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都学过古典文学,应该知道“推敲”这两个字的来历。相传唐代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上作推敲之势,不觉冲撞京尹韩愈。愈询其故,岛具言所以。韩立马良久思之,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推敲”一典源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贾岛,而经韩愈拍板的“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千百年来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当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后,顿时有了一种登高望远的胸襟与气度。朱先生不迷信、不盲从、求真求实的精神以及他那博大深厚的学问造诣令我们感佩不已。在朱先生的精神感召下,笔者斗胆谈一点自己对朱先生所谈“推敲”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推敲”的典故。贾岛一字不肯放过的“推敲”精神也历来为人们传为佳话。但它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只要在文字上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就能写出好诗。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炼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人做诗十分讲究动词的选用。韩愈在长安做官,外出巡视时,半路上仪仗队被一僧人冲撞。那位僧人在驴背上伸手做出推敲的样子,神情专注。他就是著名诗人贾岛。因为作了一首诗,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动词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想了很久,想得出了神,以  相似文献   

5.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并由此引申出了"推敲"一词。现在,大家常用"推敲"二字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推敲、研究,善于推敲的教师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也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今年二期发表了《推敲辨》。该文认为“‘仔细推敲’、‘认真推敲’、‘深入推敲’前面的表程度的副词都应删去”。“推敲”一词是由贾岛在“推”“敲”二字间犹豫不决,“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而来的。贾岛的推敲只表示出动作在量上的多次重复,《辞源》、《辞海》等辞书正是据此将其解释为对字句的“反复琢磨”。因此,用“仔细”、“认真”、“深入”等形容词来修饰“推敲”是要求人们对字句的斟酌不仅要在量上不厌其烦,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要把反复琢磨变为简单重复。这种用法并不少见,老舍的  相似文献   

8.
《推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根据"推敲"这段佳话改编的课文,写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推""敲"二字的故事。《推敲》教学除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感悟贾岛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文本,品悟诗中"推""敲"二字的秘妙之处,明晰"推敲"语言文字的方法,结合积累词语提升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 “推敲”的故事,《诗话总龟》《隋唐嘉话》《唐才子传》等书都有记载,文字也大同小异,流传至今,已是小学生都知道的文坛佳话了.现录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一》的文字如下: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  相似文献   

10.
贾岛“推敲”故事纯系后人创作。但为何选定贾,为何用“推”、“敲”二字作素材,均事出有因。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推敲词语,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它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不可缺少的阅读教学手段。词语推敲有哪些方法呢? 一、减还比较法被推敲的词语减掉与还原比较是最为常用的词语推敲法。这种方法适合于推敲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的词语。《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如果把这两个修饰成分减掉了,就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正>作文中特别能显示功底的莫过于用文字恰当地形容各种生活现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看你能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捕捉素材的触角,同时还要从自己的文字库中寻找、斟酌,选择恰当、生动的文字来形容,说出心中最想表达的意思、感觉、判断、情感……以达到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目的。我国自古就有韩愈、贾岛为“推敲”二字切磋商榷,王安石为一“绿”字几度换字的佳话。那么如何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提高学生推敲文字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千古流行的"推敲"典故中选择"敲"字提出了质疑。不管是韩愈还是朱光潜,都给贾岛的这首诗下了"推无声而敲有声"和"推无人而敲有人"这两个预设的前提,抛开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两个前提都可以推翻。去掉思维的定势,似乎"推"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推敲》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苏教版)。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最后决定改“推”字为“敲”字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生动地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教学此文,可以凭借教材,让学生亲历“推敲”的过程,在探究、发现中建构新的认识、创造新的意义。设计理念新课程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与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16.
推敲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实施以及教学研究中应当具备推敲的品质。以《推敲》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对文本内容、教法实施反复论证,在不断推敲的过程中,对文本有更精准的把握,对教法有更恰当的实施,达成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和谐融通。  相似文献   

17.
“推敲辨”     
大家都熟悉的推敲典故出自唐朝贾岛《题李凝幽居》,全首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一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敲』字,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从『月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可知写的是夜到友人家,因为是夜  相似文献   

18.
推敲     
贾岛年轻的时候家境不富裕,出家当了和尚。一 天,他去拜访友人李凝,到李家时,天已很晚了。 你把诗给 我念一遍。一 /还是“敲”字好。 月夜访友,即使人家 门未关,也应该敲门 而入符合常理。, 后来,韩愈和贾 岛成了亲密的诗友, 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 还了俗,不再当和尚 还考中了进士呢!推敲@昆明 @胡军  相似文献   

19.
《鸬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中有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很多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住句中的这个“抹”字做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此处用“抹”的好处:一是说明了鸬鹚是多么训练有素,二是可以看出渔人是多么爱惜鸬鹚,所以他舍不得“敲”,舍不得“赶”,舍不得“挥”……教师这样的处理,听上去似乎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20.
月夜归来,万籁俱寂.此时是推门好,还是敲门好?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历代评论家公认这个“敲”字,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因为据说是大文豪韩愈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的,这段文字因缘从此传为美谈,于今人们还把咬文嚼字叫做“推敲”。 但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此却持否定态度。朱老的理由是:“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