大西北的战略地位,随着“西大门”的大开,将日益显著;“东联西出”古丝绸之路将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行业与地利是建院发展校办产业的特色优势.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是隶属于国家建设部地处大西北唯一的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院建筑类专业学科齐全,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50多人,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为西北建院立足西安,背靠中原,面向西北经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西北地域辽阔,是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开发之域,百业待兴,基建要先行.西北建设队伍有一定规模,但技术档次较低与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这就是作为建筑类高等院校的西北建院发展创办校办产业的行业优势.瞄准社会急需,依托学院的技术力量创办技术含量高的建筑企业,或与社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以来,应西北开发战略之需,发展西北高等教育特别是在西北发展理、工、农、医、师范等高等学科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之所以被内迁西北组成西北联大并分设为国立西北五校,其重要内在根据之一是它们的学科优势更加符合西北的开发与建设,是国民政府贯彻西北开发战略的深谋远虑的重大举措。内迁西北后,西北联大对开发西北产生高度自觉,其学科发生了以西北问题为研究对象的集体转向,主动承担起西北开发的重大使命。西北联大的西迁与分设及其对开发西北的高度自觉,为今天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开拓大西北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及献身精神的开拓者。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沃土,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来自高校。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西北的开拓密切相关。大西北现有高校90余所,其中陕西省有高校45所,学科类别比较齐全。大多数高校都设有情报机构。西北五省(区)的高校共有情报工作者约600人,他们对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何进一步挖  相似文献   

15.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从关中经凉州、西域通往中亚,南亚及欧、非等洲的国际通道。这是旧大陆的溯际陆桥。大西北是其必经之地。唐代以后,海上交通大开而西北则因战乱频繁、经济文化停滞,我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丝绸之路趋于衰落,有时甚至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自开发大西北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重开丝绸之路的呼声高涨,这是大西北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党政最高决策者们近期川流不息地前往西北地区视察,众口如一地从国家经济战略高度阐述开发大西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共识和运筹帷幄显示,开发大西北已进入实际运作。中国党政首脑川流不息视察西北 199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自天津赴京上任后第三次到古都西安,并在那里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主持了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李瑞环、李铁映高度评价西安起飞在带动中西结合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重要地位,力主尽快开发大西北。 8月中旬。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前往甘肃省会兰州及敦煌、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天水、白银等地巡视,着重指出:“一部分经济发达起来的地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时候,就  相似文献   

17.
景爱 《百科知识》2000,(5):40-41
大西北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这里又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这里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置于重要的地位予以考虑,以避免或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荒漠化。 保护水资源 水、空气、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大西北空气、阳光十分充足,然而水资源却非常贫乏。 这里处于大陆腹心,距海洋很远,加上周围多山,海洋气流很难到达。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甚至只有10毫米。由于光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势必要转移到大西北来”。中央这个伟大的战略设想能否实现,国家建设的重点能否顺利地转移过来,对西北地区来讲,决定性的条件之一,是要看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准备工作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关键性的工作之一,是科技与教育的准备。这两个方面的准备做好了,有了科学  相似文献   

19.
西部生态环境开发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持续增长出发,把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目前的人口过剩,生态环境恶化及西部相对落后问题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本文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初期阶段应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并作了一个特色产业来抓,据此我们提出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迁移至大西北进行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的建议,对该建议的理论依据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并就该建议和如何解决上述几大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杨桂莲 《现代情报》2003,23(11):15-16,19
本文在探讨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试探性地提出了在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中图书馆的功能,并就图书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旅游资源作了论述,这对开发西北旅游经济和带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