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2月1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作秀大王”起诉搜狐一案。这位“作秀大王”叫马献青,河南濮阳人。此前,他曾“秀”出过“卖屁股”“征伴侣”“卖孩子”“大耳怪”等热门新闻。“作秀大王”状告搜狐,缘于他策划的一场“街头求助秀”前不久,为救助一位湖北的大肚女童,他搞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策划”,共募捐11万元。这场“街头求助秀”被媒体追踪报道后,也被网站转载。但搜狐网在转载时,因标题的一字之差,激怒了“作秀大王”。  相似文献   

2.
6月4日,一家报纸刊登《"秀"应成为官员必修课》一文,我总觉得标题有点欠妥。我们平时讲的"秀"、"作秀",一般都是从贬义上去表意的。而这家报纸现在对"秀"字竟然反其意而用之,公然提倡"秀"应成官员的必修课,作何解?不管你文中再怎么拧、怎么解释,但作秀的本义,也不否认有"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3.
卜卫  赵金 《青年记者》2004,(5):62-64
赵:卜教授,您好! 2003年底,在国内许多媒体的版面上充斥着关于“人造美女”的报道,今年4月,媒体又披露了引发公众热论的昆明“美女宴”,加上近两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人体彩绘秀”、人体家具等现象,让人感到现在商家和媒体中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就是拿女性人体作秀,或者说拿女性人体作卖点。其实,我们对媒体报道稍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民主监督力量的成长,一批批大小贪官纷纷落马。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老记”们注意与反思:就是在这些腐败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有些“老记”当年为贪官写的那些“作秀力作”,难免成了同行的笑料。 客观原因一定会很多。但主观原因我们也不能不挖一挖:为什么会被官员“作秀”的假象所蒙骗?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只会盯着领导而看不见群众呢?等等。这样挖挖,可能就不觉着冤了! “老记”要警惕和防止被官员“作秀”耍了,笔者有个“三不”建议: 一是不要被“遮了眼”。一位被“官员”作秀耍过的记者颇  相似文献   

5.
档案—撑起文凭信用的蓝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些年,由于中国正逐步走向法治化的社会,“公证”成了许多单位和公民的时兴举措,财产公证、婚姻公证、家庭关系公证、合同公证、房屋公证乃至某次会谈也作谈话记录公证等等。其中,由于制假贩假文凭泛滥成灾,文凭的公证,也成了许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国外大学验证求学者文凭真实性的“必备”环节。文凭经过公证是否就能保证其信用?笔者认为“文凭公证热”是走入了法定的否定、心理失信、求证错位、利益颠倒、认识差误的误区,本文试图从档案特性、档  相似文献   

6.
论“作秀”     
陈力丹 《新闻界》2007,(3):12-13
本文对“作秀”概念在中国的流行,以及通过传媒作秀出现的问题做了分析。作者认为,应该让作秀回到原来的文学艺术领域;在真实的生活领域,公关意义上的作秀恐怕难以避免,但是至少不要成为活动的主角。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流行,目前荧屏上各类秀歌、秀舞、秀口才、秀特殊才艺等节目层出不穷。一时间娱乐化节目充斥着各个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在这种氛围中,很多非娱乐性质的节目似乎也被裹胁着不得不“跟风”或沾点娱乐的“味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适合过多植入娱乐化的元素,特别是严谨性、科学性、知识性要求极高的专业类节目,如法律节目、医学养生节目等都带有极强的专业科学元素。过度的、不恰当的娱乐化势必会削弱节目本身的可信度,从而失去此类节目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今,做“秀”似乎比全民健身还普及,连讨要自己血汗钱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也做起“秀”来了。如网上报上电视上都说《广东农民工讨工钱频演跳楼“秀”》。不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回家之前却非从楼上跳下来,媒体说这也是“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媒介秀”节目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所形成的舆论进行多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媒介秀”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观众和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反过来也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节目本身的策划和创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舆论引导作用程度的发挥。把握好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是当前社会状态和媒介生态背景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要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温飞卿,即温庭筠;韦端已,即韦庄;李重光即李后主,李煜。这三位唐、五代名词人,在诗词上颇有成就、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12.
《兰台世界》2014,(Z2):76-77
<正>公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公证档案材料。公证档案既具有一般档案所固有的特征和作用,也因公证制度本身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同于一般档案材料的特殊价值。关于公证档案管理的立法主要是《公证档案管理办法》,该规定出台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公证档案查询利用的现实需要。公证档案无论是对于公证当事人、公证机构还是社会职能部门尤其是社会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资源。  相似文献   

