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读有各种方法 ,审美阅读就是其中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读法。本文试图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审美阅读。1.情感导读 ,以情激情。由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单纯化和浅层化 ,小学生在初涉课文内容时 ,不可能直接进入课文所营造的特定情境 ,去感受课文丰富生动的情感和美感蕴含。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示导和启发 ,使学生产生与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相一致的感情 ,让学生带着真挚浓郁的感情进入课文中的情境 ,感悟课文的情与美 ,从而产生以情激情的效果。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 ,课文蕴含着悲壮…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审美主体 ,引导学生从审美对象中择取审美表象 ,并与联想、想像融为一体 ,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在语文教学中 ,我以“导审”的身份出现 ,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产生审美的情趣 ,激发美感并提高了审美能力。一、带领学生变换角度去审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称得上是美文。对于这些课文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段 ,写段意 ,或是教师“满堂灌” ,那么美的文章就不再成其美。因此 ,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 ,发挥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主导作用 ,引导审美主体去发现、挖掘、感悟文中的美。让教材中的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3.
语文应该是情感的语文,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色彩。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满腔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课文中情感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要在"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正确领会课文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且还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从作品展示的审美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美读",引导学生"美思",方能达到"美育"。"美读"是获得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过程中蕴含着美的契机,审美教育是中专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因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美感因素,通过指导学生以心灵去体验,以形象思维去把握课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引趣,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  相似文献   

7.
黄蕾 《考试周刊》2011,(62):57-5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让学生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要去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会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才能真正进发出来,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地读出自己来。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情弦,增强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一、巧设悬念,拨动情感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含的真挚感情、打击学生的心弦,激…  相似文献   

9.
审美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具体实际,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情感美、精神美、想象美等,并借助语言文字去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师不是一味地讲解与分析,而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学会阅读,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要想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感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响属于自己的歌。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亲身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要靠自己的体验和语文基础去思考,领悟,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读熟、读精,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充分放手,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阅读中去思考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最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把阅读真正教给学生,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张旭旦 《小学校长》2006,(6):32-32,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又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品味语言,感受美;以境移情,欣赏美;走向生活,创造美,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不少还是古今佳作。教学中,要时刻不忘读,读中品味,读中感悟。那么,如何加强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呢?我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4.
韩静 《考试周刊》2012,(52):42-42
语文教学应该是给人以美感与享受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感受美、诵读课文体验美、体会形象理解美、品味语言鉴赏美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之作,无论是文字的推敲、情感的表达,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审美共鸣?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诱发技巧。1.设置美感情境。审美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培养。审美想象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引情开始,转而入境。阅读欣赏时,环境气氛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对于作品的审美感受程度也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境的设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文中体…  相似文献   

16.
臧绪琴 《教师》2014,(26):59-59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又要使其发现和欣赏美,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欣赏到文字的语言美、情景刻画的意境美、表情达意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美的语文诵读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感知美、鉴赏美、追求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怡然畅快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8.
范教育要把学生带入美的世界去进行“美点寻踪”,对美文进行欣赏品读,设计一些有创意的美读活动,语文教师首先应使自己成为美的设计师。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对于课文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的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细细地咀嚼,深深地钻研每一篇课文,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便教学中能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鉴赏美文中的结构、意境、风格的美,并感知、捕捉蕴含中的美。例一对课文《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美点寻踪”①美在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这表明作者是在写藤…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情感型”课文,很多教师也喜欢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学“情感型”课文,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的体验过程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和交流。一、重组教材,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20.
王春风 《新疆教育》2013,(13):50-50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直以来,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自主发展的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