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次上作文课,我走进课堂总看到有些学生紧锁眉头.我是多么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写作文.我仔细读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发现课标已经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由表达和与人交流",强调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提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徐晓晓 《学子》2015,(2):65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小学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强调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提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是"清规戒律"太多,如强行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使学生的写作处于被动,以致千人一面,无思想火花,无个性色彩.因此,"尊重学生个体,张扬习作个性"是作文教学应该倡导的一个主题.那么,应如何去强化学生作文的个性指导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要重写“实”,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实实在在地说真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还要不拘形式地写想像,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自由地翱翔;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强调习作的个性化,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使他们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的习作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鼓励写作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认识感受和想象大多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感"就要做到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点",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表现情意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感"就要做到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点",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表现情意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感"就要做到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点",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表现情意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感"就要做到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点",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表现情意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习作"顾名思义,便是学习写作也。新课标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并"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新课标对写作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应重视对写作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  相似文献   

12.
日记,就是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新课标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写作重在真实,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日记是学生习作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13.
谢永培 《新教师》2019,(8):40-4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合理的建议,鼓励学生自由、灵动、创意地表达.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感悟,形成个性习作的新局面呢?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习作有明确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简言之,就是要"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以生活为源头,引导学生用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不仅是教学目标和建议,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的习作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鼓励写作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认识感受和想象大多不一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进行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一、参与生活,感受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富有时代特色的信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涂国英 《小学生》2012,(9):59-59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叶圣陶也曾说过:"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正的活水来。"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习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那么,究竟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贴近学生实际,表达真情实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