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 :1.认识 15个生字 ,学会其中的 10个一类字 ,并能正确书写。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 ,从中体会做什么事不能光考虑自己的习惯 ,还要尊重别人的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做什么事不能光考虑自己的习惯 ,还要尊重别人的习惯。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一、播放课件 ,带领全班同学“乘坐小火车”通过闯关到森林里游玩。(一 )第一…  相似文献   

2.
赵尚贵 《教育文汇》2006,(12):40-40
面对新生,我向来在第一课时只安排一个“字”的教学内容。从形状看,“字”像屋子里有个小宝宝。翻阅《汉语大词典》,“字”有“怀孕生育、养育、爱护”等义项。这暗示“字”有生命力,它是珍贵  相似文献   

3.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课,原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看图学文。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课文本身文质兼美、韵律感强、适于记诵的特点,我将本文学习定位在“言语学习”上,通过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途径,第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吸收语言,积淀语感;第二课时在引导“互文”对话中习得方法,超越文本,创新运用。第一课时一、理解课题师先出示“山”字,再出示“水”字。师:两个字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意思。师:那“山水画”、“山水诗”一定得“有山有水”吗?生:…  相似文献   

4.
初读也精彩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也就是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只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那怎样才能让第一课时教学上出实效,上出精彩呢?我觉得应紧紧抓住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1 了解美文的特点 ;2 学一点新颖的语言。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节课。 2 课型 :说读课预习要求 :1 结合习题一 ,熟读课文。 2 划出文中蕴含哲理的句子大体安排 :本课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1 析课题 ;2 品美言 ;3 说哲理。第一教学板块 :析课题1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并要求大家说说理解课题应抓住哪些字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肯定是都会抓住“好”字来说 ,而“也”容易忽视。总结学生的回答 ,既要突出“好” ,也要突出“也”。2 读课文 ,说说“夏天是好天气”“好”在何处 ?你可以脱离日常的…  相似文献   

6.
第一课时板书课题:有一个小村庄生: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您丢落了“这样”二字。师:非常感谢你帮助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不管是谁,我们只服从真理。叫什么名字?来,握握手,交个朋友吧。生:我叫×××,谢谢老师这么真诚。师:(补充“这样”二字)请同学们读课题。生: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连读三遍,突出“这样”一词。)师:产生问题了吧?什么问题?生1:有怎样一个小村庄?生2:有什么样的一个小村庄?生3:有哪样的一个小村庄?师:这是你们三读课文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画一问号,代表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面对文中“志愿军”与“大娘”、“大嫂”、“小金花”同样催人泪下的告别情景,第一课时如何取舍,的确让人左右为难。与其让教师作出选择,学生被动地跟着走”,不如把这个权利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以前,我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于把一些字随便简化,例如:把“数量”写成“(由攵)(?)”,把“解”字写成“觧”字,把“答”字写成“荅”字等等。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不少学生最后写答案把答字也写成“荅”字,一本课堂作业本上连续出现几十个“荅”字,造成了不良后果。我认识到作为  相似文献   

9.
一位语文教师说:“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破题读文,总体感知,教字教词,扫清障碍而已。只不过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实在没劲,学生也没有兴趣。”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话一方面揭示了第一课时的一般教学程序和任务,另一方面,从“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也反映了当前第一课时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僵化(对第一课时的划分界限的认识僵化)、简单化(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理解简单化)、模式化(对第一课时教学方法的操作模式化)。  相似文献   

