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宣称:"争取太空霸权是未来10年的事情.谁控制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从那时起,美国便陷入了争夺太空的"D"情史,控制太空也由此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理想目标."SDI"("战略防御计划倡议",俗称"星球大战计划")作为一项夺取太空优势的具体措施曾经使美国向这一目标大大迈进了一步,而且,该计划所带来的技术想象与创新,至今对美国仍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到太空去旅行的步伐越来越快了,最近,美国XCOR航天公司计划在2010年开始推出常年进行的太空旅行项目。届时,人们花费10万美元就可以检验一次奇妙的太空旅行。该公司计划推出一种火箭驱动双座航天器,供游客检验太空之旅。  相似文献   

3.
2005年,美国国家安全太空学院设立了一个最新的建模与仿真实验室,帮助太空专业人士获得能够把天基能力融合到联合战区计划制订和行动中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这个耗资110万美元、占地2000平方英尺的实验室,一次能容纳30名学生,通过保密内网为学生提供交互训练环境。实验室综合了16项计划制订应用任务和态势感知工具,为学生提供有关其职责各个方面的高保真训练。学院计划在多个太空专业发展课程中增加基于太空军力实验室的演习。太空军力实验室支撑美国空军太空指挥部的太空专业人员战略,这里是未来太空战的演练场。空军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美国空…  相似文献   

4.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夷  木易  益鸣  金铃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4):248-251,289,295
阿尔法磁谱仪(AMS)成功升空中美等国合作探索宇宙奥秘本刊讯由中国和美国等国科学家共同研制的宇宙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于1998年6月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宇航中心被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阿尔法磁谱仪,即AMS(AlphaMagneticSpectrometer),重3吨,是人类第一次送入宇宙空间的一个大型磁谱仪,计划运行10天,在太空进行反物质和暗物质的探测,属于世界高能物理基础研究最前沿的科学实验,这项国际科研计划是人类跨世纪的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瑞士、芬兰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5.
美国宇航局(NASA)很早就已拟订了宏伟的太空发展战略,计划2037年实施人类第一次登陆火星工程。近年来,美国的登陆火星计划一直在依据最新太空科研成果进行调整。目前,NASA又公布了一项新计划:将小行星当作“顺风车”,宇航员由此“中转”登上火星……  相似文献   

6.
中国探月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了美国新的太空计划,其中提出2008年前开始发射无人探测器到月球,进行系统的月球探测;2020年前重新载人登月,在月球上长期居留;以月球为跳板,2030年把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各国的评论一致认为,美国新太空计划的目标是控制能源、军事优先。欧空局根据美国新的重返月球计划,迅速调整月球探测计划,2020~2025年实施载人登月,在月球上长期居留,2035年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相似文献   

7.
爱尔 《知识窗》2006,(5):52-53
据报道,俄罗斯宇航局计划让下一批登上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在今年9月太空漫步期间用一根镀金球杆向太空中打出一只高尔夫球。这只高尔夫球将围绕地球轨道旋转4年,然后坠落到大气层中烧成灰烬。然而。“太空高尔夫球”计划却遭来了一些专家的质疑,他们担心高速飞行的“太空高尔夫球”可能会对空间站和人造卫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目前,俄罗斯宇航局正在等待美国NASA批准“太空高尔夫球计划”。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05,(8):14-17
阿波罗探月计划结束30多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初提出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20188年,人类将再次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从2020年开始着手为人类登上火星做准备。今年8月,美国宇航局将正式公布一份以此为基础的太空探索计划,详细描绘出人类重上月球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9.
星尘捕手     
我们都知道SETI@home(在家寻找外星文明)计划,作为一项分布式计算项目,它成功地将数以百万计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中有专业人士,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搜寻地外智慧生命。如今,一个新的科学探险计划又出现在业余天文爱好者面前,那就是“星尘计划”中的Stardust@home(在家寻找星尘)分布式项目,寻找微小的星际尘埃。这些来自遥远星辰的微粒是第一次从太空带回地球,也许你有机会帮助发现它们!捕捉星尘“星尘”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美宇航局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本的太空探索项目,也是美国第一个专门探索彗星的项目。美国“星尘”号飞船…  相似文献   

