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至2022年,是新时代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锻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使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并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强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自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高校思政课、高校课程思政和高校第二课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和教学任务,既是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使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以高校核心主干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探讨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路径.要全方...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积淀形成的文化精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它是由多重基因聚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的有益精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当其中的是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文化自信出谋划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须文化自信保驾护航;全球化时代中国多元化思潮亟须文化自信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文化观所阐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打下了更为厚实的思想基础,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前行。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高度的文化自觉,突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源、价值和理想.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但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不足,需要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复兴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的著作者周艳红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源泉和基本动力。书中梳理中国文化的主干内容和主体脉络,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资源生成、现状审视、价值分析和战略实施,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流露出时不我待的时代紧迫感和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性,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厚重历史,凝结着党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彰显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的教学素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担负起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使命责任,深刻理解“为何要讲”“要讲什么”“如何讲好”的问题,阐释意义、确定议题、找对方法,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实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文化土壤,找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的契合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好中国文明的故事,融入革命文化教育,讲好中国革命的故事,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多元化文化冲击和社会风气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有"正能量不足、负能量超标"的现象。鉴于此,分析大学生负能量思想产生的根源,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肩负起宣传、鼓舞和引领的重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思想,以正能量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五个牢牢把握”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内涵的集中概括,为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帮助大学生明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促进大学生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激励大学生团结拼搏。  相似文献   

1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主渠道。但由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充分,理论自信不强。"移动课堂"是一种对传统教育模式突破和创新的教学新模式,对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进一步推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高校辅导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四个服务"重大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政治遵循和实践指导。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高校辅导员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工作本领,从而"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领的必要性有三点: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使命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归旨。为此,可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高校辅导员增强工作本领:坚定政治信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握政治方向,不断提升育人实效;提高政治能力,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方法艺术。  相似文献   

13.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关键工作,培育青年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是其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坚持“三全育人”教育方针,立足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不断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青年一代红色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作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更应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文化多元化、"泛娱乐化"冲击大学生的文化观;高校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重视不够;家庭文化教育缺位;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淡薄。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以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创新高校文化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家庭、社会文化建设,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文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后疫情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师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理解国家政策,感悟家国情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导向,做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设计。用好疫情防控"教科书",坚持课程教学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强化大学生在抗击疫情中的担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弘扬爱国精神,以奋斗之姿,自觉承担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青春使命。  相似文献   

16.
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影响力是其的内在表征,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直气壮"的内生动力。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理直气壮",就要增强其理论说服力、话语感染力和思想传播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有底气""有生气""有锐气"。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新的使命和责任,需将当代大学生培育成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这一使命,需要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思政教育育人功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当前,诸多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展开研究,就是立德铸魂的体现。这不仅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思政教育成败,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影响。为此,高校应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采取有效方法和对策,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以中国梦为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的优势,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培养政治过硬的民族地区建设者,引导其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洪流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形成正确历史观、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等具有重大意义。教学要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深化推进教学改革、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等方面,探究"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路径。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智、学史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全新时代使命。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不仅对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培育体现在要引导大学生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志存高远、明德至善,吃苦耐劳、务实担当,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包容感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