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攻坚脱贫进入新阶段,防贫返贫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章在对湖北17县深入评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攻坚脱贫后评估阶段的实际特点,结合当前学者防返贫预警研究的成果,提出优化监测返贫预警机制:首先从疾病、教育、老龄化、自然灾害和自身发展能力五个方面构建返贫风险识别体系;其后通过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定期开展全覆盖调研、走访等建立返贫信息筛选认定预警体系;其三构建招商引资和村集体产业帮扶的就业支撑体系;其四优化返贫预警考核体系,同时增强智力扶贫、思想扶贫力度。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具有就业脱贫和提志强技的防返贫功能,可以增强脱贫人口的生计资本和可行能力,是稳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全面脱贫后的精准防返贫中起着关键作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防返贫过程中,存在职业教育与产业防返贫融合较低、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与防返贫需求脱节较重、职业教育防返贫管理与协调长效机制欠缺、职业教育防返贫资源配置效率缺乏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京津冀区域协同力度,实施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防返贫,整合京津冀职业教育防返贫资源,健全职业教育防返贫管理和协调机制,以信息化促进脱贫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三地统筹协作促进职业教育防返贫质效提升.  相似文献   

3.
“后脱贫攻坚期”指的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阶段和脱贫攻坚战胜利后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阶段。针对后脱贫攻坚期总体任务达标但部分有返贫风险的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群亟待精细化、专业化服务的现实情况,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理念优势、方法优势、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在后脱贫攻坚期处理好全面脱贫与防止返贫之间的关系,全力攻坚克难,激发内生动力,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防止返贫和可持续性精准帮扶作为重中之重。职业教育可持续性精准帮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核心内容。在可持续性精准帮扶视角下,通过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深度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贯穿脱贫个体一生的永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可持续性精准帮扶的新定位,深入剖析职业教育精准帮扶的可持续性面临因教直接返贫、因教间接返贫和因教隐性返贫的困境,从构建柔性化的资助体系、提升就业质量、强化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等三个层面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可持续性精准帮扶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目前的重要任务。根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递进关系,实现有效衔接要明确其基础、任务和目标,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有效解决脱贫区域和脱贫人口面临的返贫风险问题,提升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协调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基于此,应把握梯度跟进与优化升级的程序,建立健全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做好规划安排、发展支撑、落实保障,系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与高校"概论"课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励青年学生奋发有为.文章在提炼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与教材结合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将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融入高校"概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即:结合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丰富教学内容;根据脱贫攻坚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7.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高校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贵州大学帮扶贵州省贞丰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选派驻村干部、校农合作、“一院一品”及“博士村长”项目等为研究内容,就高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帮扶地方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和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校智库在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服务脱贫攻坚的主要机制、理论和基本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立足于贵州省“黔灵智库”助推全省深度贫困村织金县三甲街道办五星村脱贫摘帽的实践,依托逻辑分析法,探讨了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机制。高校智库发挥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理论支撑力,通过专业人才、技术服务、项目研究、政策咨询等方式,全面推进了人才扶贫、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和文化扶贫,有力提升了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建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打造科学模式,注重技术转化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高校智库服务脱贫攻坚效率。  相似文献   

9.
脱贫攻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和生动教材,高校应通过切实有效途径,将脱贫攻坚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理论自觉,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思政课堂相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赓续红色基因,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智慧网络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脱贫攻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这是全党的重大使命,也是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地方本科高校要积极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直接目的就是防止返贫,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和基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新部署为指引,深刻理解共同富裕进程中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分析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面临的挑战,总结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创新的理念,对于做好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脱贫攻坚精神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凝聚而成的精神伟力,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它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高度认同感的有效载体,同时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也是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现实需要,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关系到乡村的长远发展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战略工程,而乡村教育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教育振兴了,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地方高校与乡村教育振兴共生共荣,以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为己任则是中国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对地方高校提出的重要命题,亦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地方高校应将服务区域教育振兴列入办学主旨之一,健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乡村教育的内驱力,建设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型智库。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成就显著,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智慧,其中高校资助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对开展资助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从脱贫攻坚队伍建设、精准理念、扶志立志入手,结合目前资助工作短板展开分析,提出实施高校资助工作队伍“三提升”、聚焦精准资助“三精准”、构建立志教育长效体系等,以期推动高校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资助育人长效作用,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高校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2012年开始,教育系统紧盯脱贫攻坚重点任务,通过直属高校定点帮扶、高校对口支援、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等方式,逐步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具有“高校品牌”的中国特色扶贫路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相似文献   

17.
职教集团是促进教育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本文以柳州建筑装饰职教集团为例,讨论了该集团在脱贫攻坚中采取举措获得的成效,进而分析地方职教集团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缺少顶层制度设计、各主体扶贫职责落实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要加强地方政府的顶层设计,明确职教集团各成员的扶贫职责,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以提升职教集团脱贫攻坚的活力和成效。  相似文献   

18.
《湘南学院学报》2020,(1):14-18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效,提升小康成色将成为贫困治理的主要议题。如何破解并阻断返贫风险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南岭走廊部分民族脱贫村寨进行田野调查,脱贫户面临的返贫风险集中体现在防贫能力不足、脱贫政策不稳定、部分贫困对象严重依赖政府等方面。影响返贫的风险既有源于自然灾害、健康缺失等传统因素,也有社会结构变迁、乡村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非传统风险。贫困问题不只是经济贫困问题,也是精神贫困、能力贫困问题。有效防范返贫风险,必须赋能与兜底双轮驱动,"精神短板"与"能力短板"同向齐补,着力实施韧性治理,从根本上提升发展韧性,增强脱贫村寨、脱贫户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经过7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奖、贷、助、免、减、补”和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多维体系,资助育人工作是教育扶贫战略举措之一,在脱贫攻坚时期,通过发挥扶智扶志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助力贫困大学生脱贫,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目标,为全国脱贫攻坚胜利做出巨大贡献。进入后脱贫时代,资助工作需要承担新的历史任务、应对新的育人要求。通过对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回顾和发展经验总结,结合后脱贫时代特点和现实发展要求,对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价值转变与实践逻辑进行分析与探索,为提高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开局之年的政策调整与政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1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的政策调整聚焦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调政策效果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承接关系,有助于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年以来,实地调研案例县的"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均持续稳固。在实践中,不宜制定一个规模性返贫的量化标准,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力争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警惕部分帮扶政策的调整可能带来的致贫返贫风险,将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实做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与此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衔接之中和衔接之后仍有巩固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