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八年级上册P24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4小题--小小音乐会.用8个相同的空啤酒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水的体积依次增大),从左到右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声音来.即演奏水瓶琴,原图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2.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24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4题给出了一幅水瓶琴的图,如图1所示,并配有一段话: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能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  相似文献   

3.
初二物理实验(苏科版)中有一个小实验自制水瓶琴:用八只相同啤酒瓶,分别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筷子敲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并能演奏一曲美妙的乐曲.有经验的人冲开水时听声音就知道水瓶中的水是否满了.那么,这两种声音是靠什么振动发出来了?是空气柱的振动还是水的振动?学生感到疑惑.下面让学生设计一组实验来探究振动体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水瓶琴”是在一套相同的玻璃瓶子或玻璃杯内盛上深浅不同的水,根据各瓶水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并使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音阶,敲击瓶子时能发出悦耳动听的曲子,故又称“水杯编钟”.水瓶琴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颇受教材编者与教师青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上)在“声音的特性”的相关栏目中介绍了该实验.  相似文献   

5.
题目:如图1,几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瓶口,可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对这些声音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有以下观点:(A)水的振动产生,决定于水的高度(B)瓶内空气的振动产生,决定于空气柱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1用瓶子演奏的音乐如图1所示,8个相同的瓶子分别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从左向右会发出“i,7,6,5,4,3,2,1”;而改成向瓶内吹气,从左向右会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  相似文献   

7.
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学习物理教材后,通过考查检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实际不够例: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向瓶中吹气,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相似文献   

8.
1.水瓶琴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初二物理教材《声现象》一章中,有一个“水瓶琴”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学过"声现象"之后,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课本上的练习题:"小小音乐会.每人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我在制作水瓶琴后,反复地进行实验探  相似文献   

10.
矿泉水瓶在物理实验中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实验在物理新课程中的要求越来越高,同学们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当中。我们除了要求利用物理实验器材完成实验之外,更鼓励大家充分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来进行实验,这也是对同学能力的训练。而矿泉水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用它能做什么物理实验呢?1声音的产生用两个矿泉水瓶互相敲击,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在振动,说明了振动发声。2制作简易管乐器将8个相同的矿泉水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在瓶口依次吹气,发出的音调不同。说明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3声音传递能量将矿泉水瓶从中间剪开,靠瓶口一侧的剪开处…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33页的课后小实验是“真空不能传声”,装置如下图所示。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是:按照图甲,把小铃铛拴在线上,线的上端穿出橡皮塞。按照图乙,把橡皮塞塞到烧瓶里,然后摇动烧瓶,记住小铃铛通过空气传出的铃声有多么响。  相似文献   

12.
初、高中化学课本上,处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的方法不相同:初中化学课本上的方法为“立即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高一化学课本上的方法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为什么要把“立即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改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呢?“立即用大量水冲洗”沾在皮肤上的浓硫酸.会不会灼伤皮肤呢?经常有考生提出这2个问题.针对考生提出的问题,笔者作如下探究,现回答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物理的电学部分中,“研究通电螺线管磁性”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按照课本上的做法,在教室后面的学生根本就看不到磁针的偏转。为提高实验的可见度,笔者通过反复思考组装了一个研究螺线管磁性强弱的演示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敲水瓶琴发声问题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敲瓶后发声体是瓶内的空气柱,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与吹瓶发声相似;第二种观点认为敲击时瓶身、水和瓶内空气都在振动,主要是瓶身的振动发声.这样确定的发声体,则可知盛水越多瓶身越不易振动,音调越低.上述两种解释的分歧在于发声体不同,音调的变化顺序不同.但实际上音调的变化顺序只有一种,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2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有一道题目,课本插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5.
一、做实验,激活探究欲望,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重要途径,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可以激活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和探究乐趣。如讲“声现象”时,遇到这样一道题:给开水瓶灌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变高还是逐渐变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变高了。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靠空气的振动发出的,当往水瓶里灌的水越多,则空气柱越短,空气的振动频率越高,学生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6.
新编物理教材,八年级课本第61页图4-35“光的混合”演示实验,一般学校都没有红、绿、蓝三色光源,既使有三色光源的,按照课本中的方法去做,其操作不方便,要产生课本上所介绍的效果也很难,特别是在课堂上做此演示实验往往顾此失彼,且可见度也不是很明显。改进如下。1材料准备①直  相似文献   

17.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多年前,在一本小学课本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后来,我重新改进了这个实验,在高一物理讲完“绪言”后让学生做.实验如下.1实验器材水槽、蜡烛、大螺丝帽、火柴、水.2实验过程2.1实验准备生:用螺丝帽把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注入适量清水,蜡烛略高于  相似文献   

18.
习题 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图1下,按照图1那样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A.是空的B.有水,但不满C.充满水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此题出自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31面的“想想议议”.解此题时,单靠教师的讲解,往往出现“你不讲我倒还明白,你越讲我倒越糊涂了”的情况.如果像课本上说的“实际做做看”,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随堂实验,点拔解题思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 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  ]A…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接近生活,简单易懂,直观性强,说理清晰,论证有力,但也还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法还不尽完美。本文对声学部分几个演示实验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有一个演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实验(图1)。音叉的选择应是振动频率高,叉间间距大的音叉,课本上用“泡沫塑料球”,经我反复实验,发现以“小钢球”或“乒乓球”效果为最好。 2.在演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实验时,教材中的方法如图2所示,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两音叉的固有频率必须完全相同,而且实验要求音叉振动能量越高,效果越明显,实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编的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第143页中的图12-6、图12-7是两个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与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157页中,对图12一动图12—7是这样叙述的:“……对实验作了改变,还配上了表明实验和思考步骤的插图,……”。可见,插图顺序表明的是实验进行的步骤。事实上教师也是按着这个顺序操作的,即实验的最后两个步骤是光测出桶和物体排开水的总重,然后再测出空桶的重,二者之差就是被排开的水重。笔者觉得这样测出的排开水重的实验步骤是不妥当的,现提出来说明如下:1.光测出桶和物体排开水的总重,再将水倒掉后测空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