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2.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出现让用户的时间趋于零散化和碎片化,移动客户端也应运而生,用户在移动客户端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原生广告成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微博早起原生广告的尝试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好评,而微信朋友圈的广告的成功投放则证明了原生广告的传播精髓——价值传播,内容传播和品牌传播。这样的精髓要求有别于传统广告市场的投放,让广告商更多的将目光集中到高质量的产品内容传播而非生硬植入,对于传统广告行业是一种新的颠覆变革。原生广告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并非首例,但传播效果的好坏更让人们深思原生广告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严 《传媒》2016,(8):47-49
微信,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正式发布,作为移动即时通讯程序中横空出世的“黑马”,由于其广受用户追捧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使用,引得媒体纷纷入驻,据Curiosity China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微信公众号类型的25.4%和29.1%.微信庞大的用户量以及朋友圈、公众平台的推广,使微信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交软件,更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属性的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6.
微信朋友圈——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心阅读: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凭借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络工具。朋友圈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文本展示自我并与各类"熟人"之间形成互动。如果把朋友圈视为一个巨大的"虚拟剧场"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心表演,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公共形象"。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微信朋友圈的一些现象,帮助读者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微信用户(不包括公共账号)是如何建构"公共形象"的。  相似文献   

7.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8.
微信朋友圈广告已声势浩大地进入每个用户朋友圈的私密空间。对此广大用户有赞誉也有诟病,而社会各界对于朋友圈广告的传播效果、用户体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看法不一。本文对朋友圈广告的优劣势做出分析,必然要综合朋友圈的媒介形态和受众的接受态度等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上,思考如何优化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投放和提升其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9.
汪现 《中国传媒科技》2013,(16):128-129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是一款支持多平台,旨在促进人们沟通与交流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与微信朋友圈。  相似文献   

10.
核心阅读:集文字、语音、视频于一体的微信,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交与生活。当自媒体迅速崛起,微信公众号广泛受宠,微信已拥有7亿用户,微信圈成为人们晒心情、晒活动的社交圈时,媒体营销人蓦然发现,以电视、广播和纸媒为途径的传统传播模式,已经遇到了成长的"天花板",而以微信朋友圈口碑传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信营销,因为拥有了海量用户和实时、充分的互动功能,正成为营销利器。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流广告搭载社交媒体通道迅速崛起,成为移动广告市场中的最大黑马。本文以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流广告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背后的核心运作逻辑,明确传播起点、传播过程、传播重点。理性看待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热效应,聚焦其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朋友圈作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微信用户群里使用程度很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的评价和消费者使用体会的内容,此类推荐性质的信息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口碑信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和便捷,购买前搜寻网络口碑信息、购买后发布网络口碑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同样,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购物的信息交流也非常普遍,而相对于其他网络口碑,微信朋友圈口碑信息呈现在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网络社区当中,因此其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王茼萱 《传媒》2018,(11):51-53
据《凯度: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2017年微信活跃用户近10亿人,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对用户影响的积极程度上,微信都稳坐中国社交媒体的头把交椅.2017年的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刷屏事件,带来了广泛影响,如下半年的集体晒合成军装照事件;集体晒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集体晒18岁照片事件等.这些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级的传播现象,其实都是典型的沉浸传播现象.基于此,笔者尝试从沉浸传播的视角评析微信朋友圈的刷屏事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已由个人自我展示、美文、社会热点分享等方面的内容加入微信代购、舆论传播、娱乐等多元化的内容.在微信朋友圈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规定下,这种多元信息膨胀化的发展过程,出现了有悖于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乱象. 外部环境是微信朋友圈功能形成的条件因素,而微信朋友圈的内部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以系统观的视角研究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朋友圈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产生的缘由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尤其是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的一些乱象,从而为微信的良性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信息流广告是近年来移动广告市场崛起的新势力,国内信息流广告自微信朋友圈引入以来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用户对广告的点赞和评论也生发出一种新的社交景观。本文基于媒介可供性视角,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近几年话题热度较高的信息流广告案例中的评论,从传情、致意、协调、连接的角度,探析其在技术支持下社交可供性实现的可能性与特质。  相似文献   

16.
桂步祥 《新闻通讯》2014,(11):40-42
移动互联的便利性,让每位用户手指轻轻一点即可实现信息的再传播。微信的诞生,催生新旧媒体的变革。然而伴随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体内容生产从PGC("专业产生内容")向UGC(用户原创内容)的转变过程中,侵犯版权、侵犯隐私、自曝隐私等法律层面或伦理道德层面的隐忧却日益突显,微信用户在未来的信息分享中应当多些理性、少些盲动。  相似文献   

17.
上线三年来,微信已经由最初只局限于文字、语音的聊天类手机软件,成长为一个集生活服务、即时通讯、移动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平台。2015年1月25日,首批微信朋友圈广告正式上线,迅速引发网络讨论,成为舆论热点。在移动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发展背景下,微信想要在保持市场竞争力和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朋友圈广告看起来是一步思索良久的险棋。如何审慎地看待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流广告,正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雍容 《今传媒》2023,(4):22-25
2019年微信之夜上,“微信之父”张小龙称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是微信“设置”菜单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开关”,有超过1亿的用户进行了此项设置。这1亿人选择“最近三天”可见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个人动机与选择?本文将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入手,并结合当下人们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遇到的隐私边界模糊问题,探讨“最近三天”可见的设置是如何强化用户隐私边界,推动个人空间的自我控制权回归的。  相似文献   

19.
广告回避反应是广告主、媒体及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话题。用户较少的广告回避反应意味着用户对广告内容较高的接受度,也意味着可以达到较好的广告效果,有助于建立用户、广告平台与广告主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的研究具有现实价值。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时广告认知回避最强,行为回避最弱;影响信息流广告回避的因素主要有以往的负面经验、微信作为广告媒介的可靠性、感知个性化、个人广告互动频率、感知目标障碍和广告怀疑主义,而隐私关注对广告回避不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改善信息流广告的内容、传播形式等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信朋友圈feed广告的正式上线,广告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在保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广告商还要周密而慎重地传播朋友圈feed广告,找到和微信平台、受众三方关系的制衡点.文章结合微信朋友圈feed广告的传播价值,探讨了feed广告传播方式,并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旨在为微信社交平台及广告商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