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年半前,我从新华社调来人民日报,当天就到总编室各部门去与同志们见面。走到资料室,那里的同志对我说:“我们的‘记者文库’里有你的新闻作品专卷,存了好多年了,你想不想看看?”当时我没在意,又因为事忙,没有查看,不久就忘记了。去年11月,我因事要查阅过去的作品资料,从“记者文库”要来了关于我的卷宗,一查,使我大为惊喜:里面竟有我在50年代写的消息、通讯的剪报,而这些材料连我自己也丢失了,忘记了。感谢人民日报资料室的同志,为我剪贴、装订、保管了几十年。人民日报设立“记者文库”近40年了,几乎为人  相似文献   

2.
忆顾行     
“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社刚调入北京日报社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社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讨论栏目:《小红入队为什么难?》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少儿部工作,正调研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  相似文献   

3.
路飞同志: 你来信问,自己没有记者证和采访证,碰到好的新闻线索能进行采访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没有记者证也完全可以搞采访。这是因为,你是业余通讯员,不可能拥有记者证。但通讯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工作之余采写新闻。这是你的神圣职责,所以,不能有任何顾虑。同时,通讯员主要是在本单位和有限的范围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因而,单位领导和群众大都了解你的身份。因此,搞采访一般不需要证件。当然,如果听到自己陌生的单位有好的新闻线索,在采访之前,最好先在本单位开上证明或介绍信,这样便于工作。如果是在外出时偶然碰到值得报道的事情,来不及办理有关证明,这时,你可以向对方出示身份证,作以必要的解释,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总之,只要你心诚,是能够打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跳水队赴羊城集训期间,我遇见了曾三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运动员的陈肖霞同志。在交谈中,当我们谈到有记者议论某些著名运动员架子大、对记者爱理不理、使采访很难进行时,谁知陈肖霞也是满腹苦衷。她说,我们取得成绩离不开报刊和记者们的支持,我很感谢记者对我的关心、帮助。但是,有些记者光想着自己工作方便和使文章如何精彩,在采访中或者在写报道时,给我出了一些难  相似文献   

5.
当名记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文字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给郭超人提了个问题:请您用最简练的语言来回答,什么人不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好记者?郭超人回答说:一般我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你不能当记者;一般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也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可以当记者,但这只能当一般的记者,不能当好记者,只有一般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却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就能当个好记者。郭超人说的话很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别的人不能够想到不能够做到呢?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个认识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怎样当好记者,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有几句精辟的论述:多数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却想不到也做不到,你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你也能想到、能做到,你可以当记者,但那只是一般的记者;只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却能想到、能做到,你才能当一个好记者。多年来为了当个好记者,我勤于实践,努力思考,虽无多大建树,却有相当  相似文献   

7.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8.
最近,和几位记者聊天,谈及稿件处理问题。有的说:“唉,真没办法。你费半天劲琢磨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往往见报时就被砍掉了。”有的说:“编辑的斧头可真厉害呀!吭哧一下,就给你定了型。”这些同志的感叹,引起了我的共鸣。编辑处理稿件,难免要作一些修改。所以对编辑砍稿。当记者的一般是没有非议的。但是,在如何“砍”这个问题上,却大有说头。这里我不揣浅陋,谈点看法,和编辑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9.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眼都看不见了,是咋当记者的?”我从话里听出这话似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我双目失明有怀疑;二是对我失明了还能当记者有惊疑之情,赞许之意。 我从小就患有夜盲症,后来又出现眼底病变,现在的视力右眼只有光感,左眼矫正视力只有0.02。按国际标准,视力在0.05以下已属盲人,我自然不能跳出盲人队伍之外。去年,陕西省残联负责人,看到了介绍我事迹的一些文章,产生了推荐我当省盲协  相似文献   

10.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11.
我从事记者工作已近33年,然而最值得回顾的还是国家遇到暂时困难那三年的驻县生活,真是回味无穷。 1959年下半年我到报社工作刚满一年的时候,被派到玉田县当驻县记者。那年国家已进入“低标准,瓜菜代”的暂时困难时期。当时的总编辑卢振川对我谈:“现在编辑部的同志都浮肿了,你年轻,不过,去驻县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家里有什么困难吗?”“没困难。”我一口答应,愉快接受了任务。  相似文献   

