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五年多来,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步。对口支援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了西部地区高校办学质量,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五年来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成效和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对口支援下推动高等教育与所在地区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
全国     
《中国高校招生》2010,(6):15-15
教育部鼓励支援与受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 为进一步推进部分“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教育部出台政策,鼓励“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中的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  相似文献   

3.
贾楠 《成才之路》2010,(10):I0013-I0013
为进一步推进部分“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近日,教育部出台政策,鼓励“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中的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据悉。根据受援高校的需要,经支援与受援高校商定,  相似文献   

4.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启动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各高校在对口支援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如何实现对口支援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何加强受援高校的自主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在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2010年以前,西部所有本科院校全部实行对口支援。”这是个令西部各族人民群众格外振奋的消息。据悉,今年将有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的全部14所本科院校均实现对口支援(有6所高校已经实施了对口支援)。2006年~2007年,将有内蒙古、宁夏和广西三个少数民族地区的20所本科院校实现对口支援(现有3所高校已经实施了对口支援)。在2010年以前将有西部其他7个省市的100多所本科院校实现对口支援(现有7所高校已经实施了对口支援)。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火车头”,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关于对口支持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政策具有国家强制性、历史时效性、地区互动性、涵盖全面性、影响持久性的特征.构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长效机制,应保持对口支援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确保各项针对西部受援高校的政策配套衔接,激活对口支援支受双方的内在动力,争取学校学术权力积极参与,建立对口支援资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西部高校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智力资源和人才平台,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类型和区位的影响,西部高校与已经形成相对优势的中东部高校相比较,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为统筹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西部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以2001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为标志,确定包括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宁夏大学在内13对东西部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5年来,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为促进东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按照互利合作的原则从中获益良多,西部高校更是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的四大微观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对建立高校间对口支援双赢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持续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民族教育的工作可分为三大阶段,即初创阶段(1949-1980年);迅速发展阶段(1980-1999年);新世纪的飞跃发展阶段(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颁布实施后,教育部加强了对西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支援协作,特别是北京内蒙古高等院校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北京内蒙古高等院校对口支援工作大力推动了我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了我区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为内蒙古自治区各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后这一工作要确保政策的统筹性,保证各项政策的协调,并构建双赢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0.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南大学对口支援毕节学院的实践为研究个案,系统梳理西南大学对口支援毕节学院的具体情况,总结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经验,查找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口支援助力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能力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的战略提供决策建议,为同类院校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拉脱维亚自1991年开始了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转型,之后经历1997年和1999年两次改革,形成了"学费贷款"和"生活贷款"两种贷款形式,基本保障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需。另外,拉脱维亚还通过税收减免和住宿补贴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资助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对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定和健全都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与救助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贫困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不应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上的支持,应涵盖生理、心理、发展能力等各个方面。本文尝试从社会状态、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状况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的现状,针对现有高校贫困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求进一步探索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的发展呈现出大众化和普遍化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户外运动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校内大学生对户外运动认识不足,且师资力量和校内硬件设施的不足都制约着西部地区高校户外运动的发展,提出了要加强西部地区户外运动的发展应增加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设置,加强师资力量、团队建设、场地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少勇 《高教论坛》2006,(6):100-104
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语法分析,轻听说能力培养的问题。很多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直到大学毕业,也无法与人沟通。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辅助英语听说教学。本文论述了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及优势,然后分别就计算机如何辅助英语听力教学和口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宁夏、甘肃、青海是我国西部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宗教文化特色浓郁的地区,经过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气象,文化产业势头喜人。  相似文献   

16.
西部新建高校科技期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新建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向西部、面向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人才与科技资源,选择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大学的办学目标,也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强省强区的国家战略.西部高校的科技期刊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科技信息资源库的优势,为西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社会服务是高校科技期刊办刊定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承担着引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第三极"的重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下进一步对京津冀地区提出了具体要求。京津冀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动力的基础和重点是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市场联动体系、产业合作体系和机制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美英日大学生教育资助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教育资助制度关系到千百万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和保证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美英日三国的大学生教育资助制度,希望这些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等方面。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西部地方政府自身的职能定位不够准确。西部政府要在加快西部民族经济发展中积极扮演“强势政府”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历史任务。针对新疆伊犁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江苏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与协同推进了对口职业教育援疆长效机制的构建,通过强化对口支援的顶层设计、强化示范辐射的院校对口帮扶、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的帮扶提升、强化教育干部人才的结对帮扶、强化"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师资队伍培养等重要措施,助推伊犁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对口援疆提供了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