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我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在美国引起了"寒山热"。文章将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寒山诗歌在当时美国的传播情况,分析舜口探讨"寒山热"的成因及其对美国诗歌界和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对唐代诗僧寒山的研究中,通过对地方志的发掘,对寒山故里邢台任县双蓬头村的调查和考证,联系寒山诗及有关寒山拾得的故事传说及有关史料、碑记、族谱的记载,确定了寒山故里在任县双蓬头村。确定了寒山生于德宗李适建中四年(783)——昭宗李晔大顺二年(891)及主要足迹。考据脉络清楚,材料详实。还原了一位历史人物的鲜活人生。  相似文献   

3.
对于寒山诗的理解,特别是涉及他思想方面的,历来有分歧。或说似佛似儒似道,或说非佛非儒非道等等。其实诗人寒山沿习了源于印度的传统禅法,他的思想与早期禅思想一致,与后来的南宗禅不同。自唐中叶始,早期的禅大多失传,后人叙述寒山思想时大多无所依据,以致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英译寒山诗歌(1954)之前,法国学者马古礼已经在其中国诗歌史论著( 1951)中对寒山及其诗歌予以了特别的关注,探讨了寒山诗对初唐诗歌在形式探索上所作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寒山诗由于与佛教文学的关系而进入法国汉学家的视野,使法国汉学的寒山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寒山诗在法国的传播对当代法国思想文化的意义主要通过哲学、语言、文学和生活各层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寒山诗分为雅、俗两类,俗体诗表现出世俗性与叙事性的特点。世俗性是说寒山诗具有由宗教学向世俗学蜕演的倾向,重在展示世俗生活。叙事性首先表现为事件、场景、人物等因素代替情感因素成为诗的内容,其次表现为诗歌结构采用了旁观叙述的模式和时间布局的方式。在寒山作品中,俗体诗占三分之二,代表了其总体创作倾向,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俗学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台湾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对唐代隐逸诗人寒山的研究热潮,相关成果汇编为《寒山子传记资料》。其中收集的六十余篇文章中,寒山其人的还原、寒山诗歌的研究、日美“寒山热”现象的分析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寒山研究的主要内容。这次研究热潮体现出了关注度高、成果丰富、研究者的身份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特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学理性偏弱和某些形式上的不足等。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寒山诗的研究,较多限于禅学语辞与诗的解读;对寒山诗的背景--禅的思想史及其细致脉络,未克作联系性的分析与考释.如果结合马祖思想在中唐时期的盛行与终成流弊的史实,透过<祖堂集>等禅宗史料与诗语的互释,详论其间隐含的观念交涉与思想线索,将可还原其中的禅思想谱系.由此可以发现:寒山诗作为一代禅宗文献,隐然映示了唐代禅宗两大主流的消长过程.原先的马祖一系,正是由于过于强调了"作用是性"的激进思想,而终于分化出其对立面的石头一系.石头对于马祖的颠覆,不仅在其他史料斑斑可考,而且也可用寒山诗来部分证明.通过这样的工作,既为禅宗史发覆祛疑,也为寒山诗发皇心曲.  相似文献   

8.
"无事"作为寒山诗的一个意象,最能体现出寒山诗中闲适安然的境界。"无事"之含义是随着"事"的意涵不断变迁而变化的。寒山诗中的无事,融汇了佛道两家对于无事的理解。寒山诗中的"无事"意象一方面表现为对生死之事的彻底理解,从而成为歇心意味上的无事;另一方面,寒山诗在体认心性时,重视其中所具有的在世意趣,由此表现为任运意味上的无事。上述两方面,揭示出了寒山诗逍遥自在感的生成过程和理解寒山诗的一个背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题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大放异彩。以森欧外为首的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运用此题材创作了作品《寒山拾得》,用寒山、拾得两个形象表达对中国禅宗、道教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在美国文化中被接受的原因在于,译者施奈德为了迎合垮掉派亚文化运动的意识形态建构,对寒山的文化身份进行了限定和重塑,使寒山具有了杂合的文化身份,从而使其成为美国垮掉派的精神领袖,在改变美国道德和文化方面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