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林晓青 《文教资料》2009,(32):24-26
渡边淳一是日本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事业有成后的日本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彷徨和无奈,展现了人性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本文从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的使用上对渡边淳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宽容与自由紧密相连,甚至成为判断社会文明程度的某种标尺。作为一种个性品质,宽容的根基是理解和宽厚,是善良和大爱。铁凝小说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宽容的主题。从道德视角分析,铁凝小说中的宽容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他人过失的宽容、对人性弱点的宽容和对不同见解不同行为的宽容。铁凝的作品启发我们: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理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友爱。因此可以说,铁凝小说对社会的净化和人性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对人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专家、学者在研究福克纳及其作品时,都把注意力集中于福克纳小说中的种族冲突、美国南方制度以及小说的多角度叙述、时空变幻等方面。只有少数研究者注意到了福克纳小说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入挖掘了福克纳的作品对人性的探索;探索现代人在失去人类古老的美德之后人性的堕落;探索社会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探索种族主义对人性的践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蒙小说从宗教意识、人性的善恶和传统的人精神切入,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政治化现象——因果报应及人性恶——的根柢,呼唤真正的人性回归和人的生命理想与情怀。  相似文献   

5.
霍桑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具有某种独特性,总是处在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某种隔离的状态之中。作者通过对小说《红字》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分析,在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和批判社会丑恶的同时肯定了人生,信任人性中的爱与善良。  相似文献   

6.
钟霖 《文教资料》2007,(9):51-52
小说《廊桥遗梦》讲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人性问题。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在面对浪漫爱情与道德理性的两难选择时所做出的决定,折射出人性中光辉与崇高的一面,讴歌了人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王亚荣 《考试周刊》2012,(92):28-29
在舍伍德·安德森众多的作品中,《小城畸人》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这部小说揭示出美国中西部小镇封闭的生活方式、狭隘的价值观念对人性造成的扭曲.深刻挖掘出现代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痛苦和孤独。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德森的写作艺术特色。通过对“小镇”与“畸人”的描写寻找实现人性自我救赎的途径,使畸人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使现代社会也能够适应各种人性的存在.从而阐释了作品中所关注的人类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8.
小说《蝇王》从表面上看是一部描写小孩的小说,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更是一部反映现实成人生活的寓言故事。借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来警示现实中的人们,告诫人们注意人性的缺陷,呼唤人性的净化。本文试图挖掘小说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从人类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对自由的逃避以及战争三个方面来阐释小说中包含的现代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着重谈及的是废名、沈从文、萧红、艾芜和孙犁的作品。理想,作为一种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期望,本文将从审美理想、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三个方面论及。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中的理想注重人性和审美,是一种在美的包容下,逐渐趋向于社会的美好人生图景。废名一沈从文一孙犁抒情小说中的理想体现了从市美理想到人生理想再到社会理想这一与时代暗合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石杰小说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悲剧主要发生在社会、命运、人性、人本四个层面,每个层面的悲剧又各有其特质和表征。悲剧的共同成因在于主体的超越性,与作家的人生经验、创作理念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密切相关。四个层面的悲剧呈逐级递进性质,也标志着作家思想的逐步深化。在人本层面的冲突中,小说传达出一种现代悲剧思想和现代文化意识,表明作家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1.
讽刺可以说是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的艺术手法,本文结合小说《呐喊》来谈谈它的艺术特色——讽刺。从日常生活着手,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体系的认识使鲁迅的讽刺指向自身,这是根源于对自己民族的无法言说的爱,是自我精神的觉醒与反思,嘲讽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欣小说爱情观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格局中,张欣的小说创作虽不曾山高海阔大红大紫,却也总是让人无法割舍、难以忘怀的。她的小说直接承续了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传统,以男女情爱为故事框架,以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索和终极关怀为指归,叙事舒畅而清隽,意境浪漫而纯情,语调温婉淡雅而又不时洋溢着反讽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现代都市小说风格,为我国新时期小说大潮中女性写作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美而典型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13.
《马五哥与尕豆妹》这首流传在西北地区的民间爱情叙事诗,长期以来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西北回族及周边各族人民的喜爱。从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价值评判的民间性等三个不同角度来解读这首凄美的爱情叙事诗,再次感受这首回族民间叙事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近代小说研究在整个中国小说史研究中曾属于一个薄弱环节,但是百余年来,近代小说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成绩主要表现在近代小说作品的整理以及小说家资料的收集和出版上,近代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历史地位等方面的研究上,以及近代小说理论的研究上。其中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研究和近代小说的物质技术因素的研究,成绩尤其令人瞩目。今后加强近代小说研究,要凸显近代小说本位观,进一步挖掘、整理近代小说的研究资料,立足于小说文本,研究时避免新文学立场所带来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性爱母题的解读,探讨这部作品的内部因素——在性爱母题下重返伊甸园的人性主题及性爱母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并从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出发,发掘创作主体的性价值取向,最后肯定了其性爱母共同意义:复归人性达至性爱涅槃的现代伊甸园。  相似文献   

16.
李十三的戏曲号称“十大本”,历演不衰,其艺术影响深远,不仅是因为他的戏曲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主要的是他的戏曲多采用隐喻思维的方式,从而使他的戏曲更具艺术魅力。总的来说,他的戏曲的隐喻主要表现在爱情、壮志、理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觉醒与困惑--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爱情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五四"时期。从历史纵向上看,它打破了男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初步觉醒的女性情怀,发出了步入社会、创造人生、追求爱情、人格独立的呼声,为中国的女性文学打开了道路,具有开拓意义;从横向上看,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男作家所无法替代的女性心理情怀和艺术气质,加入了"五四"文学的大合唱。本文从创作实际入手,着重考察"五四"女性文学中关于爱情的抒写,突出其"觉醒而又困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运用了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体观念、文学观念四种主要观念,评价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其中,一些以政治观念为主指导下的教材,漠视爱情、亲情、友情和经济等因素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使其作品形成了极强的陌生化效果,导致文学家鲁迅的个人形象被反复抽象化并最终被神话。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异族女性情爱描写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武侠小说里异族女性的情爱描写。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点。那些女子都美艳绝伦,对爱情坚定执着。而其爱情的结局又并不完满。这样的描写,有其作为通俗小说的商业动机.更有金庸个人识见上的原因。同时,也是通俗学传统母题的新时代延伸,这基于注重发掘不同民族间共同人性。倡扬互相理解向慕、“和平共处”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三家巷》在表达现代政治主题时借鉴了史传作品与言情小说的艺术传统。传统艺术经验与现代政治主题之间,既有融合的一面,又有龃龉的一面。二者的融合与龃龉,构成了小说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