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添加了"公众号"功能,微信从最初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包括新闻等在内的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平台。自此,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抢占和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满足都有赖于"内容"。特别是对于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来说,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满艺 《出版参考》2017,(9):37-39
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出版社进行产品营销、读者互动的重要渠道.一些微信公众号特别是自媒体公众号在图书等内容产品推介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现了众多的盈利模式,而这些盈利模式对于出版社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说具有较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贴近"在政治议程与公众议程和谐统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同时它又是两者和谐统一的"调节器",在两者之间起承上启下、润滑畅通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发布与实施主要是通过媒体这个中介传达给公众,公众的政治愿望也要通过媒体这个中介反馈给政府,媒体是政府发布政策和公众表达意愿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4.
有人将2013年称作是"微信公众号元年",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了空前活跃的自媒体基地。据统计,已有上百家纸媒认证了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拓展自己的受众群体,提升影响力。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个人,也开始试水微信公众号。毋庸置疑,微信已是当下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领头羊,而微信公众平台则成为了自媒体的狂欢场。  相似文献   

5.
微信是一个通讯工具,公众平台天生是一个CRM系统,但是对于自媒体来说它只是个半成品。  相似文献   

6.
李菁瑛 《视听》2016,(11):122-123
随着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崛起,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了传播信息的新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交方式。微信不仅优化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态,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机制。新媒体时代,对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来说,利用好、发挥好微信公众号来有效建设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体现。对于微信公众号来说,所有的订阅者都是"用户",保证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体,创作出符合师生视野期待的内容,提高推文的阅读量和转发量,是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数字技术与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传播媒介不断变迁。作为自媒体的新生力量,微信公众平台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为实现自媒体平台的深度阅读创造了可能。2014年5月8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旨在打造一条全方位、多媒体、交互性的阅读产业链,以此试水知识型自媒体社区。本文以此为例,分析自媒体时代的大众阅读状况。  相似文献   

8.
李岩 《当代传播》2008,(1):39-42
文章针对2006年在互联网展开的对国务院制定"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有关对媒体的处罚规定的评论文本分析,主要讨论下列问题:1、互联网是否可以成为中国式公众新闻的实践领域;2、在这种实践中,专家、媒介和网民是否称得上是公众,他们彼此之间言论回应的意义.3、互联网公众新闻实践对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刘琼 《视听》2016,(6):126-127
随着媒体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在"掏鸟案"中,闫啸天形象的变化引发公众情绪的转变,进而影响到微博舆论进程。事件引起关注后,公众大多从道德层面出发,认为闫啸天是无知者,表达了对其不知情而受罚的同情。随着事件的发展,公众由"掏鸟案"联想到司法制度和社会现实,在社会大环境下闫啸天变成弱者。公众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表达了对司法不公、社会不公的不满。在事件大白后,公众才知闫啸天是玩鸟者,因此纷纷同情受害动物。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以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为宗旨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程序正义具有更突出的价值。而权力的隐蔽运行使决策程序陷入公众无从知晓的"黑箱"。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阶段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打开决策"黑箱",让决策全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相似文献   

11.
舆论,其中的"舆"在中国古代指"车",后来演变为"造车的人"、"抬轿子的人"等,泛指下等人和普通百姓.舆论,也可以理解为普通百姓的看法.在西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1762年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和"意见"两个词结合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社会性及公共性事务的看法.可以看出,舆论是和公众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主理念和市民社会的兴起,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更多机会进入政治公共领域,大众媒体的发展为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媒介,媒体对舆论的干预和领导能力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人都有麦克风",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公民现场报道",这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2012年8月,微信刚刚推出公众平台时,部分"资深"微信用户率先获得消息,首批入驻微信公众平台。时近年底,一群体制内的、真正能发出影响力声音的媒体人陆续入驻微信公众平台。据相关未经微信官方确认的数据显示,短短半年内,微信公众号已达数百万之巨,而正是公众平台的一大助力,将微信用户群生生推向4亿大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剧增以及微信社交、传递信息功能的增强,微信已成为受众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手机App之一,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接受与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受企业和个人的青睐.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促使广播媒体加快了使用微信公众号的节奏,如今,各大广播媒体基本上都搭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运营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使得微信公众号成为广播媒体传播信息与加强和听众互动交流的"新阵地",极大地拓宽了广播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拉近了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也促进了广播节目收听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庄永志 《青年记者》2012,(25):40-41
一问:公众为何指责对于习惯了"铁肩担道义,辣手揭黑幕"这类赞誉的编辑、记者来说,也许有些不解,甚至会给质疑者贴上"无良医院水军"的标签。其实,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调查者,专业媒体更要经得起"查你个底儿掉"(We can fact-checkyour ass)!监督者被监督,本来就是常情常态。即便媒体高扬舆  相似文献   

15.
把握受众特点变化,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社会日渐发育和新媒体的崛起,使媒体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具有利益诉求与问政能力的"公众" 随着对受众的研究,受众从"魔弹论""强效果论"中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求信息,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自媒体人,他们依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吸引粉丝和流量,实现变现.然而,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仅仅以文字等内容实现变现的微信公众平台早晚会被消耗殆尽.专业的运营团队、多元的盈利模式、打造品牌化传播策略才可能在自媒体时代占领新的制高点.本文将基于微信公众号"胡辛束"这一个案,探析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转型,看胡辛束是如何实现以品牌化取代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17.
媒体多杀几个"回马枪",将公众视线重新拉回那些被遗忘的"旧闻",推动舆论监督持续发力,有助于打消相关部门侥幸心理和投机幻想。但热点新闻不烂尾,不能只靠媒体的外部监督,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调查问责及信息披露机制,确保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尽快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首先,建立第三方调查。很多热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11)
微博在中国社会的强劲发展成为世界新媒体应用中一道独特的媒体政治景观,从微博到"微博中国",意味微博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微博通过重组公众,契合了社会管理的组织化需求,使得微博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有序化进程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在了解中国的各种渠道中,英国、美国、新加坡三国公众使用最多的是本国的媒介;在媒介类型的选择上,无论中外媒介,三国公众接触最多的是互联网和电视;同时,三国公众对于媒介内容的选择上,会针对不同的目的呈现出不同的偏好;而三国公众在对中外媒体的信任度上则多持"说不清"的模糊态度.国际公众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对当代中国的国际传播优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磊 《传媒》2017,(17)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其本质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针对社会转型问题,为调节社会价值矛盾、避免社会价值冲突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公共政策旨在为"公义"服务,公共政策满意度是衡量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及制定过程的意愿逐渐增强.但我国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信息收集甄别能力不强,易对公共政策进行误读,并在"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下被议程设置"反控"现象误导.从从业人员资质和出版内容来看,新媒体目前无法承担培养公民民主能力的重任.因此,传统纸媒应该承担培养公民民主能力的责任,通过构建理论战线来解读公共政策,深度回应公众的疑问,引导社会价值形成"公义",提升公共政策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