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自有ISBN中心的书号申请记录以来,每年出版的新书数量稳定增长,1990年2万种,到1995年就增长到了3.3万种,1999年更突破4万种,从此成为常态,最高纪录在2006年,共有4.67万种书取得书号。  相似文献   

2.
《出版视野》2009,(6):40-41
中国标准书号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出版物编号系统.是中国ISBN中心在国际标准书号(ISBN是英语Internationl Standard Book Number的缩写)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项标准.于1987年1月1日在全国正式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的实施.能有效促进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事业和文献情报工作的现代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国家出版局规定1988年1月1日以后发稿的图书,从征订目录到版本记录,一律采用中国标准书号,原有书号即废止。以中国标准书号为统一书号、不仅对出版发行部门,同时也会对图书情报部门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因此,要重视中国标准书号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利用。一、用于查重、记到中国标准书号中的出版者号由中国ISBN中心分配,具有唯一性。同一出版者的书名号对每一种图书具有一一对应性。因此,采购查重时查出版者号和书名号即可。为了使这项工作简便、准确、迅速,我们可以制作《中国标准书号登记查重卡》,式样如下:  相似文献   

4.
1969年10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把国际标准书号(ISBN)定为国际标准,1970年推荐给各成员国使用。随后于西柏林成立了国际标准书号总部,负责国际标准书号的管理。至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家出版社采用。鉴于出版事业发达的国家重视国际标准书号的推行,以及匕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于1981年与国际标准书号总部商洽、申请,取得了台湾地区代码“957”。经过八年的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有过3年教辅书编辑工作经历的杨宏宣称,他自己没教过一天书,最快的时候却3天就能编出1本教辅书,从小学到初中的都编过.他说,自己原来供职的单位,一个学期能编300余种教辅书,再通过买书号的方式,给教辅书安上合法的“身份”.(3月4日《北京晨报》) “3天编1本”,编教辅书竟然是如此速度,令人惊讶.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国标准书号》,1987年开始试用,并于1988年正式使用。为了帮助人们编制国际标准书号(中国标准书号前部分),本文介绍一种快捷编制国际标准书号的方法。笔者多年来一直用这种方法帮我社手工编制了大量国际标准书号。实践表明,这种方...  相似文献   

7.
英国标准书号局负责人最近指出,由于最近几年来英国的图书品种逐年上升,其标准书号预计到1997或1998年用完,而在1960年国际标准书号开始推广之初人们普遍认为可足够用至下个世纪。为此英国标准书号局将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从今年9月1号起逐步废除用数字作为校验位的作法,改用  相似文献   

8.
傅西平  尚颜 《出版参考》2009,(13):41-41
当今,俄图书出版成为有利可图充满活力的产业,2006年,俄图书出版历史上首次超过10万种,总印数达6.335亿册;2007年新纪录接着诞生,出书10.9万种,6.555亿册1,2008年同比2007年增加了13.4%,出书达到12.33万种,总印数增长到7.6亿册,同比上年增长14.2%,平均印数多年来也首次呈现上涨,单本印数达到5814册。  相似文献   

9.
一、单项选择题 (共 4 0题 ,每题 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 ,只有 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书名页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 书名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B 主书名页包括扉页和版本记录页C 附书名页一般位于主书名页之后D 有些书可不设附书名页2 下列关于中国标准书号使用方法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书的不同版别 ,使用不同的书号B 同一种书有不同的文字类别 ,使用不同的书号C 分别定价、分开销售的多卷本套书 ,使用一个书号D 同一种书的不同开本 ,使用不同的书号3 各类出版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是 (   )。A 物质…  相似文献   

10.
麻雀的悲歌     
麻雀又名家雀,是一种最常见的鸟类,曾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但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它们的灭顶之灾开始了。1956年,麻雀被定为必须消灭的“四害”,疾风暴雨式的灭雀运动开始了。仅甘肃省就出动百万青少年,7天消灭麻雀23.4万只;北京仅在1958年4月19日到21日的3天里就捕杀麻雀40.1万只;上海市不甘落后,3天之内竟然灭雀50.5万只。据不完全统计,仅1958年11月  相似文献   