12.
梦圆在深秋 青年记者大都有一个梦。 这梦,并不是登上奢华的殿堂,也不是拥有耀眼的财富,而是当个真正的记者。什么是记者?当你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的时候;当你涉险历难,先于其他记者踏上一块“处女地”的时候;当你以亲身经历讲述读者急于知道的故事的时候;当你隐名乔装,不失冒昧地“骗”取第一手资料的时候……这时,你才能点点头告诉自己:我是个真正的记者。 当了十几年记者,圆此梦还是最近的事。  相似文献   

13.
酒事乱弹     
曾闻有的记者同志抱怨:自己不胜酒力,无奈有时候推脱不了,只好硬着头皮来喝,过后难受自不待言.当年我在岗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说句在有的同志看来乃"不识好歹"的话,我对这种过分劝酒的做法有些反感.后来,当我偶有机会谬当主陪的时候,就会先行宣布:我自己喝酒不行,我主张大家都自由、随便.  相似文献   

14.
当我看到《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邓小平同志和中国记者合影的照片时,我作为在场的一名普通记者,又一次使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使我想起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那是1989年11月13日上午,小平同志会见由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长斋藤英四郎为最高顾问、日中经济协会会长河合良一为团长的1989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地点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采访这一次活动的中方文字记者有新华社的朱云龙,人民日报的孙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魏赤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王  相似文献   

15.
受河南日报社领导委派,我随出席党的十五大的河南省代表团赴京,作采访报道工作。省委领导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谈到我这个省内惟一与会记者时说:“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做记者有二三十年了,如果说“老记者”尚可的话,“有经验”就不敢当了。跑一般会议的经验自然是有的,但进京采访如此重大的会议对我还是第一次。10天忙下来,9月19日我向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辞别,并祝贺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亲切地说:“也祝你胜利完成任务。”我把此作为领导同志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勉励和鞭策。 观察·接近·思考 观察事物,接近采访对象,结合思考一些问题,这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大型会议,由于任务繁重,对象繁多,这方面功夫的养成和提高,尤显重要。 9月9日晚,我随代表团乘火车赴京。  相似文献   

16.
“帮助记者过坎儿。”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很有点忐忑不安,怕引起误解:你当过编辑,所以自抬身价,总觉得编辑比记者高明吧!其实,这并不是我当编辑的体会,而恰恰是我当记者时的体会。我认为,一般说来,编辑在政治理论、新闻业务及文化知识素养等方面,应当比记者更高一些,才能胜任编辑的任务;其次,编辑所处的位置,使他得风气之先,更了解全局和宣传策略;再次,即使编辑水平并不高于记者,但他是记者作品的第一读者,所谓“旁观者清”,也还是会有一些真知灼见的,这对记者的进步无疑是一种助推力。  相似文献   

17.
当我看到《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邓小平同志和中国记者合影的照片时,我作为在场的一名普通记者,又一次使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使我想起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那是1989年11月13日上午,小平同志会见由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长斋藤英四郎为最高顾问、日中经济协会会长河合良一为团长的1989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地点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采访这一次活动的中方文字记者有新华社的朱云龙,人民日报的孙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魏赤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王冬梅、中国日报的张平和中国新闻社的我。  相似文献   

18.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人“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其他,那末当这一头确实有东西可写时,固然不虚此行,而当事实与“线索”大相径庭,或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当记者是个“美差”,我说,还怪苦的。不过,我爱吃这个“苦”,虽苦犹甜,虽苦犹乐。1985年我才正式当企业报——苏州钢铁厂《苏钢报》的记者。干上了记者这一行,稿件在自己报上刊登是不成问题的,但要像一位同志说的:“有本事在上一级报纸刊登”,就不那么容易了。起初,我  相似文献   

20.
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卢新宁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向我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表达一个普通记者的敬意和祝福。7年前,当我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一名人民日报记者时,曾有人不无羡慕地对我说:恭喜你,你站到了中国新闻界的顶峰,这使当时的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