13.
王平 《今传媒》2005,(12S):85-91
在国人欢庆中国电影百年诞辰,懂憬它重振光辉梦想时,却迎来了有史以来作秀最荒唐、“电影味”最淡的一届电影节。 商业与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结合被操作手法分离,又无可奈何地被搅到一起。对承办方来说,远不是对一个文化品牌发展的贡献,而金鸡百花电影节本身也在影人和大众的落寞中逐渐清晰其远去的背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活跃在微博之上。在政务微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有人担心:政务微博会不会成为“作秀”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傅魁文 《新闻界》2002,(4):55-56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须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人间词话》是千百年来诗(词)话写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王国维在决意从事哲学以后,长期探索中西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的厚积薄发之作,其语言之精练、蕴蓄之深厚、持论之警辟,无不显示作者“不胜古人,不足与古人并”的气度,不愧为中国古典文论最后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人间…  相似文献   

16.
来自己的辖区“捉老鼠”;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大行其道的今天,他却主动“挤水分”,声称“宁当实事求是的倒数第一,不当弄虚作假的名列前茅”……他就是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其率先垂范的气魄、务实亲民的形象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同时也成了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但依然有人认为,吕日周是在“作秀”,在“谋求政治资本”。(据2002年10月9日、16日《中国青年报》和2002年10月17日《南方周末》)吕日周到底是在“做事”,还是在“作秀”?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在笔者看来,“…  相似文献   

17.
说吧     
《新闻世界》2008,(3):57-34
“80后”办理遗嘱公证 立遗嘱不再只是垂暮老人的专有行为。上海市公证处公布的数据表明,随着个人财富的逐渐增长与法律意识的提高,遗嘱公证已呈现年轻化趋势,30-50岁的中青年在遗嘱公证人群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至2007年已占全部遗嘱公证总数的近30%,甚至有“80后”悄然跻身其中。  相似文献   

18.
长篇历史剧《康熙王朝》的热播,使康熙的大名红透了半边天,他的形象在国人心中也变得清晰起来:英气逼人,聪明好学,果敢善谋,精于权术,“不足之处”是常爱冲动。看着看着,有时就想:历史上的康熙真是这样吗?他真那么少年老成,能够涉险过关,做了那么多事?他真是一位“圣君明主”吗?然而这是历史剧本身无须回答的,因为历史剧并不是历史的教科书。公开申明是“戏说”的就不用说了,它不过是借历史的“贝壳”作秀罢了。楚汉相争,可以演绎成争风吃醋的男女情仇;乾隆南巡,描写成路见不平的行侠仗义也无妨。就是号称“尊重史实”的…  相似文献   

19.
在新华书店系统内,一方面人员队伍庞大,但面对无数发展机遇却缺乏能征善战的高素质的“将帅之才”;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人才流动机制,队伍活力明显不足,“温水青蛙”效应日渐明显。人才流动的三个悖论,在新华书店也充分显现,即人才越多的地方越吸引人才,人才越少的地方越浪费人才,越热门的行业部门越短缺人才。在选人用人上,重“伯乐相马”,轻“沙场赛马”;在分配制度上,基本仍是以“大锅饭”为主;在绩效考评上,本该以务实创新突出绩效为目的考核评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做秀”,一时“做秀”可能有利,一世“做秀”既毁企业,也毁个人。  相似文献   

20.
1983年那年,邵国荣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分配到司法局,他想当律师。局长说:要成立公证处了,你先到公证处去,等念法律的大学生分配来,你再回到律师事务所嘛! 1983年是何许年份?被荒芜多年的公证要恢复,《公证暂行条例》刚刚颁布。其实,解放初期不是没开展过公证,可是到了五十年代,公证就大大削弱,据说是“基本完成历史使命”;等到“文化大革命”的黑潮涌来,公证被彻底砸烂了,“中国的财产都是国家财产,连人都是党的人,还要公证什么公证?” 1983年那年,公证还是一块处女地。 处女地——一个浪漫且多情的词儿,可是处女地其实是荒地,是野地,是一毛不长之地,是无人涉足之地。邵国荣踏进公证这块处女地,谁知道整整15年,再也没有拔出脚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