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罢孙吴先生的评论《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选》,很有些话想说出来与孙先生探讨。孙先生看罢若干幅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认为“多数作品不佳,基调灰暗,题材偏狭,缺乏时代气息与中国民族气概”。我想说孙先生言重了。一来孙先生仅看到了“十佳”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二来孙先生对所见作品的解释与评价乃至新闻观都值得商量。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为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异常事件才能成为新闻,记者的责任在于让大众尽快了解真相。这同以往的某些新闻观不同,比  相似文献   

2.
刘占坤,32岁,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孜孜以求“做历史的见证人”。采访涉及政冶、经济、文化、体育、社会新闻等各个方面,作品多次获奖。 1987、1988年两次获得“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 1992年获得“第二届中国体育摄影十佳”、“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称号;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华商报》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的指引下,致力于报纸图片新闻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先后有20多幅新闻摄影作品在全国和省内获奖,其中记者胡国庆的《24岁上小学》获中国新闻铜奖,在今年3月1日结束的“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选当中,记者谢海涛荣获“十佳记者”称号,  相似文献   

4.
在2001年全国青年摄影记者评选中,《华商报》的谢海涛荣获“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胡国庆、蔡勇荣获“十佳”提名,这标志着该报在全国强势媒体新闻队伍中异军突起。解读《华商报》摄影记者“大面积”获奖现象,笔者认为该报大大地拓展了摄影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富有独特风格的暗访摄影报道。这是其创新求变、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功所在。一、对舆论引导与传播价值关系的认识。《华商报》利用新闻摄影传播新闻。不仅与文字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且新闻摄影比文字报道更具有强势和视觉冲击力。该报的新闻摄影在内容上不仅积极向上,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记协国内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举办的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选,经过9名评委6轮无记名投票和最后公开打分,于3月1日决出“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10名,提名奖10名。 我作为评委之一,审视了来自全国66家新闻单位93名竞争者的作品。他们尽管只是全国专业新闻摄影记者的极少数,却显示了中国新闻摄影现阶段的较高水准,无论成败得失,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选揭晓后,不少新闻界的同仁向膺选者祝贺,但是,也有些同志撰文,对这次评选持不同看法。本刊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意在活跃新闻摄影界的讨论、研究,以促进新闻摄影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已创办12年的中国交通报首届“十佳”记者评选活动最近在大连市揭晓,新疆记者站主任记者凌愉当选为“十佳”记者。 凌愉1986年开始担任中国交通报新疆记者站专职记者,(?)用大量的文字报道及新闻摄影作品,多方面反映新疆交通路事业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复活的丝绸之路》《帕米尔之路》《雪山上本来没有路》等作品,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1988年,我还在黑龙江省七台河日报当记者,这一年报社来了个叫孟庆裕的年轻人,总编辑安排他做摄影记者。和小孟有过不多的几次共同采访之后我就从报社调出,当时,我除了感到他干起活来很投入、很认真之外,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 可是后来,孟庆裕的摄影作品(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间或也有艺术摄影)不断地在国内报刊上露脸,自1989年起,除了七台河日报以外,小孟还在《半月谈》杂志、《中国记者》杂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作品,不仅其摄影作品总数不下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启幕为褒奖1990年以来新闻摄影记者在加强改革开放宣传中的成绩卓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报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此次评选范围是1990年以来的作品,其中单幅新闻照片5张(2张为今年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一组,2000字左右的新闻摄影论文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启幕为褒奖1990年以来新闻摄影记者在加强改革开放宣传中的成绩卓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报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一——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此次评选范围是1990年以来的作品,其中单幅新闻照片5张(2张为今年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一组,2000字左右的新闻摄影论文  相似文献   

11.
荣誉的考验     
有一桩新闻界内的“新闻”,对读者来说也许巳不是新闻,但此刻重提,仍让人感到痛心。年轻的摄影记者李锦同志,因其部分参赛作品(组照《不能忘记他们》中的《小夫妻》和独幅照片《老师种责任田去了》),与事实严重不符,而被“1987年度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委会撤销了其“十佳”的称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也决定撤销李锦同志所获得的1987度全国新闻影展金牌奖和新闻学术研究成果奖。据有关方面调查,《小夫妻》摄于河南新县箭河乡苦竹坳村。画面上的所谓“童养媳”与画面上的男  相似文献   

12.
游练 《新闻三昧》2005,(4):31-32
几年前,我曾发表一篇题为《准确把握形象价值》的论文。文中提出“优秀新闻照片是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的统一”,并阐述了“新闻形象价值是指新闻摄影作品所提供的能够满足社会和公众特定需要的形象信息素质(量和质)的总和”“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首先要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而摄影者运用摄影技巧准确、  相似文献   

13.
我省“莱芜杯”首届山东省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于4月18日在济南揭晓.李楠(新闻图片周报)、訾秉会(大众日报)、侯新社(齐鲁晚报)、谷永威(山东画报)、高留声(莱芜日报)、张建凯(齐鲁晚报)、丁大康(枣庄市市中区)、魏善章(青岛日报)、景广平(淄博日报)、王学军(省公安厅)荣获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兰培喜等10人获提名奖。这次评选活动.对推动我省新闻摄影事业发展.鼓励摄影记者更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4.
本刊今年第7期发表两篇关于1988年新闻摄影记者“十佳”评选的争鸣文章以后,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认为这样的争论是有益的。我们欢迎读者撰文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连续举办了三年的全国“十佳”摄影记者评选,在沉寂了十年后的1999年初又进行了。所不同的是,这次格外强调了青年的成分,冠名为1998年“十佳”青年摄影记者评选。 1986年—1988年,参加全国“十佳”摄影记者评选的摄影记者由80而111而143名递增,参赛者逐渐高涨的热情和涉及新闻单位的逐次增多,表明这一活动在当时就以其影响被摄影界和新闻界所肯定。这种评选方式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6.
杨大勇 《记者摇篮》2005,(10):23-23
胡锦涛同志、吕枫同志与青年干部在一起的照片发表在《中国干部教育》杂志1993年第二期上。我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千秋大业新一代——胡锦涛与青年干部在一起》在辽宁省新闻摄影学会当年举办的优秀作品评选中被授予“总编辑摄影奖”。  相似文献   

17.
查春明,39岁,1976年参军,1985年10月开始从事专职新闻摄影工作,现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000多幅,100多幅作品在全国性摄影比赛和评选中获奖,其中《告别军校》获第10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牌奖。1993年和1996年连续两届获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  相似文献   

18.
报刊披露,新华社记者李锦因为违背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弄虚作假,被撤销掉《不要忘记他们》组照所获得的1987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金牌奖,建立在假照片基础上的论文所获得的“新闻摄影学术研究成果奖”,个人所获得的“十佳摄影记者”称号也被撤销。《不要忘记他们》是一组反映大别山区情况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称为“小夫妻”的  相似文献   

19.
摄影记者拿摄影奖,理所应当。但摄影记者获文字奖,在中国新闻界却是罕见。在剐刚结束的’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评选中,《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两人在分获摄影作品一、二等奖的同时,又双双取得文字报道的一等奖,成为“新闻评选”中的新闻。于、贺两人是我国新闻摄影界的资深记者,过去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奖。以文字作品获一等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广大摄影界同仁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了解和研究世界新闻摄影,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的需要,新华社摄影部理论研究组南康宁、刘庆云编辑的一套题为《世界著名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赏析》的幻灯教材于近日问世。摄影界一些专家、学者称道它“十分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