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温柔敦厚"一直被看作是《诗经》的美学风格。但是事实上《诗经》中许多作品的美学风格与"温柔敦厚"是相悖反的。随后文学史上对屈原评价的争议和朱熹"思无邪"新诗教的提出都与上述事实有着紧密的关系。重新审视"温柔敦厚"与《诗经》美学风格,发现二者的系联并非真正的权威可信。通过比较推崇《诗经》的孔子的人格追求与强调温柔敦厚的《礼记》中流露出的汉儒理想人格,或许更能说明"温柔敦厚"与《诗经》美学风格的深层差异。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个人对作品的主观体验。以此为轴心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判断.它特别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阅读、反应过程和接受效果。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品意义是由读者赋予的,读者不同,作品的意义也不同,所以是诠释者决定文本,诠释决定意义。接受美学不仅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发生了有益作用。比如《边城》、《合欢树》、《邂逅霍金》、《雨巷》、《老王》、《项链》、《诗经·蒹葭》、《孔雀东南飞》诸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方法加以讲解,不再以单一的、绝对的、客观的见解去替代学生自主的、相对的、丰富的感受和判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扮演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外,还更多地作为学生的伙伴,平等地参与他们的学习。即便是帮助、引导学生,也重在倡导他  相似文献   

3.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在艺术意境方面留给后世诸多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对《诗经》艺术意境加以阐释,分别从"意"与"境"的生成,"虚"与"实"的调配以及接受方法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的《诗经》研究,是《诗经》研究上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先秦两汉的经学研究,下启唐宋的文学研究,这一时期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后世继承或给后世以重要启迪。本文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诗经》研究予以全面探索研究。文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经学研究向文学研究的过度。这一部分不仅研究了过度的具体现象,同时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转变的深刻根源,某一历史时期的接受者期待视野的转变直接导致这一时期《诗经》研究角度的转变。第二部分对《诗经》文学因素的认知和探索。这一部分分别阐述了魏晋南北时期刘勰、钟嵘等著名理论家对《诗经》抒情特质,《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以及《诗经》语言特色的研究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接受者对《诗经》的文学因素已经有了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博物学研究的成果。魏晋南北朝是《诗经》博物研究的开端,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接受者的博物知识,还开辟了《诗经》博物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李白对《诗经》的接受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他在思想上自觉把《诗经》当作反对齐粱柔靡之风的武器;第二,他与《诗经》有着相同的精神契舍点即抒发性情;第三,他看重《诗经》的政治讽刺精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白在其作品中从字词、句式、意境、手法、题材等各个方面对《诗经》进行了接受。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美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研究与开发,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阐扬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金坤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5):49-54,82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关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开掘与研究,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彰显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美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彰显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朱熹接受《诗经》的过程中反映出中国美学的特征,如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但由于《诗》本身的文学特点,朱熹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只能努力将情与理、美与善统一在一起,实现他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沈德潜以格调说诠释《诗经》,强调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评析体法,突出情感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借演绎"《诗》正而葩"诠释《诗经》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对翻译学而言,它的"本体论归属"不是语言而是美,翻译绕不开美学。翻译美学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之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理雅各、庞德、许渊冲《小雅·采薇》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诗经》英译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之初是以和乐的形式存在流传的,正所谓风雅兴寄,弦歌鼓舞。从对《诗经》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的音乐美不仅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方面,同时在礼乐教化、文学语言的形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音乐曲式方面都有巨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曹操对《诗经》既有接受,又有创新。他对《诗经》的接受具有经学和文学双重性,这两种因素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化用《诗经》诗句、四言诗体和现实主义精神三个方面,曹操都在吸收《诗经》养分的同时,予以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联邦德国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不仅对文学的创作及赏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包含大量虚实意象,写作方式特殊且内涵极其丰富的中华古诗词来说,接受美学更是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英译本《诗经·风》为例,摘取其中部分片段来赏析,分析接受美学思想对中华古诗词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话特别关注《诗经》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诗经》在宋代的接受情况,对今天《诗经》研究的深入,都很有意义。宋代诗话论叙了《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借《诗经》为证探讨了诗歌的社会功用和表现方法,阐述了儒家的传统审美思想、诗歌风格、学诗途径以及诗“六义”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温柔敦厚是一种富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论,也是儒家诗教的核心。但主张“温柔敦厚”,提倡美刺讽谏《诗序》的精神,却不是《诗经》的传统,它并不能涵盖《诗经》的全部。  相似文献   

17.
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诗经》时代的服饰与远古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创造。这时的人们着衣已不仅仅是为了遮体避寒,而是已经开始了对服饰美的追求。在这一追求中,服饰佩饰逐渐具有了性别、年龄及其阶级、地位、身份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诗经》中服饰佩饰的美学功能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进一步探究《诗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善于融化前人成句是北宋词人贺铸的一大特色,《东山词》中更不乏对《诗经》的引用或化用,可见《诗经》在距其一千五百年后词体兴盛的北宋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故在明确何为用典基础上,从引用方式和引用内容两方面分析探讨贺铸《东山词》对《诗经》的接受,并简略分析《诗经》对贺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始于周代礼乐文化的民族心理原型对于生活的第一次集中地艺术提炼,成为中国美学精神发展史中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诗经》奠定了中国美学精神中的含蓄美、自然美和中和美的特质,渐次沉淀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上升为我们的哲学思想观念,并最终浸润成中国文化伦理情怀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郭子峰 《现代语文》2007,(12):12-14,24
《诗经》从产生就具有礼乐政治教育的功能,对它的阐释运用也可以说是《诗经》教育活动。这里通过考查其教育主体对象的重心变化,对《诗经》的阐释倾向变化原因作新的解释。我们认为,从西周到汉代的《诗经》教育接受,其重点教育对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周时期以"元子"为主,对诗意的阐释运用主要时教化性的仪式活动;春秋时,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主要接受对象主要是从个人道德修养角度去学习《诗经》;汉代则以"帝后"为主,"美刺"的阐释倾向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