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廷宏 《考试周刊》2011,(65):33-34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中国画是按照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进行创作绘制而成的。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以“写意”为特点重视人的精神的直接抒发。中国画的笔墨观是以线为主.是点线和笔墨的协奏。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绘画形式能象中国绘画这样把线条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受着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支配,中国画始终保持以线为主的特点。数千年中国的社会制度、风俗观念等“精神气候”与“生存空间”,选择并完善了“线性艺术”的民族个性。 线为点间的联接、面间的转折,牵动人们由此到彼的空间联想,其性质是趋动性的,可以无限延伸、迂回曲折、无往不复、游弋  相似文献   

3.
素描是运用特定的材料表现客观对象和表达意图。如果从“表达作者意图”的角度来看,素描的范围可以扩展到任何一个门类的绘画艺术。中国绘画正是运用特点观察法,配以特殊的技法材料,表现客观对象和展现自己意图。绘画是反映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个人感悟和主观阐述,中国画的表现性与素描相同,画面之物非自然之物,是表现对形体的观察和理解。然西画里所谓的素描在中国画里正是本色。中国画其本质是一种独立意义上的素描,这种观念不存在对中国式或西方式的素描的理解,只存在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研究和看待素描与中国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世界绘画园地一朵奇葩。 欣赏和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也就是中国画和其它画种的异同点。而后用传统的“六法”标准对照分析,即可逐步掌握其规律。 先说中国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天爽 《文教资料》2009,(32):85-87
中国画历史悠久,生命力顽强。中国画中的“空白”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空间观.承载着远比传统西方绘画深刻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西绘画的比较来探究中国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象表达,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进行全面剖析,梳理脉络,探究价值,进一步说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是从艺术家的成长背景和绘画作品来体现的,旨在引导观画者以正确的方式欣赏中国画,提高观画者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列宁“灌输”理论的精髓在于形成了“灌输”党性观。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解读列宁“灌输论”,其中的要点有二:一是要坚持以历史的视角看列宁论“灌输”党性观的形成;二是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用“灌输”党性观来把握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2):151-153,192
列宁“灌输”理论的精髓在于形成了“灌输”党性观。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解读列宁“灌输论”,其中的要点有二:一是要坚持以历史的视角看列宁论“灌输”党性观的形成;二是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用“灌输”党性观来把握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线条不但以“写形”、“写意”,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写心”、“写情”,尽情展示丰富多彩的主观认识世界。文章通过解读中国画线条背后的隐性世界,探究了中国画线条与画家情感世界的内外化规律。认为: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中国画家笔墨与精神的结合体,是中国画画家的情感和生命留下的轨迹。画家的生活方式、人生经历、情感世界不同,所留下的线条轨迹亦不同。线条价值就在于线条能传递出各种不同的信息,并跨越无限的时空,不断映射出隐在画中的画家精邃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的学生都对国之瑰宝的中国画很感兴趣。但是中国绘画的水墨境界却使学生们望而却步。怎样掌握中国画的笔墨及“意向”造型观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构成以线条为主,以雄辩的线条传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中国画的线,具有特殊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以线为主,讲究笔法,生死刚正谓之骨,这就是对中国画中线的内涵的要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在谢赫看来,用笔与表达人物的形神是相统一的,用笔是达到写形传神的基本手  相似文献   

12.
李协 《华章》2011,(29)
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其它绘画表现有所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的着眼点一定是未来人才的当下培养策略,教师以怎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审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所以“学生观”的背后是教师对于未来社会的认识、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它既是每位教师教育实践的起点,也是把人“作为目的”的教育追求。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生观”?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基本内容:“具体的学生”,亦即以差异化标准和个性化眼光来审视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 ;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魏晋士人不仅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自我、自然和社会,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妇女,对妇女的存在及其价值予以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在《世说新语》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以阮籍为代表的“唯美”观;以阮咸、苟粲为代表的“唯情”观;对待寡妇问题上的同情和宽容态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士人在妇女问题上的进步观念,不仅强化了魏晋时代的“解放”气息,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妇女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4):96-98
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写意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工笔人物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尚意”的审美要求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中国画自古以来“随类赋彩”、“运墨而五色俱”等赋色观也决定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是一种意象色、主观心象之色:画家在用色时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色彩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其作品色彩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从“尚意”的审美观、“写意性”的赋色观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以哲学家眼光观察分析中国,思考预见国际形势,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发展理论、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条件等一系列极具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概括起来就是邓小平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美学家H·里德(1893—1968)在《艺术真谛》一书中说:“中国艺术史要比埃及更富有连贯性、持续性和民族性。中国艺术大约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历经沧桑,一直延续到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富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从全面考虑,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相媲美。”这里说的“中国艺术”主要是指中国画。作为一个英国人,H·里德并没有“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其评价符合中国画历史发展的事实,是富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的识见。我国著名画家闻立鹏先生也在《历史的启迪——纪念吴作人先生艺术活动60年》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独立体系而绵延不断,没有出现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摧毁,埃及文化因亚力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罗马文化因日耳曼蛮族南侵而中断的局面,大概不能只用地理的原因来解释。”中国绘画为什么能在世界诸大文明古国中保持它的顽强的“连贯性、持续性和民族性”呢?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画论”(有的学校称为“中国画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目前已经在各大美术院校、艺术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的艺术学院进行开设,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实现知识内在化为目的,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改革尝试,促进和提高学生在这个科目上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课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让我想到中国画中的一种构图方法——“留白”。中国画讲求意境,而意境唯有在观画者的神思中才得以显现。“留白”就正好给观画者以神思的空间,给作品以意境延伸的广度,它可以收到虚实相衬、形神兼备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从“天人合一”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人关系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 的体现,以今人眼光审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利弊,并由此在形而上 的层面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分析“天人合一”的观念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