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绕三灵”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以唱白族调为主的白族歌舞节,是人们理解白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绕三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其在实现白族文化的传承、强化白族民族认同、实现白族人民审美教育和维护白族人民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大理白族建筑具有显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建筑中享有盛誉,本从化角度阐述了白族建筑特色怎样植根于本土化沃土,广泛吸收外来化并经创新而形成,总结出白族建筑遵从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充分和谐以及体现了白族人民典雅,素净,细腻,宁静的审美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啦啦操运动是一种很健康乐观向上的项目,目的是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近几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啦啦操热潮。白族民间舞蹈是白族人民体现传统文化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在白族居住的地区广泛流传。本文从啦啦操创编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分析,通过对白族民间的舞蹈的艺术元素进行收集,我们把白族舞蹈元素进行提炼,并在这基础上两者相结合,继而创编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啦啦操。  相似文献   

4.
白族调是白族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剑川是白族民歌的发祥地,当地的白族调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是民众记录历史、传承经验、抒发情感、传情达意、展现自我的手段和窗口,在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白族调的生存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出现了转移和变迁。对白族调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民歌与民众生活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同时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一项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但其起源与汉族有密切的关系,是由晋、唐时期的汉人的“茶与姜桂混饮”方式发展而来,同时融入了白族人民深厚的人生哲学,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茶道。“三道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精神为其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文化依据和广阔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6.
大理白族服饰的图案丰富多彩。它既有防止衣物磨损的实用功能,也有表现造型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审美功能,还有求子祈喜、生命永生、消灾祈福的意象功能。其实用功能是一种原始功能,审美功能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得以体现,意象功能则进一步体现出白族社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白族     
白蔟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其它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白语,但汉语自古以来也一直为白族所用。白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故事还被改编成了戏剧上演。  相似文献   

8.
丁丽娟  许佳 《九江师专学报》2008,(1):104-106,115
大理的白族家具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白族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特别是它的图案装饰更是体现了其民族特色.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它,就是为了更好的把装饰元素运用融入现代的设计中,也是现代设计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设计师设计传统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明代大理地区儒学发展推动了白族的华夏化进程,反映了边地的华夷一体。大理白族的华夏化主要通过自我向化与他者形塑两个方面得以实现。自我向化华夏化是白族的主动接受、认同儒家文化的结果,反映了白族内部的自觉。他者形塑华夏化主要在他者刻化下的华夏化,体现了白族外部上的影响。大理儒学发展及白族自我向化与他者形塑华夏化,反映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贵州及四川各地。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相似文献   

11.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13.
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在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同时,在家谱编纂特征之篇幅、体裁、体例、首纂时间、追溯历史等方面;在家谱内容特性之白族姓氏族源、冠姓父子连名制、重名制、白文记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对补正史料、白族民俗的研究及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族的原始宗教,在历史上都和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民俗习惯密切联系,对本民族的心理特质、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全面了解民族历史、了解民族宗教,将是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本文详细阐述了云南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特征及其文化体系,由此展现了本主文化对白族社会的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白族创造出了缤纷灿烂、独特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刺绣以其绚丽多彩、美观实用、巧夺天工而获得世人的称赞。大理是云南白族分布最多的地方,也是白族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为例,从挖掘云南白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大理白族刺绣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手段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并对白族刺绣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白族名家大姓在滇西盐井区域的开发中,促进了人口、经济和文化这三大过程的整合与变化,使偏于滇西一隅的白族盐井地区民族社会进入了“略与中夏同”发展层面,为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认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而引发“安史之乱”。唐代大诗人李白满怀对悲苦平民的同情也为施展自己远大抱负而投奔永王李鳞成为其幕府一员。李磷兵败被杀,诗仙李白也因“附逆”而被长流夜郎。于是便引发了后世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数百年争论,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本文不讨论唐玄宗的功过是非,也不讨论唐肃宗与永王李鳞的是非曲直,而是在参阅古代相关典籍与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李白文化的一些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来综合阐述李白流夜郎的背景及其缘由。  相似文献   

18.
遵循“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积极挖掘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走特色人文旅游之路,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同时,积累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被誉为“西江模式”发展道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是其成功经验,对黔东南其他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如此,增加资金投入、吸引民族文化持有者参与、培养人才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仍是有效开发与保护黔东南民族文化不可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合江民族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充分重视语言和教育等精神作用;符合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打破少数民族文化的封闭性等。合江民族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开创了建设"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