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刘强 《现代语文》2009,(8):128-129
2006年开始,一个共同的特征显现在“80后作者”的身上,就是他们纷纷推出所谓“转型”之作,“80后”作者选择转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迫于社会的舆论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在社会的漩涡中一种无奈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大胆直率的文章。作者对当前的青春文学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把中国与韩国两国的“80年代后”的文学现象做了比较后,觉得中国的“80后”有些作家文学创作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近乎道德沦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不是以昂扬的笔调描写当代青年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是写青年人热情向上的精神,而是写他的虚伪、残酷以及纸醉金迷的人生等等。而同是“80年代后”的韩国作家,他们笔下的青年则充满阳光、积极进取,他们的道德水平、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敬佩。作者把两国青年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后,对中国的青年作家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有的作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是提倡文明的道德精神,而是渲染残酷和丑恶的现象,渲染做人的“两面”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两极,反映的是精神世界的两极现象,有些作家不批评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反过来还津津有味地加以宣扬,这是中国“80后”作家的悲哀。由此,作者提出要重视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而不是宣扬丑恶的社会现象。在写法上,作者开头直截了当地把中、韩两国“80年代后”作家作品的不同主题做出比较,用比衬的办法提出问题,然后丝丝入扣,抓住实质——两国作家的不同写作状态所写出来的不同作品,实质上是如何对待社会人生的问题,如何对待社会道德的问题,这就是两国作家的质的区别。作者文笔尖锐,论述有序,对问题的理解较深。虽然对某些问题的提法可能存在偏颇,但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对某些社会现象提出严厉的批评还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自绘画肇端之始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写意人物画是人物绘画的一次创新与变革。如果说“意”是作者对社会、自然、文化等一切现象体察后的综合,那么中国画中的“写意”,就是作者把自己对社会认识的总和,通过笔墨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肩负着推动社会流动,改善社会阶层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职业教育必须随着社会的转型而转型,而“工学结合”就是职业教育转型的必然选择。“工学结合”既是指导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由传统的非法治向近现代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变迁过程;“身份社会”以自然经济为标准,自然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经济”,“契约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必然是“契约社会”;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随着新阶层的崛起与官本位的淡化,随着“铁饭碗”变成“泥饭碗”,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从差别待遇到平等待遇”、“从官贵民贱到平等主体”、“从国有身份到买断契约”、“从冤案昭雷到国家赔偿”等可喜变化l这表明,中国社会的等级身份体系巳发生在发生着深刘的变化,我国巳处在向“契约社会”的门槛迈进的历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有人不恰当地提出了要进行“道德重建”。道德建设原本就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文章试从系统科学的分叉理论的视角,剖析这种“道德重建”论的谬误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章用“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政党中心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分析了近代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发现近代中国“弱国家—弱社会”的基本社会政治状况决定了“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转型道路行不通。基于“政党中心主义”逻辑,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成为两大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历史任务,结果是:国民党由于自身局限性,在国家现代化转型中失败,而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强大的组织力和动员力,成功组织并整合国家和社会力量实现国家转型。这样也就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视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的"第4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4级教育”即“高中后非高等教育阶段”的转型教育。我国的第4级教育原来的主要对应点是在普通高中教育基础上的“大中专”教育、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短期职业大学”教育等,现在应主要指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转型”和“就业”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应具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是80年代初、中期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值我国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在繁荣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观念和精神理念的变化,功利主义文化随之兴起,以追求短期收益的“有用的就是好的”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意识和观念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导致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而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这样一种短视行为亦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80后母亲”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正在担任母亲角色的人。在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新人,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人都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他们成长的二十年,正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20年。当人们还在为80后是否是垮掉的一代争论不休时。已经有一大批80后年轻女性悄然登上社会舞台.扮演起新一代母亲的角色。当特殊的历史背景、成长经历与“母亲”这一传统角色相遇时.必然产生许多新的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11.
以“80后“”90后”为首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抉择就是向市民转型。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面临“低质性”就业“、错位性”失业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快制订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计划、建立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民向市民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80后小说"主要以青春和校园为题材,充满了叛逆、忧伤、颓废、偏激、偏执的情绪,这也是"80后小说"被主流文坛诟病的原因,加之过度的商业化、市场化操作,"80后"文学创作亟需转变.近来"80后"作者纷纷推出转型之作,这些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主题意味更加浓烈,文学价值也越来越高.随着"80后"作者的转型,主流文坛开始认可"80后"作者,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80后”新生作家群作为特定的概念评论界已达成共识,观察“80后”文学,它们无不选择了以校园、青春以及爱情作为叙述的主题,整体上呈现出“焦虑”的特征,作者的内心独白中透出强烈的诉说愿望和苦闷压抑下的激情释放。在“焦虑”的同时,全球化、现代化、后现代、网络化、消费化、大众化共同构成的一种真正的“无主题变奏”恰恰释放了青年们自由的狂欢。  相似文献   

14.
“成长小说”是新时期一股独有的创作潮流,它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文学的发展而行。本文采用文学史时间分期方法,将“成长小说”分为80和90两个年代,从话语背景和叙事风格两个方面来对几部典型作品做个案分析,试图把握年轻人在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律动。  相似文献   

15.
“80后”冯俏蕾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最喜欢用的就是“豆大的雨点”“红领巾”“黄杨木精神抖擞地站立”。她说:“我人生第一句谎言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许发海 《文教资料》2006,(7):149-150
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之一就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的一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具体说就是“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我国社会处于过渡或转型时期过程中,让每个个体与就业者充当合适的社会角色,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对于社会稳定以及职业人自身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以“言志”坚守文学本体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坚持认为文学是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对中国现代小品文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言志”既促成了现代散文的美学转型。也导致小品文故意脱离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谈婚论嫁的黄金期,“80后”年轻父母也应运而生。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与终身老师,年轻的“80后”父母在实现“小皇帝”与现代父母的角色转换中会遇到怎样的困惑与难题呢?他们将以怎样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去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在“421”中国式家庭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提高“80后”年轻父母的育子素养已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其特殊所在,人们往往用“转型”二字涵盖。对于这个转型的近代社会,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如经济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制度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等等。赵慧峰近著《近代转型社会中的集团与人物》(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则超越社会领域的一般层面,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与“人群”直接入手,诠释了中国历史由中世纪到近代的流转与演变。其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20.
“80后”文学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较新的文学现象,它的命名是因为其创作主体为1980到1989年间出生的“80后”的一代青年.在这个时段出生的青年恰是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虽未有意识地形成某种固定的创作倾向或集结成任何一种团体和流派,却因具备特殊而相近的生活经历、思想资源和情感体验而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是为成长在全新时空状态下“新的一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