11.
由于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出版量逐年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原有的ISBN 978-7-5366所含的10000个书号已经基本用完,经过新闻出版总署审定。重庆出版社书号使用情况符合国家有关中国标准书号管理规定和《中国标准书号》标准,现重庆出版社ISBN更换为978-7-229,原前缀5366不再使用。新前缀229使可使用书号增加至10万个。  相似文献   

12.
书号升位正式开始实行2007年1月1日,现有的书号将通过增加“978”前缀从10位升至13位。2007年1月1日后出版(包括再版、重印)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从征订目录到版本记录将一律使用13位中国标准书号。之前使用10位中国标准书号、版本记录中出版日期为2007年1月1日以后并已进入装印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标准书号(ISBN)是出版产品合法诞生的重要标志,对出版物使用书号进行管理,在我国已有55年历史,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86年使用全国统一书号阶段;1986年开始实施中国标准书号阶段;2009年书号管理实现实名申领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书号制度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我国出版物实施了由文化部颁布的全国统一书号。1987年,开始正式实施根据国际标准书号改编的中国标准书号,实现了出版物标识和国际的接轨。1994年以前,书号是敞开发放、不受限制的。因此,一度出现了图书品种的盲目增长,同时买卖书号也开始盛行。针对上述情况,1994年,原新闻出版署正式实施书号宏观调控政策。书号宏观调控对于加强出版管理,优化选题结构,提高图书质量,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买卖书号之风的蔓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标准书号(ISBN)是出版产品合法诞生的重要标志,对出版物使用书号进行管理,在我国已有55年历史,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86年使用全国统一书号阶段;1986年开始实施中国标准书号阶段;2009年书号管理实现实名申领阶段。  相似文献   

16.
"买卖书号"--出版利润的世纪争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560多家图书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新书达7万多种,也就是说,每年使用的新书号也有6万多种.国际标准书号作为一种图书的国际编号,仅仅是一种正式出版物的标志,本身并不产生价值.  相似文献   

17.
ISBN结构特点和资源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号分配使用在书业竞争日盛的当今倍受重视和关注.ISBN是国际通用的图书或独立的出版物(不含期刊等连续出版物)代码,即图书类出版物的身份证.一种出版物一旦取得ISBN编号,该编码将自始至终伴随着该出版物从编辑制作到出版发行的整个过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ISBN清晰准确地辨认出版物的基本属性,明确该出版物所属的国家、地区、语种和第一出版者.一个ISBN只能有一个或一份相应的出版物与之对应.在出版商眼中书号是一种出版资源,是出书许可的象征,是图书商品合法化的外衣.在趋利心理支配下,不合规范地使用书号是当今出版行业一个引人关注的突出问题.买卖书号、一号多书、假冒书号和伪造书号给图书出版流通管理带来了诸多弊端.这除了不法书商有意而为之外,业内人士不理解书号的结构特点和资源分配原则,也是成因之一.因此对书号功能结构和资源特点进行分析,是科学正确地使用书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鉴别假书伪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西班牙数字出版市场发展较缓,每年30亿欧元中,95%集中在出版联盟成员(FGEE) 889个商家,政府公布虽有75%已实施数字化项目,但在经济衰退背景下,出版商尚未数字革命,印刷本仍比数字书更有利可图.2011年西班牙出版市场销售总收入仅3%来自数字出版,包括贸易书下载(13万左右),并多半集中在学术著作.按国际标准书号统计,2011年数字书生产增加1.8万种,比上年增长38%,而西班牙4700万居民年人均购书27欧元.  相似文献   

19.
叶莺 《全国新书目》2011,(11):11-11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倾听业务一线呼声11月3日,2011年度"全国书号条码图书在版编目管理工作会"在京召开。来自各省新闻出版局、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的人员集中交流讨论了书号、条码和CIP信息申报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经验一:制度先行责任到人  相似文献   

20.
为维护正常的出版秩序、加强出版计划的宏观调控,杜绝“买卖书号”,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最近在下属出版社自查协作出版、买卖书号的基础上,发出3个通知,加强对书号、增补选题、挂历出版的管理。这3个通知的主要内容是: 一、加强书号使用管理。通知要求各出版社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及《中国标准书号使用手册》正确使用书号;各社须由社长或分管编辑工作的副社长直接管理,每个书号的使用须经分管社长签排;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