10.
杨孝文 《百科知识》2010,(13):22-23
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否定了美国2020年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星座计划”的三大支柱——“战神”系列火箭、“奥赖恩”载人航天器及“牵牛星”月球登陆器也都将面临被弃的命运。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正在开发的太空技术有可能不会被派上用场呢?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太空开发方面最近又出惊人之举.总部设在西雅图的"高电梯系统"公司近日宣称,计划在21世纪建造一座能将人和货物送入太空的电梯.  相似文献   

12.
从1997年5月5日,美国用德尔它-2火箭首次把5颗“铱星”送入太空,到今年5月17日,美国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把最后5颗“铱星”送入环地轨道,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铱计划”无线通信系统,已完成了它的九天布星任务。这一系统,于今年9月23日在全球开始商用服务,它翻开人类通信的新一页。从本世纪60年代,人类实现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新时代》2004,(9):71-79
让我们姑且认为美国这一届和下一届政府的所有太空计划都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假定布什总统的太空新计划取得了快速的进展,而且国际太空站的建设将会在2010年左右完工。再假定届时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和它的国际合作伙伴像计划的那样,共同运行这个太空站7年——在这7年中,将主要进行人体生理学实验,以研究外太空探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与此同时“载人太空探索飞船”已经开发成功。为了方便讨论,还假定我们已经把货运机器人派往月球南极附近的一个地点,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基地。2017年,已经到了把我们的注意力坚定地放在载人月球飞行——更进一步地说,是奔赴火星的时候了。国际太空站该退役了,评论家们甚至认为这个时间都已经太晚了。  相似文献   

14.
据报道,也许科学家们仅能梦想拥有像功画电影《星际总动员》中陆地植被探测员(EVE)那样的太空机器人,但现实中美国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研制新型太空船、飞艇和漫步者探测器,并计划在探测遥远太空时实现机器人智能勘测。  相似文献   

15.
为恒星"家庭相册"添补了一张重要成员的照片科技信息新恒星:左图是利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合成的。它拍摄相同太空区域的详细程度比美国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右)更高。  相似文献   

16.
海外传真     
<正>"猎户座"载人飞船首飞成功美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猎户座"于2014年12月5日完成首次试飞,并落入太平洋预定海域,它的成功发射被视为"美国航天的新起点"。此次测试目的为在距离地球5800公里的高度,即大约15倍于国际空间站运行轨道高度的太空中,检验飞船的基本设计性能。这是自1972年"阿波罗计划"结束42年以来,人类首次将载人级别太空飞船发射到远超近地轨道的深空之中。地球表面首次发现彗星尘埃日本和美国的联合科研小组在从南极钻取的冰中找到了彗星尘埃颗粒,这是首次在地球表面发现  相似文献   

17.
科学历程     
<正>1958年10月1日——"太空探索先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成立无论是在国际新闻中,还是在国外电影中,"NASA"是我们常常看到的英文单词。"NASA"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英文缩写,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政府机构,负责美国的太空计划。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即《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法案》,1958年10月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式成立,以取代其前身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美国航空航天局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  相似文献   

18.
《金秋科苑》2012,(17):7-7
美国航天局近日宣布,新型高能X射线太空望远镜——“核分光望远镜阵列”计划于美吲东部时间13日发射升空,它将被用于观测黑洞、超高密度中子星和超新星残骸等。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美国宇航局公布了探索宇宙的新太空计划。新太空计划是1997年向土星发射航天器,1998年还要向火星发射航天器。其中一个要从彗星上取回土样,在此基础上,再向冥王星进军。美国已设计出“冥王星快车”航天器。采用“冥王星快车”是行星探索的新战略。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新型微电子技术和限制科学仪器规模和数量的办法,改变过去把所有的仪器  相似文献   

20.
重返月球呼声再起:美国《纽约时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说,月球又在招手了,至少对愈来愈多的月球迷是如此。人类首次远航25万英里抵达月球充满尘土及火山口平原20年后,太空机构及其他探险者、幻想家正在研究新一回合的月球探险。现在,美国国家航天局正在考虑常年返回月球的计划,由太空人定期来回月球与地球之间。有的计划打算在月球远端设立太空观测站。另一项建议则是派太空人试着在月球上生活,包括以土壤中的氧气呼吸,并建立前哨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