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浑生年考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晚唐重要诗人,时人普遍推尊,后人亦多宗师,被誉为“晚唐铮铮者”。关于他的生年,历代史籍向无记载,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为德宗贞元七年(791),不知何据。近年发表的一些考述许浑生平事迹的文章,如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谭优学《许浑行年考》,皆未加深究,以“虽不中,亦不远”而从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撼。笔者认为,通过考稽作晶,参证交游,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唐诗记事》卷51“殷尧藩”条记载:“尧藩束第时,许浑寄诗云:‘直道知难用,经年向水滨。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就学多新客,登朝尽故人。蓬莱自有路,莫羡武陵春。’又《酬尧藩》云:‘相知愧许询,寥落向溪滨。竹马儿犹小,荆钗妇惯贫。独愁忧过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后先继起,有如群星闪耀,呈现出品莹璀灿的景象,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光彩。在这些诗人中,有不少是京兆人,如王昌龄、杜牧、韦应物、韦庄、韩偓等硖频恼抛魏颓罔河?也都是京兆人。《全唐诗》中有张孜《雪诗》一首,秦韬玉诗三十六首。清沈德潜的《唐诗别裁》无张孜诗,秦韬玉只选《贫女》、《春雪》二首。清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也只选秦韬玉《贫女》一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诗选》,则张孜、秦韬玉各选一首,即《雪诗》和《贫女》。晚唐时期,藩镇之祸,愈演愈烈。各节度使之间互相攻伐,战争连年,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3.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流传下来的诗歌共有四百零一首,其中七言古诗有五十一首,占八分之一。从量上来看,是不多的,但却集中地代表了他的诗歌的独特风格,也是他的著名的边塞诗的精华所在。历代的诗评家对岑参的七言古诗评价都很高,把他和王维、李颀、高适并称,视为盛唐七言古诗的正宗。明胡应麟说:“唐七言歌行,……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内卷》)清沈德潜也说:“王、李、高、岑四家,驰骋有余,安详合度为一体。”(《唐诗别裁·凡例》)但前人在评论岑诗的具体风格时,亦有不够精当之处,即总是把岑参和高适的诗放在一起,统概之曰:“悲壮”。这种评论起源于宋朝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讲道:“高岑之诗悲壮。”此后代相沿袭,成为定论。如胡应麟云:“高岑以悲壮为宗。”(《诗薮·内卷》)明高棅云:  相似文献   

4.
唐自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诗至晚唐,商声四起,诗坛上萦绕着阴郁的感伤之影,诗风迥异前代。这种以“悲怨”为特征的感伤诗风,前人曾直观地感觉到:诗人许浑“善作佗傺之言”;杜牧的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李商隐之作乃“屈宋之遗响”;刘沧诗“悲而不壮,语带秋意”;罗邺诗则“无一题不以寄怨”;郑谷诗“声调悲凉”;曹松写涛“颇能为寒苦之句”……晚唐诗人之作,无论是杜牧的“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还是韦庄的“伤  相似文献   

5.
《唐诗三百首》中所编选的诗歌,恰好可以适用于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唐诗三百首》作为流传至今,影响甚广的唐代诗歌选本,其所抒发的感情和阐述的理念在今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围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这三个方面展开,而《唐诗三百首》中也恰恰收录了许多表现家国情怀、关爱社会以及修养自性方面情怀的诗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用《唐诗三百首》中所编选的家国情怀诗作促进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用关爱社会的诗作促进社会关爱教育的开展,用修养自性诗作促进人格修养教育的开展。当下,《唐诗三百首》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上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丘逢甲是台湾抗日英雄、晚清诗界巨子,他忙于诗歌创作、教育工作和民主革命,不曾来陕西登黄帝陵。《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等书所言丘逢甲登过黄帝陵,是错误的;所录丘登陵诗几首,全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登陵说之误源出于右任记忆不确  相似文献   

7.
社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鸽《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且从大体的地域方位上说.也是正确的.可见杜公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天河”在现实社会中所对应之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都有所认识。他后来在夔州时作了五古《牵牛织女》,在“托意君子进身之道.故感牛女故事而赋之”之外.诗中也反映了杜甫在青年男女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看法。由此,我们也可略窥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代以后小说、戏曲中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被更具教化意义的董永的故事所覆代。  相似文献   

8.
赵慈是“国朝六大家”赵执信的季女。赵慈亲承赵执信指受,著有《诗学源流考》一卷。赵慈善于吟咏,有《灰心断肠诗词集》,诗中多悲忧饱傺之音,字句间别饶秀艳。清代诗人范坰曾选刻赵慈遗稿中的40多首诗,认为诗作中“往往有名句似青莲”,对赵慈评价甚高。研究赵慈的家世及诗歌创作,对研究博山赵氏家族及历城朱氏家族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敦煌残卷《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所收陶翰《古意》诗,作者又有王季友一说,经考证,应为陶翰诗。诗题又作《古塞下曲》、《塞下曲》、《古塞曲》,经考论,取《古塞下曲》为佳。诗句中有异文达14处之多,分别从文字发展、史地名物等角度予以考辨,并依“宜各从长”的要求给出己断。  相似文献   

10.
读《柳河东集》,见下册第七二六页收《江雪》一首,同时于夹注中收入同样以江和雪为题材的诗二句,颇有意思。柳宗元的《江雪》共四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充满着雅淡而高远的画意,是历代传诵的名篇。对这首诗,苏轼曾作过评论,推崇备至,认为“殆天所赋,不有及也”。  相似文献   

