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文章对清前期遵义府施行的荒政的主要方式蠲缓、赈济、防灾等情况进行了梳理陈述,在此基础上对遵义府的蠲缓、赈济仓储、灾害预防等荒政的利弊效果、管理制度、施行范围、制约因素以及官员在荒政中的作为等进行了分析探讨.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限制,荒政的实效又是很有限的,但是作为集中国历代荒政之大成的清代荒政的一部分,清前期在遵义府的荒政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清王朝建立初期,清政府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维、回、蒙、藏等几个少数民族采取以笼络为主的方略。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王朝国力大为增强,继而对西部及西北部民族地区进行强有力的经略,达到了边疆巩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目的。清前期和中期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放垦开了不顾当地自然环境、大兴垦务的先例,后人纷纷效尤。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1921年的辛酉大旱给民国前期湖南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也引起了湖南荒政的根本性变革.在赈济旱灾过程中,官赈力弱,影响甚微;义赈异军突起,成为荒政的主力,并全面推动湖南荒政由传统向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6.
1921年的辛酉大旱给民国前期湖南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也引起了湖南荒政的根本性变革。在赈济旱灾过程中,官赈力弱,影响甚微;义赈异军突起,成为荒政的主力,并全面推动湖南荒政由传统向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政局衰败,经济凋敝,但政府的荒政举措很少,收效甚微。这一时期的吉林荒政亦如此,备荒措施主要体现在义仓的建设上,发挥了备荒救济的重要作用,其它备荒措施几乎很少记载;灾情管理体现在灾况的呈报、派员勘灾和查灾方面;赈务方面主要通过灾时的粮款赈济、物价调控,灾后生产帮扶等政策来缓解灾情。同时,政府官员也极力倡导组织巫术救荒,来达到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荒政监察因关乎无数灾民的生命,在监察工作中尤为重要。明代在无论是报灾、勘灾、赈济等救灾环节,还是仓储、水利等备灾环节,政府都加强了监察,而且监察主体由多元趋向抚按一体,职任由单纯监察趋向监察与统领并重,监察官本身也成为被监察对象。总体而言,明代荒政监察取得了明显成效,然因后期政治腐败、吏风日下,监察官无法独善其身,故而荒政监察效果不佳。显然,澄清吏治、整顿吏风,是强化荒政监察、保证救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就清代前期统治西、北地区的政策和措施,做初步探讨。 一 在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藏、维吾尔、蒙古等少数民族。清代前期,清王朝为加强对这些民族的统治,在中央政府中特设了理藩院机构。 理藩院,初名“蒙古衙门”,一六三八年(崇德三年)更名理藩院。最初只管理内蒙古诸部事务,一六四四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后,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稳定,其  相似文献   

10.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内地的“劝令垦荒”,皆是清廷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封禁蒙地法令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3.
清同治年间爆发的陕甘回民起义,以及清政府为镇压回民起义而进行的战争曾对整个西部蒙古地区造成过重大影响。而与陕甘两省接壤的伊克昭盟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则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利用清代伊克昭盟各旗扎萨克衙门档案和《清实录》等资料,阐述了回民起义期间清政府征调伊克昭盟各旗蒙兵的情况;蒙兵在清政府的命令下,长年驻守边境地带并防堵回民军的经过;清政府派遣的大批官军进入伊克昭盟围剿回民军的过程等。文章最后总结和分析了战乱给伊克昭盟各旗带来的各种灾难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有三点启示值得我们思索:一是西部开发须深刻认识当地自然环境。二是要端正开发的目的,三是要选择正确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期后,清政府对蒙封禁政策逐步放宽,土默川、后套地区先后官垦或招垦,至清末,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成为放垦重点,造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清末的放垦仅造成中西部个别地区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变化,只是众多趋动环境变化因素之一,且影响有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是本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以前,内蒙古后套地区并不具备全范围开垦耕种的自然地理条件。大约在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流经该地黄河的南、北两派发生了支经倒置的实质性变化,该地区才具备了全面开垦耕种的客观条件。因此.后套地区绝不是古代历朝河套开垦的中心地区,不能简单地根据清代以来后套地区逐渐形成的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就认为后套地区是历代河套开垦的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17.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8.
笔者挖掘和利用清代喀喇沁左、右、中三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详细考证了清代不同时期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认为清代蒙旗苏木以旗内定额丁数为基准,苏木数目随着旗内蒙古族人口和定额丁数的变化而增减。清中叶以来旗内定额丁数的减少对当时的苏木制度带来冲击和破坏作用。这对了解清代蒙旗基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清代“走西口”的路线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西口”是清代长城以南的山西、陕西省北部民人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谋生的社会潮流。其根本原因在于山西、陕西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高寒少丙,能承载的人口有限。康乾以来,由于人口急增、土地兼并激烈,从而引发严重的人地矛盾;而自然灾害的频发,更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化。清廷出于平定边疆叛乱、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危机等诸多政治需要。实行放垦及移民实边等政策,使走西口成为可能,并成为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