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对联的形式结合课文内容来教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对联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教学某些课文时,就运用一些使小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通俗易懂的对联进行教学,还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学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课堂上,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布置学生回家预习有关公民权利的课文内容.第二天,他让一位同学说出十项公民权利.那学生没有回应,老师说:‘那就列举五项好了.'学生仍不出声.老师只好无奈地说:‘你只要讲出一项权利就好了.'学生回答道:‘公民有权保持沉默.'"接着,我又具体介绍了我国公民"沉默权"的法律依据(宪法关于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定)和我国司法界对公民"沉默权"目前还存在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3.
一、利用标题,预测主题 文章的标题统领全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标题发散思维,预测文章主要内容,并深入课文内容,层层进行理解.我在教学ASad Love story一课时,就此标题,抓住love一词,请学生猜想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是夫妻、恋人、父女、母女还是兄弟姐妹?  相似文献   

4.
所谓"过电影",就是让学生一边听老师(或录音带)有感情的朗读,一边看有关的录像、幻灯或老师的体态动作,使课文内容变得活灵活现,像一幅幅连贯活动的电影画面在脑海里浮现,然后按要求表达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达到让学生丢开课本,尽情地说的目的.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已成为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预习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学好课文内容的基础所在。农村任教几年,最使我忧虑的是学生课前从不过问课文内容:字词关不过,课文内容不清,课后习题不思,这样一来,老师的讲授自然成了"天书"!试想在不闻不问之下何以解得玄奥重重的天机。究其实质,乃学生课前不预习所致!其中,固然有教师是否严于督促之因,也不免有学生是否主动预习之过。至少,对课文内容梗概应有所了解吧!若能这样,授课中就不会出现一问三不知,不问全不知的被动局面了。  相似文献   

6.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课堂上,我最喜欢将课文读给学生们听,一句句精美的文字很有质感地飞扬在教室的空气中.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情画意,就像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留连忘返.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课本插图适当地利用,将一些课文人物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面,我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低年级课本为主,略谈一下在课堂上利用插图资源进行说话练习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为了吸收,习作是为了表达,随文练笔则是阅读与习作的中介、吸收与表达的桥梁.它就文取材,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题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的功能,是一种操作方便的读写结合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再现形象:这要求学生在读了课文之后能够摹声摹色摹形描述课文内容,这样才能把课文内容中的形象树起来,形成立体感,达到身临其境的境地。二、扩展句段。扩句本身就是培养想象力。如:“我扫地”,要求学生扩充这个句子,就可先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什么时候扫地?我在哪里扫地?我怎样扫地?我为什么要扫地?最后连答成句成段,想象力便得以培养和训练。段的扩展,是把已有的内容细  相似文献   

10.
吴振华 《现代语文》2005,(12):71-71
我们知道,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被弱化,"语文味"不能被淡化.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语感,只是让学生讨论课文内容所揭示的一些问题,结果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等,这都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1.
1.听广播。规定学生收听某一个节目,要求听后把新鲜、感人的片断写下来或讲给别人听。2.看电视。由教师统一布置学生一周中必看的电视节目,要求带着思考性的问题观看。每次收看时间一般半小时左右。3.我资料。要求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上课前组织交流。4.制模型。要求学生根据写景状物类课文所叙述的内容自制教具模型、或幻灯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5.画线路。以地点转换为序的记叙文,教学前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函人物运动线路图。6.讲故事。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组织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演讲。  相似文献   

12.
教改至今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把握以下几点教学思路 ,可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较充分的体现。1.启发思考当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思考时 ,就可以说他对所学习的课文表现了求知的兴趣。当课题出现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时 ,孩子已产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 ,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学中 ,教师适时地提出关键的问题或同学之间就某个字词某部分的课文内容提出了疑问 ,这时就可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有时 ,课堂上出现暂时的沉默 ,…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将课文内容作为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外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传统语文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纯文字的课文内容有更深切的感悟,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内化课文内容。现就我个人的感受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们首先来看<五彩池>的教学片段: 上课了,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问:"要想深入了解五彩池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说出了读课文、查阅课外书、上网、看影碟等.  相似文献   

16.
郑哲蓉 《广东教育》2002,(12):43-43
《斑羚飞渡》是初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叙述斑羚陷入绝境求生、自救的全过程,赞扬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上课,我几语导入课文内容,就让学生齐读。这样的课文,无须激发阅读兴趣,读下去,他们自然会越来越投入。果然,我发现学生的表情严肃了,语调缓慢、低沉。读完课文,整个教室出奇地静,他们的表情是一样的———悲伤和愤怒交织,有的学生眼眶红红的。我抓住这一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站起来,没想到是小彭,平常极少发言的他却第一个开口了:“老师,我想到了父母!”又是出乎意料。他接着说:…  相似文献   

17.
在教《飞夺泸定桥》(人教版第十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正准备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周同学一下子将手举起来说:“我认为敌人实在是太愚蠢了,他们要是事先就把泸定桥炸掉,不就完事了吗?”当即就有好几位学生表示附和。周同学是班上思维较为活跃的一名学生,每每都有惊人的“反调”。我心中为之一动:这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看电影《大渡河》时曾经埋在心头的疙瘩吗?也一定是学生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呢?主意打定,我顿了顿,说:“是啊,这个敌人怎么没有想到呢?如果提前把桥炸…  相似文献   

18.
每次期末考试之后,我都要对全班学生语文试卷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就语文基础知识这一大项而言,他们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的,特别是在看拼音写词语、填字成词、按要求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这几项积累型语文基础知识项目的掌握上,达到了复习的预期效果.这与平时我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认真细致的复习是分不开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课堂上导致学生走神的因素很多,有的是教师的原因,有的是学生的原因,也有的是学习环境的原因.如果学生学习时不能全神贯注,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强,尽可能地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爱走神的学生回到课堂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今大接到一个毕业已经两年的学生的电话,要我到校门口和他们一起出去吃饭.我走到校门口一看有十几个学生.他们看见我马上围上来和我热烈地拥抱.接过我手中的遮阳伞替我遮住太阳,拿过我手中的包替我背着.一路上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饭店,有个学生马上就拉开一条凳子让我坐下来,有个学生递过来了冰矿泉水,我心里很自豪,两年时间他们已完全成熟适应这个社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