10.
杨兰一 《科学课》2009,(3):35-35
《光照在镜子上》一课编排了“阳光接力”、“给字照镜子”、“看着镜子将字写正确”、“照哈哈镜”、“制作潜望镜”五个主题活动,正常教学需用两课时。下面我就执教第一课时“学习平面镜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中的得失来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光照在镜子上》一课编排了“阳光接力”、“给字照镜子”、“看着镜子将字写正确”、“照哈哈镜”、“制作潜望镜”五个主题活动,正常教学需用两课时。下面我就执教第一课时“学习平面镜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中的得失来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日月明》     
第一课时一、复习拼音和熟字1.复习声母、韵母和音节。ie iu an in-ingen-eng c-ch z-zhmie xiu xian linming chen cong2.复习汉字。月人土小田大鱼木羊火日目这12个字里面有两个字都“读mù”,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3.小结。你们刚上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学会了汉语拼音,还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真了不起!一会儿在学习中可别忘了这些老朋友啊!二、导入新课1.学习“明”字。你们知道吗,在这12个字里面有的字合起来还能组成新字呢!点击课件(“日”“、月”变“明”)。认识吗?快拼一拼。有了汉语拼音的帮助,我们就知道这个字是不是读对了。用…  相似文献   

13.
“一件难忘的事”是六年制第八册第一单元五年制第八册第六单元作文训练(要求略有不同)。建议用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小练笔”;第二课时“大作文”;第三课时“讲评作文草稿、眷抄;”第四课时”批改、讲评作文”。作文前做好“难忘今宵春节座谈会”的准备。第一课时小练笔组织“难忘的一件事春节座谈会”,以讲故事、说笑话、诗朗诵或唱歌等形式介绍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八detrAide同学们,“难忘今宵”的歌曲响起来了。“难忘的一件事春节座谈会”开始了。请大家用你准备好了的形式,把你最难忘的事,告诉大家。回忆一下你在座谈会…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们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设计了一种教师可在课堂上做到“不教”的自教自学模式。这一种由值日班长负责调控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有5个基本步骤,每一个步骤又分别设有3个不同的问题。下面以语文阅读课为例(500字以内的课文,建议1课时完成;1000字以内的课文,建议2课时完成;1000字以上且内容较深的课文,建议3课时完成)。第一步为初读。建议最少用10分钟。学生要做到“明、读、圈、查、答”五个字。先由学科代表…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在识字与写字方面,实行“识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多认字,以便及早进入阅读阶段。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要求学会的字,强调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科学、合理、扎实、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呢?一、任务明确,因文施教,因字施教低年级的阅读课一般需要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中,我们应明确第一…  相似文献   

16.
教材中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是通过5个例题逐步介绍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一课时要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小教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课时要教学“整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乘数比1小的时候乘得的积比被乘数小”。第三课时为练习课。第四课时要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样数学的优点是: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但问题是:每节新课的知识点多,难理解,容易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7.
郑家勇 《教育文汇》2014,(14):32-32
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2课《猴子种果树》一文。第一课时后段,她侧重进行写字教学,主要教学2个生字:浇和拔。她范写之后,又指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字的结构,要求注意笔划、间架,并带领学生“书空”,然后启发学生对“浇”字进行“生字开花”。  相似文献   

18.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两处用到了“才”字。一是“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二是“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个“才”字在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个“才”字充分表现了邱少云遵守革命纪律的高度自觉性,第二个“才”字深刻反映了邱少云革命精神所起的巨大作用。为了加深对这个字义的理解,我这样引导学生: 首先,要求学生自学:联系上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七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用“已经”、“准备”造句。2 .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会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 ,写好生字。教学准备 :设计、制作有关课件 ,收集实物苍耳 ;准备田字格黑板。了解学生已有的与课文中内容相关的知识情况。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识…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要求: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重点部分,联系全篇进行学习。掌握通过重点理解全篇的各种阅读方法。在理解课文中,学习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二、主要教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和特点,采取逆序教学法,分层深入阅读。以读为主,以议为辅,以讲为导,先从课文整体上理解重点部分,再通过重点掌握全篇。三、教学步骤: (一)导言:第一节课我们抓住了课题中的一个“和”字,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了段,加了小标题。现在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段中,哪一段最能体现课题中这个“和”字?(第三段)。那么,前两段跟“和”字有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小故事是怎样在《将相和》这个题目下联系起来的?表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的什么高尚品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