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文化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与“龙”一样,都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民族意识中,“凤”是理想的英才与端兆,“凤凰出而天下治”。凤文化的源头是东夷文化的凤腾崇拜。凤的形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创造出的典型。凤文化对我们民族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及审美意识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流报纸是报界和媒体“大腕”,它是有价值的阅读文本和重要的信源与文化档案,其文化质量、水平要与文化大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称、相配、相呼应.文化建设、昌盛,大报是要津与“主场”,它是重要的文化商品,也是文化及发展的留痕之地.大报必须办好,它的文章等字词句和语法、修辞、逻辑等均需无误、少误;大报当天天为读者提供规范、准确的信息.文化繁荣、文化强国之势下,大报的发展重在做强,而非做大,大报细节及其文化品质理应完美、优佳.  相似文献   

3.
“炁”字与“气”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用“气”字来代替“炁”字。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角度审视“炁”字,就会发现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文章探究“炁”字字源,剖析“炁”字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考证“炁”字的独特文化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文化中“龙”和“凤”的文化内涵入手,分析了中英文中一些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阐述其差异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说文解字>中与神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和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本精神等众多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从中发现<说文解字>鸟部字存有一个"凤"神字族系列.对该字族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管窥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神鸟文化意识,它体现的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到图腾崇拜,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构筑了"凤"神字族独特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相似文献   

7.
“囧”,读Jiong,本义是光明。 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已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有人称其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有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囧猪”等:有人以这个字为由头开一家奶茶店:还有一个关于“囧”的专门网站。  相似文献   

8.
论回环     
一回环,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其基本特征是运用回环的语句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修辞效果,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过去许多修辞书也称之为“回文”。还有的修辞书将“回环”和“回文”分开,认为“回文”是“以字为单位”,而“回环”则是“以词、词组或句子为单位”,运用次序的变化而达到回环往复效果的修辞方式。其实这两者不可分开。因为在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大部分字即是词;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词也仍占相  相似文献   

9.
修辞学文摘     
《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发表宗守云的《(圣经)的修辞观》。该文认为:《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说"天"     
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考察某个文字形式与意义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往往可以窥视出其所系文化观念形态体系的内核,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古文献中“天”字的用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天”字意义的演化过程,以及它为核心的一系列词语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1.
汉字创造的语法修辞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也是汉字的“构字方法”;汉语语法先积淀于“字”,再显现于“句”;汉语先有语法,再有字法,后有句法;汉字还以言语的修辞法为创造方法,这是中华成为“诗的国度”之基因;汉字的创造积淀了“语法”与“修辞”的系统逻辑。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许慎之后无人在注解、考说“美”字的本义时,关注、考究其提到的“美与善同意”的重要观点;在研究“美”字本义时,应承继许慎的会意法,舍弃其膳食意义上的文化视角,拓展其伦理意义上的文化视野,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獬豸文化之中,以“羊文化”(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特征)为研究视角,从而揭示“美”字本相之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建筑装饰图案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吉祥文化,纷繁的吉祥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湖公祠的窗花图案设计结合当地族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期待,以“龙”、“凤”、“福”为表现符号,揭示宁氏族人丰富多样的祈福和吉祥心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辛”的古文字字形及一些文献、文物进行了分析,认为“辛”字当为“梓”的本字,其本义为梓树。后会意为辛苦、冠饰义,“新”、“辟”、“童”、“妾”、“龙”、“凤”诸字古文字字形从“辛”,恰好诠释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陈立娣  王鑫 《考试周刊》2012,(41):14-15
修辞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语文献中,“修”和“辞”两个字连用先秦就开始了。《周易》说:“修辞立其诚。”这个“修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后来人理解为“修饰文辞”的意思。今天讲的“修辞”是一个名词,有三层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相似文献   

16.
修辞与文化现象密切相关,把某一门语言作为外语的修辞具有“跨文化性。”在第二语言习得或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学习者只从母语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目的语的文辞,就会出现修辞上的“文化冲突”,阻碍信息的有效接收和传递。本文就谐音、比喻、委婉语和禁忌语等常见修辞格探讨了修辞与文化的关系,并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除了掌握好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外,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只有具备比较广泛的母语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目的语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明代文献为依据,讨论了明代汉语中的修辞称谓与变异称谓。举例说明了比喻、借代、用典、藏词、析字、谐音、反语等修辞手段在明代汉语称谓中的运用情况,考察了明代称谓语中的“官民不分”、“尊卑无序”、“亲疏无别”、“男女无防”等变异现象,并分析了各自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8.
修辞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张爱玲的创作表现出文化与修辞的密切关系。本文以其作品为例,分析其文本中比喻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揭示其个体文化背景对作家修辞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墨经》对中国传统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诚信,既是文化价值观,也是修辞的根本目的。以诚信为归依、以尚质、“抒意”为特征的修辞观与《墨经》语言运用中的修辞实践是一致的。其理论阐述和修辞实践,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用在变易主谓句的“其”字历来说法各异,本文试从语法、语义、语用、语音修辞等几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其”字的代词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