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祭孔活动自改革开放后恢复以来,年年都举行。正如英国《卫报》在今年9月28日孔子2561岁诞辰当天所发的报道中说,“当一个人诞辰2561周年时,人们已经难以区别他的上一次诞辰与这次有什么不同。”的确,报道这样一个已成为程式的活动,如何挖掘新角度是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期以《华尔街日报》的《一对农民工夫妇的春节回家路》和英国《卫报》的《中国情侣赶在虎年前结婚》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认为,外媒关于中国“春运”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还剖析了外媒如何运用各种报道技巧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还原。  相似文献   

3.
本期以新华社《中国聚焦:中国大旱之年无“流民”》和玉树地震首目新华社英文报道两篇文章为实例,前者的作者总结。了在重大报道中呈现中国良好形象的经验,后者则谈了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拼抢时效、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相似文献   

4.
本期就涉华经济新闻选取中外相关报道,探讨新的舆论态势下,如何提高经济新闻对外报道的针对性生,更好地对外解读中国经济“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外媒关于中国的报道,除了就事论事的消息外,无非是“捧杀”中国和“棒杀”中国两种,前者把中国说得天花乱坠,我们自己看了都不敢相信;后者则上纲上线,不大一点儿事就预言中国崩溃。对于夸奖的,听听也就罢了,不必当真;对于批评的声音,可要多加关注了。  相似文献   

6.
本期以新华社的《中共尝试在城市“公推直选”巩固其长期执政根基》和英国《卫报》“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报道中《寻找爱情,自由并不是答案》为案例。选取了民主这个对外报道亟待向世界说明的中国话题,以细化描述和直接引语回答海外读者疑问:分析了如何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包装事实的报道方式,指出改进对外报道手段,有利于实现与海外读者话语体系的对接,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进而对其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也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至90年代,这种文化关注更多地进入学术领域,在大众参与层面似乎有些沉寂。进入21世纪,对文化的关注由学术领域再次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例如,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后来有人将其付诸实践,儿童读经的学校至今一直存在。从2004年中国内地恢复公祭孔子以来,各地举办的祭孔活动、“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以及随之兴起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大讲堂都是“文化热”的一种表现。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2009年11月,清华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国学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非媒体关于"中国工程"的报道,探讨如何让对非报道贴近非洲受众的心理,从而提升对非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疆“7·5”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境外媒体如何报道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做了不少研究和论述,这些研究和论述都集中在了传统的西方媒体如何报道“7·5”事件上。其实在新疆“7·5”事件中,还有一个国家的声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与新疆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土耳其,而土耳其的主流媒体关于“7·5”事件的报道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郭可 《对外大传播》2010,(12):15-16
对于上海世博会这样一次“经济奥运会”,全球媒体会关注那些主题呢?全球媒体在报道上海世博期间又会如何呈现中国的媒体形象呢?  相似文献   

11.
刘景 《对外大传播》2013,(12):44-46
2013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两会”的同时,也对“中国梦”进行了详尽阐释,从“中国梦”的人文内涵、实现途径、现实意义,到“中国梦”在经济层面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此来分析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预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判断中国的改革路径与面临的风险。比之欧美媒体,俄罗斯媒体对于“中国梦”的解读更趋客观和理性。尤其要着重指出的是,俄罗斯也有重新振兴国家的梦想,许多专家都认为,两国在实现各自发展梦想的同时有着合作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首届“中国镇长论坛”4月22日在北京全面启动,论坛意在促进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研究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解决农业如何发展,农村如何繁荣,农民如何致富,农村和谐社会如何建立等问题。首届“中国镇长论坛”的主题为“镇长与构建中国农村和谐社会”,由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发展公司共同主办。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为本次论坛题词: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农村。原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王郁昭的题词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乡镇”。作为首届“中国镇长论坛”的特约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中外媒体关于中国科创板的相关报道,探讨如何透过对中国资本市场热点和难点的解读,来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东莞的“民工荒”》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中国给医疗制度开出药方》两篇文章为实例进行点评,通过分析外媒作者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启发中国媒体如何做好对外经济报道,以及宏观题材的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初,备受各界关注和争论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终获公布,新医改“巨轮”在决策者明确了方向与线路后得以正式启航。境外媒体也对这一里程碑式的改革计划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报道。那么,境外媒体是如何聚焦新医改方案?他们关注的新闻点是什么?这种舆情给中国的决策者们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乔天碧 《对外大传播》2008,(11):40-41,55
尽管从事对外传播多年,却深感报道中国之难。关于中国的种种仿佛深深地植入无意识,如鱼在水却难以言表。而中国30年来所经历的巨变,更是使这一努力难上加难。作为对外传播工作者,经常要投身于各种舆论斗争,却对西方媒体如何看待中国不甚了解,让人想起堂吉诃德和风车的争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人们很快又将迎来2008年新一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召开。如何组织报道好这些重要的会议,提高报道的质量,一直是媒介传播人士不断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2007年的“两会”报道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其中,CCTV-4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着力打造的深度报道重点节目《中国焦点2007》尤为显眼。在策划思路上,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对中国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中国报道”越来越成为国外媒体的重要看点。在此背景下,国际舆论热炒“中国军事年”,有关“中国军事威胁论”的鼓噪再次兴起,并有进一步升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01,(10):37-37
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报道杂志社将于2001年11月中旬举办“加入 WTO 后外宣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中国加入 WTO(世界贸易组织)是20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步骤。加入 WTO 以后,给我国的外宣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临新形势,我们应如何利用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将使我们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