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烨  冯喜增 《中国广播》2014,(12):31-34
本文从传播规律、模式探索、实战经验等不同层面论述河北电台以"听众"到"用户"转变为核心目标,打造移动客户端探索省级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移动新媒体发展研究:移动终端媒体化移动媒体主要指以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为传播介质,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传播和服务,是以手机媒体为典型代表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第五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体形式和传播形态层出不穷,不断刷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及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传统品牌的副刊,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西安晚报》是一家拥有辉煌历史及全国性影响力的报纸,晚报副刊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统.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报纸副刊当融合新媒体传播的优长,强化“留客”功能,突出重围,使其成为传播平台上一道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风景.晚报副刊从提升新闻性与趣味性、创文化品牌、办征文及读书活动等方面探索与实践,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官方应用,带动了移动传播、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转型融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传播迎来了大爆发的时代。对基层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将“大屏”的电视节目与“小屏”的短视频传播相融合,是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新媒体属性、避免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降低的重要手段。公众的阅读倾向是新闻传播的风向标,移动媒体的发展已经将电视观众转化为网络用户,探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是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电视新闻的短视频化方向,探索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以网络媒体、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受此冲击,其传播作用和影响力日渐式微。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作出重要指示,有人称201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元年"。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创新,实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国企一项亟待研讨的现实课题,同时这也是聚集国企正能量,传播国企好声音,树立国企新形象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正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媒体以其及时、互动、海量等传播优势,迅速占领了媒体用户市场,鲸吞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搭乘移动互联快车,加强与微媒体的融合,成为广播谋求生存发展的有效应对之道。在利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媒介丰富广播传播内容、途径,增强受众黏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个性化,拓展传播路径,挖掘自身商业价值,是移动广播应用微媒体进行自我革命的未来方向。一、移动广播收听现状  相似文献   

7.
林耀 《传媒》2015,(13):36-37
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媒体融合从探索到实践,有成绩也有困难,更多处于摸索当中.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崛起和互联网巨头社交信息平台“两微”的冲击,传统媒体的危机感日渐强烈.媒体融合就是在新形势下,继续做大做强影响力——守住旧阵地,拓展新阵地;留住老用户,拓展新用户.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媒体经历了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和智媒体三个发展阶段,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传播格局已然形成,互联网生态系统在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如何通过媒体融合,升维为主流互联网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讲话,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顶层设计。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互联网已经成为主导舆论场。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信息海量、方便快捷、用户体验更好,用户开始快速转移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  相似文献   

9.
以手机移动终端形成的信息传播载体,是继PC互联网之后又一新兴媒体形式。由于其具有广泛受众基础,传播范围广、手法便捷、影响力大.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按照各类媒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报纸刊物为第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互联网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则是“第五媒体”。认真研究新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对于武警部队正确应对和予以稳妥处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手机、移动终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以多种方式给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在此背景下,数字图书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媒体融合信息传播优势,调整资源结构、服务个性化、提升馆员素质等发展策略的实施,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莹 《出版广角》2018,(5):44-46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以普通大众为主要传播者的自媒体日益蓬勃发展.在自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内容、模式和速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无疑给传统媒体提出更大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传统媒体引导用户进行高效深度阅读、升级打造高质量的内容服务体系,以及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三个方面,探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重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媒体融合时代背景,总结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出版的形态主要有建立独立网站、手持移动终端应用、有效利用数据库系统,并分析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出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形似"而不是"神似",科技期刊经营理念落后,数字化出版人才缺乏。提出从生产技术、内容呈现、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加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从而增强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提高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短视频以简洁有趣、可观性强、终端便捷普及的特点迅速席卷用户市场,占据用户碎片化时间,具有时效性强、报道形式多样、成本相对较少的优势,给电视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新闻媒体是最注重时效性的行业,但当前其存在传播力弱、受众影响力下降、舆情主导能力弱的问题.电视媒体要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对短视频业务的开发中能充分挖掘优...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坚持提供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提升服务功能,是主流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壮大的重要路径。主流媒体要跳出单一的信息传播功能,用原创内容引导用户,以特色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打造用户广泛参与的内容生态,实现社会效益;搭建以“新闻+服务”为特征的复合型服务平台,以“互联网+”重塑产业链,做好媒体服务、公共服务,在经济主战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效益。本文以山东广播电视台二十大融合传播实践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拓宽服务功能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移动媒体主要指以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为传播介质,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传播和服务,是以手机媒体为典型代表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第五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四类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又具有便携性、实时性、定制性、定向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媒体融合从"相加"向"相融"的阶段深化发展,传统纸媒在中央厨房的流程改造,移动优先的传播变革中,如何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成为融媒体新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文章从传统纸媒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入手分析,寻求传统纸媒融合发展的路径。本文简单介绍了媒体融合的特点,引出报网融合、采编一体、多元传播的融媒体探索话题。从内容为王走心最重要、拓展渠道构建立体传播体系、转变思维模式构建融媒思维、勇于创新策划先行、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探索市场化改革,五个方面分析了媒体融合如何从"相加"向"相融"发展。坚定正确的立场,坚持职业操守,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以优质的内容与独具整合性的策划与科技融合,与传播、平台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提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移动传播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的传播制高点。本文以“南方+”移动发布平台建设实践为例,分享了“南方+”技术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有关思考,介绍了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应用情况,梳理了主要技术创新点,探讨了如何以“南方+”移动发布平台为龙头,带动媒体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方蕴翔 《出版广角》2019,(24):22-2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新闻、有声读物、即时视频等新媒体产物,已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报刊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数字化发展和报刊媒体融合成为传统报刊业必须选择的转型之路。全媒体时代,报刊如何深入挖掘自身资源并与新媒体融合,从而提高报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成为报刊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报刊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期助力报刊媒体融合发展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9.
林子青 《传媒》2021,(6):41-42
融媒体的建设发展需要适应互联网技术,创新移动终端需求,搭建高效传播途径.云南"七彩云"平台围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效相融,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本土特色的媒介品牌.本文以"七彩云"融媒体平台为例,分析其发展理念和构建体系,思考未来县级融媒体平台建设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正>新黄河客户端在“移动优先”战略背景下,积极布局全网媒体矩阵建设。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倒逼主流媒体建立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和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通过可视化赋能与影响力构建,切实发挥舆论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挺进舆论主战场;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主动担当,释放发展活力,真正实现媒体深度融合,自觉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力部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