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从超越遏制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到先发制人战略的嬗变,但其核心是确保美国的单极霸权不受动摇,并试图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为这些战略寻求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理性。考察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及以反恐防扩为目的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仍能较清晰地看到美国全球战略中意识形态的烙印以及与冷战时一脉相承的政策特征。由此可见,意识形态仍将是美国未来较长时间内实施其全球战略重要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卓  原野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20-123
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所做出的三个主要决策的案例分析——决定出兵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决定派大规模部队越过38线扩大战争、决定进行停战谈判,总结出朝鲜战争中美国决策的五个特点——逻辑起点为冷战中的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受战局变化直接影响、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层在决策时不优先考虑对策的合法性、受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朝鲜半岛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国际问题的焦点地区,也是美国地区安全战略要地.朝鲜半岛形势的变化关系美国对东北亚安全的控制,也影响其全球战略的实施.二战后,美国在半岛奉行遏制战略,对朝鲜的核计划,始终坚持强硬立场.然强权并未阻止朝鲜的核试验,也未能击退朝发展核武器的决心.相反,遏制与制裁政策不断激化矛盾,并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调整安全战略,寻求更明智的政策,是美国保持其控制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所做出的三个主要决策的案例分析--决定出兵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决定派大规模部队越过38线扩大战争、决定进行停战谈判,总结出朝鲜战争中美国决策的五个特点--逻辑起点为冷战中的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受战局变化直接影响、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层在决策时不优先考虑对策的合法性、受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人民对于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是极端愤慨、十分关心的。美国于去年六月二十五日挑起侵朝战争,六月二十八日,即朝鲜战争发生三天以后,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指出,全中国人民的同情都将站在被侵略者方面,毛主席同时号  相似文献   

6.
以原子弹影响国际政治,是核垄断时期美国原子外交的宗旨。从对日本最后一战,到战后短暂的和平喘息,再进入冷战,美国没有放松以原子弹牵制乃至改造战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政策构思。这种外交是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其矛头必然指向主要对手——苏联;同时,美国以共享秘密、有限开放和提供保护为交换手段扩大原子弹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7.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历时最久的一场局部战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全球战略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一次重大失败,至今仍是美军的一段“伤痛史”。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不惜血本地进行这场战争呢?  相似文献   

8.
战略,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或者决定全局的谋划。战略是战争的灵魂,它关系着战时一个国家的存亡,也关系战后和平时期的国际格局和利益走向。二战后,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得以迅速确立,但得益于战时美国在罗斯福总统领导下制定的全球战略。而欧洲战略则是其全球战略的核心。所以,研究美国战时欧洲战略,可以了解美国全球战略的概貌,同时也可以了解美国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过程。熊伟民教授的新著《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以美国欧洲战略为核心,深入探讨了罗斯福总统和其他军事领导人指导战争的原则、方法和影响他们行动的种…  相似文献   

9.
"9.11"之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抛弃自冷战以来的结盟与威慑战略,在战争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伊拉克战争不仅使美国深陷泥潭,还严重阻碍了其全球战略的实施。《孙子兵法》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战略思想,对于反思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战略性失误的深层原因提供了可贵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美经贸冲突的政治内涵:第一,美国政界领导人对冷战后中国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地位的认识;第二,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偏好的重新抬头;第三,最惠国待遇问题的政治内容;第四,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作用;第五,美国全球战略的背景,并认为,出于政治、经济和战略的考虑,美国一方面会继续推进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将不断在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以求全面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和军事两个视角对伊拉克战争分析认为:伊拉克战争的性质与1991年海湾战争迥然不同;第六代战争初露端倪,震慑战初显成效;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第一场“新帝国主义战争”.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单极态势,多极态势在曲折中也有所强化,从而加剧了单极与多极之间的斗争和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的较量;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先发制人”战略方针的首次尝试,开创了“先发翻人”的恶劣先例,严重冲击了国际法体系的基础,损害了联合国权威,但联合国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重划中东政治版图,加剧了中东局势动荡;导致大国关系的新一轮重组。  相似文献   

12.
刘达丽 《高中生》2012,(13):12-13
1950年10月,当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迎来一周年生日的时候,邻邦朝鲜发生的战争已然有扩大之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着干涉朝鲜战争的旗帜,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扑来。美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期支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个时候派兵奔向中朝边界,很难想象它下一步会干什么,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危险。此时此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标志着世界冷战格局的形成。本认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与亚洲有关,但由于战时和战后初期美、苏的全球战略重点和其亚洲政策,以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历程和民族解放运动,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是在朝鲜战争后,与欧洲不同步。  相似文献   

14.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特别是纳粹德国入侵西欧之后,罗斯福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领导美国人民参战;并从美国的根本利益和全球战略出发,推行了一条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积极政策:他不仅倡导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而且为盟国团结对敌作出了巨大努力。反法西斯战争的重任和浩繁的工作耗尽了他的生命,但这场伟大的战争又使他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巨头。  相似文献   

15.
从遏制中国、实现其亚太及全球战略和维护其在台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看,美国都将 台湾作为其“不沉的航空母舰”。而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考虑,美国又不能与中国全面 对抗。这样,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就陷入了两难困境:如不干预,让中国统一台湾,则其“航 母”沉没;如干预,则可能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左右权衡,应付这种两难困境的办法就是 避重就轻,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16.
未来中国准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肘,美国最可能的反应是根据《与台湾关系法》,首先最大限度地给予台湾当局军事上的援助(比如军用物资、顾问和技术人员等),并可能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在一定程度”军事介入台湾问题,“一定程度”的上限就是避免与中国进行全面军事对抗,因为与中国进行全面军事对抗恰恰有悖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7.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8.
吕会刚 《考试周刊》2009,(18):230-231
一、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的膨胀使美国称霸世界的外交政策有增无减。从此以后,美国历届总统都以称霸世界为目标,根据不同的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不同的全球战略。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次战争。分析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可以得出值得后代中国人永远记取的教训。从战争的性质、力量对比、战场特点看: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中朝人民和广大将土都有反抗侵略的迫切要求;中国的财政收入高于日本,陆军人数多于日本,北洋海军舰艇在吨位、速度、火炮力量方面稍劣于日本;战场地处朝鲜和我国境内,军需补给线短,有利于国内支援。然而,中国战败了。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不认真备战,已预伏了战败的可能。1894年,清军最初出兵朝鲜,是应朝鲜政府的…  相似文献   

20.
埃及与以色列的“消耗战”历时三年之久。美国与苏联为了各自的全球战略,不仅积极展开对话,还向交战双方输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这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向。特别是苏联,直接参与了埃及与以色列的空战。同时,“消耗战”也对美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