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尘封的茅台     
前些时候,天津电视台为了制作一部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的专题片,来到了我父母家里进行采访。说实在的,我父亲不过是为邓院士开过车的普通司机,一个大老粗,他真的说不出什么,而且,以前他也陆陆续续参加过一些座谈和采访,能回忆的都回忆了,能谈的也都谈了,再让他说,还真太难为他了。我母亲也说,家里乱糟糟的,让人家拍来拍去,将来一上电视,挺不好看也怪没面子。父亲对母亲讲:“电视台是来了解邓院士的事迹,并不是要拍我,我不介意家里乱,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对邓院士有更多了解,怎么样都无所谓。”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士蒲蛰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杰出的昆虫学家、我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蒲蛰龙教授不幸与世长辞了。在他辞世前约十天,我突然接到蒲教授的保姆琼姨打来电话,说蒲教授病在中山医二院留医,曾谈到想见我。琼姨一句话,令我心急如焚。适值夜晚,我不便走动。第二天我才到医院看他,那时他精神还较清醒。他既简略地谈了几句病情,又问及我的情况。我怕影响他的精神,只安慰他几句,以为他的病一定会医好的。想不到这一次见面,他便离开我们而远走了。我接到噩耗,确实令我悲痛彻心!其夫人利翠英教授又重病在身,使我心理难过不堪!  相似文献   

3.
周恒院士应邀到福州大学演讲,作为随访的记者,我也跟随前去。他下榻的酒店离我所在的报社很近,于是提前约好我直接到酒店等他,搭他的车前往。  相似文献   

4.
正我和高山教授之间算是忘年之交,因为我比他年长16岁。在高山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正式公布时,我第一时间通过电子邮件向他表示祝贺:"刚看到正式公布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祝贺你成功当选。20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一个好回报,同时也感谢你多年来对我科学研究的支持。我在‘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continental lower crust'研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夏天我开始正式为秦裕琨院士写传记。通过一年半来的深入接触,我从秦院士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深深为他的强国梦所感染着。秦院士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代人能像他们这样,以近百年的时间历经一次又一次天翻地覆的变革。而在这些变革中,我看到的是他不变的强国梦和报国心。  相似文献   

6.
<正>冼鼎昌先生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日前,他专程从北京赶到我市中国科技大学,参加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院士90华诞庆祝活动。记者知道他是超级乐迷,酷爱古典音乐,故抓住此次访问机会。接受访问前,他有个条件,就是不谈别的,只谈音乐。这正合我的意。看来,"玩票"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喜欢。记者:冼先生,今天我是来取经的,心情非常虔诚,真希望您能帮我弄清楚  相似文献   

7.
今年适逢著名材料冶金专家傅恒志院士的八十岁寿辰,我们特意去探望了他。谈到傅院士的八十大寿,傅院士告诉我们“八十大寿没有什么特殊的,只要你活到八十,就人人都有八十大寿,如果非要来做个什么东西的话,就来纪念一下我从事教育事业六十年吧。”  相似文献   

8.
人物小传:欧阳自远,男,汉族,1935年10月9日出生于贵阳。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1961年中科院地质所研究生,曾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选场与综合效应研究,爆后验证成功,是我  相似文献   

9.
"当选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是对我和我们整个团队的认可。"康振生说。对他而言,理想与责任之间,院士康振生和教授康振生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依然是他,不忘初心,无问西东。"我们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还是要回到田间地头上去,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努力用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认识蒋有绪院士是在另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教授组织的一次论证会上。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小老头——一个睿智的富有朝气富有与年轻人一样激情的学者。那慷慨的气势,那激昂的语调,在我所接触过的院士中是不多见的。后来采访他才知道,蒋有绪院士在50年代初上大学时就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学生会干部,也是在蒋院士那里知道,其实今天的院士  相似文献   

11.
正梁维燕院士是我国著名发电工程与设备制造专家。每次和他通电话,他总是声如洪钟地说:"你好,我是梁维燕!"梁院士已经87岁了,尽管走起来略有蹒跚,视力也不如从前,却还经常到哈电集团办公大楼去处理文件。有人说,梁维燕是哈电集团的"宝"。的确如此,从1951年北洋大学毕业分配到东北,他的事业便  相似文献   

12.
听说我要去采访申泮文先生,南开大学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有好几项全国之最 他是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年龄最大的中科院院士; 他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血统”最纯的’‘南开人”; 他极力倡导爱国主  相似文献   

13.
听说我要去采访申泮文先生,南开大学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年龄最大的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他极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工作的灵魂,是科教界呼吁爱国主义最殷切、最执著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在机场走贵宾通道是最显示"院士身份"的事情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并不介意"晒"出他的收入。他1995年当选院士,当时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4,(5):16-18
在机场走贵宾通道是最显示"院士身份"的事情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并不介意"晒"出他的收入。他1995年当选院士,当时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  相似文献   

16.
郑健超     
院士自述:我的父亲、恩师和老伴 光阴易逝,不觉已近花甲之年.追忆过去,往事如云烟.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一天回到家里,看见父亲正呕吐不止,我急忙趋前问个究竟,他摆摆手示意不要紧.后来我才明白,为了弄清他自己研制的一种新药对肠胃是否有刺激作用,他正拿自己做试验.  相似文献   

17.
何苾菲  吉星 《今日科苑》2020,(3):54-60,87
沈世钊院士是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他生逢抗战,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选择科技报国,在哈工大"国内留苏";他科研成就斐然,是中国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理念。本文依据沈世钊院士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的口述资料,以及手稿、照片等珍贵文献,尝试简单回顾其一生经历,展示老一辈杰出人物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文理交融 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1月2日.我在“北大论坛”上做了一次发言——”天人合一,文理互补”,引起了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吴全德院士的注意.他枉驾寒舍,告诉我他完全赞成我的看法.并且送给了我他的新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科技与人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我大喜过望。发表一种意见而能得到赞同.这也是知己的一种表现形式.我焉能不大喜呢?  相似文献   

19.
郑健超     
院士自述:我的父亲、恩师和老伴   光阴易逝,不觉已近花甲之年.追忆过去,往事如云烟.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一天回到家里,看见父亲正呕吐不止,我急忙趋前问个究竟,他摆摆手示意不要紧.后来我才明白,为了弄清他自己研制的一种新药对肠胃是否有刺激作用,他正拿自己做试验.……  相似文献   

20.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拥有两个院士头衔:早在2004年,时年41岁的他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于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前不久笔者向他约了一篇署名文章,并替他代拟一段“作者简介”,其中习惯性地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头衔放在前面.没想到,征询王晓东意见时,他把这两个许多人引以为荣的院士头衔都删去了,代之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