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全球传播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媒体环境,媒体的发展趋势如何?全球传播对中国媒体提出的最新要求是什么?中国媒体如何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中调整发展战略?当下媒体的责任是什么?要向全球传播时代的媒体输送全能记者,新闻院校的变革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2.
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战离不开媒体这个平台,因此,创建国际一流媒体,成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那么,什么样的媒体是国际一流媒体,哪些媒体是国际一流媒体,我国又如何打造自己的国际一流媒体呢?  相似文献   

3.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媒体融合就成为全球传媒发展的主旋律、主色调。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开会,也将媒体融合列为会议主题之一,可见,媒体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大格局下,外宣媒体应如何谋划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5.
邓建国 《对外大传播》2009,(2):22-23,54
作为新兴的国际传播渠道,“全球之声”网站对我国政治、人权和媒体等领域的集中但片面的报道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针对“全球之声”,笔者提出了供参考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对外传播中,一个国家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另一个国家的关注、报道,其频率和态度,会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两国之间的亲疏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两国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种关注和报道,自会引导形成他国在本土的国家形象.凭借在舆论导向上的巨大号召力,一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所塑造出来的他国形象往往直接作用于民间,形成民间对于一个国家的普遍印象.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7.
奥运会是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中国成了世界媒体关注的中心,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国际认知和国家形象也必然要发生一次重大的转变。不仅奥运报道是一次正反后的合,在中外四百年来的文化碰撞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奥运会是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一次热情拥抱,是中国展示自信、自强的一个重要舞台,也是外国媒体和民众重新认识中国的一次重要机遇,更是中国与世界的深度磨合时期的一次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问题更加关注。森林作为人类的摇篮、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以林木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成为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怪了。禁用、或限制使用、生产一次性卫生筷子,无疑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森林的存亡是否系于“一筷”呢?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体的传播力,包括媒体的规模、实力和传播的影响力。因此,西方大国为了把持国际话语的垄断权,处于上升中的国家为了争得国际话语权,都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当今世界有10000多份报纸、数万家广播电台、7000多个电视台、数百家通讯社和数千万个媒体网站。其中哪些媒体可以称得上是国际主流媒体、强势媒体、乃至“国际一流媒体”呢? 我们将在本栏目中陆续介绍一些著名的国际媒体,尽管每个成功的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特色,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够对于我国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笔者步入媒体行业15年来,曾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事过播音、主持、编辑、记者、制片、策划等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感媒体从业者个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由于媒体工作的公共传播特性,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所在媒体的公共形象。在如今媒体间竞争加剧,从业人数激增,强调品牌包装的新传媒时代,对从业者进行个人形象的培训、提升,已经成为打造媒体品牌形象的重要环节。形象塑造不同于形象设计,设计侧重于平面与包装,难以改变内在;塑造则是立体而有针对性的雕琢。笔者认为,一个外表得体、举止有度、谈吐不俗、气质高雅的个人形象必然会引人注目、受人敬重,作为兼具个性、理性与知性的媒体从业者,他们思想活跃,对社会公众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而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性格形成是由长期的教育与其生长环境所造就的,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本文将从语言、仪态、着装、化妆、心态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去年3月开始,细心的读者如能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一部影片的名字屡屡见诸媒体,这就是由中国导演李缨执导的《靖国神社》。这部影片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影片的发行可能对中日两国人民产生什么影响?导演李缨历经14年拍摄与筹备,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在北京采访了纪录片《靖国神社》导演李缨。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意义上,国家形象传播的主要渠道是大众媒体,但中外媒体的制度差异使得我国利用媒体改善国家形象的战略实施不如人意。与大众媒体相比,学者及其学术活动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所具有的价值鲜有论及。但事实上学者身份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更高,由学者参与的学术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客观、深入、持久。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报道文化呢?当然是要选择能够体现我们文化发展、文化传统、文化现状而国外受众又会感兴趣的题材。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长意味的历史关节势将成为2011年全球高度关注的中国话题。如何将这一重大的中国话题变成成功的传播实践?如何通过这一传播实践更加完整、准确地树立党的国际形象?笔者以新华社对外报道为出发点,结合对海外媒体的跟踪调研和专家访淡,提出一些初步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伟 《对外大传播》2009,(12):29-30
法兰克福书展刚刚闭幕,各路媒体对她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人们希望了解到中国与世界对话在图书领域是怎样进行的?希望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思维相遇的时候会碰撞出哪些火花?图书出版在推广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哪些难题,又将如何破解。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08,(8):4-4
除了奥运赛事,国外媒体关注什么?新华社的一个调查给出了部分答案。新华社对外部所属的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专项课题组。课题组对关注北京奥运的外国记者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18.
2011年7月皮尤全球态度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受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在被调查的22个国家中负面度较高。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依然以负面报道居多,涉华话题大多数集中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报道语气带有明显"吃惊与恐慌"的双重情感;批评方式也由直接改为间接与隐晦。因此,如何有效地了解德国受众心理,把握传播对象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辽宁形象是辽宁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及各要素之于辽宁内外部公众的总体印象、感受、评价和反映。良好的辽宁形象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强辽宁的软实力。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辽宁的形象传播及提升需要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参与。因此,政府只有进行合理定位,增强议程设置功能,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好提升辽宁形象。  相似文献   

20.
2015年3月3日至1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与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举行。这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政治经济的走向将会如何?这个问题不仅成为国内媒体关注度焦点,亦是海外媒体高度关注、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