11.
唐诗略论     
一、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在文学界,有一种通常的说法:“诗是最早最高的文学。”西方有人把诗比为“文学各类中的皇后。”中国现代诗人艾青也把诗比喻为“文化母亲众多儿女中的一个骄子。”他还很赞赏朱光潜先生的话:“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对诗曾有过很高的评述。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鲁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12.
崔致远是唐末僖宗时代的诗人和文学家,史书上没有他的传记,只《新唐书·艺文志》中载:他有《四六集》一卷,《桂苑笔耕集》一部。崔致远是骈文大家,可惜他的《四六集》已失传,仅留《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收入《四部丛刊》之中。清初编的《全唐诗》没有收入一首崔致远的诗。日本人上毛河世宁辑有《全唐诗逸》三卷,从《千载佳句》、《东人诗话》中辑录了崔致远一首绝句,七首诗的各一联共七个片断。我国唐诗学者似乎还很少研究这位诗人。崔致远又是朝鲜新罗时代的学术家和文学家,是朝鲜文学史上一位有名的诗人。朝鲜的历史与文学史中一般地提到这位诗人和作家,但翔实的论述也不多。这大概有语言  相似文献   

13.
别离,历来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赋别离别,是千千万万的骚人墨客借以抒发情怀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当是我国别离诗之滥觞,及至唐代,随着我国诗歌创作进入最灿烂的时期,别离诗也取得了大丰收,并得以大放异彩。一部《全唐诗》,收入唐诗四万八千九百首,其中以别离为题材的究竟有多少,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但我却注意到,《唐诗三百首》中的别离诗就有五十多  相似文献   

1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曰“不会吟诗也会偷”。所谓“会吟”、“会偷”,即善于因袭点化,推陈出新。因袭是古人用功入门的捷径,点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诀,历代文豪莫不经由此道而成名成家的。 “秋风起兮白云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汉武帝《秋风辞》中脍炙人口的名句。然而前者蹈袭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歌》),后者源于屈原“沅有芷兮,澧有  相似文献   

15.
臧明艳 《阅读》2023,(42):18-19
<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学习了晚唐诗人罗隐的《蜂》这首诗后,我们便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诗人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的自然现象刺时讽世,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16.
杜甫一生对诸葛亮十分崇敬,未能忘怀。他由秦州入剑门到成都,再到夔州,六七年间为蜀中的山水和有关人物写过不少诗,而在这些纪胜怀贤之作中就有十多首是以诸葛亮为题材歌咏成篇的,为数最多。用这样多的诗篇反复咏赞一位历史人物,在唐诗中也是罕见的。清人吴闓生云:“公平生意量,初不屑屑以文士自甘,常有经营六合之慨,每咏诸葛辄枨触不能自已,此其素志然也。”(《唐宋诗举要》引)可见杜甫对诸葛亮具有着特别深厚的异代感情,绝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7.
王与玟是明清之际新城王氏“与”字辈成员的重要诗人,其《笼鹅馆集》是“与”字辈中除王与胤《陇首集》外惟一保存的诗文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王与玟与徐夜同出王象春之堂奥,交情最笃,其诗歌宗法晚唐,表现出凄艳诡激、深挚哀婉的晚唐之风。其为人、为诗皆体现出王氏成员内部的影响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基于崇盛唐而薄中晚的唐诗观,高棅对元和诗人总的评价不高。然就各人各体而论,元和十大诗人之品级又颇有差异。其中柳宗元五言古诗最受重视,其次为刘禹锡、韩愈、张籍、王建的五七古和绝句;至于孟郊、白居易、贾岛、李贺、元稹诸人之作,则较难入其法眼。探源溯流,高棅此种态度及其选诗标准深受元人杨士弘《唐音》之影响,而南宋严羽及其《沧浪诗话》则是杨、高二人元和诗观乃至唐诗观的总源头。高棅在杨士弘之后,将严羽的相关诗论在《唐诗品汇》这一大型选本的选诗实践中予以进一步落实和张扬,遂对整个明代的诗学趋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前期100余年间,以温婉平和著称的宋之问诗受到各选家重视,重要选本录宋之问诗数量多居初唐诗人前列,远超陈子昂、王勃等大家.明中期,前后七子主张"诗必盛唐""高古"等,宋之问诗因不合文坛主流选诗标准接受度降低,但仍高于杨炯等初唐大家.明后期社会审美渐趋多元,《唐诗归》《石仓唐诗选》等录宋之问诗远超明前、中期.宋之问诗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国度,酒与诗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岁月的流逝中,酒与诗不断交织融汇,相互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国文学史由此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诗酒文化,诗人与酒的复杂而深厚的情缘,诗与酒的完美结合,吟酒诗独特的艺术特色都是这种诗酒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酒与诗人的生活 历代中国大诗人与酒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汉代曹操“对酒当歌”(《短歌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嵇康、阮籍在沉醉中留下万言大作,唐代李白更是诗百篇皆因斗酒之功,被称为酒仙兼诗仙,张旭是“三杯草圣传”,戴叔伦则是“每因一樽酒,重和百篇诗”,到宋代,显贵晏殊也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甚至女流之辈李清照也“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险韵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