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双江 《大观周刊》2012,(45):96-97
新刑事诉讼法修改了证据的概念,增加了证据的种类、收集程序,进一步明确了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与举证责任人,严格规范了证据的收集程序,增加了非法证据的排除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证人和鉴定人出庭制度。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制度的修改对职务犯罪侦查,尤其是对以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据种类为主要办案方式的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准确理解、全面贯彻新刑事诉讼法,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保障新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同时保障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推进,讨论新刑事诉讼法对职务犯罪侦查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专门就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的修改结合渎职侵权犯罪侦查特点。就证据制度的修改对渎职侵权犯罪侦基工作的影响尤其是推进作用做探讨,以期进一步推进渎职侵权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2.
刘锡华 《大观周刊》2012,(4):49-49,5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巳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不断搜集、吸收影视文艺作品中描写的犯罪手段、犯罪方式以及反侦查的伎俩,给社会、家庭,包括青少年本身都造成了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3.
刘允杰 《青年记者》2009,(22):65-6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公安系统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当前,智能化犯罪、团伙犯罪、流窜犯罪比较突出,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手法更加隐蔽。科技强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是新形势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曾令德 《大观周刊》2013,(4):40-42,20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利用互联网进行毒品犯罪活动现象层出不穷,毒品犯罪已经开始向虚拟世界渗透。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全球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互联网涉毒犯罪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种新型的犯罪手段给缉毒执法机关的侦查带来极大的困难。摸清互联网涉毒犯罪的规律是侦破案件的关键。针对互联网涉毒犯罪的现状;总结出互联网涉毒犯罪的特点。分析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原因,提出互联网涉毒犯罪的侦查打击对策。  相似文献   

5.
廖天觅 《大观周刊》2013,(11):36-36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侦查机关的重视,在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给的法律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加以规定,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只对技术侦查措施做了概括的规定,但它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论述,明确其在侦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犯罪转移是指通过对犯罪目标、犯罪手段、犯罪时间、地点和犯罪动机等的控制,从而使犯罪行为和结果发生位置上的转换。从法益价值来看,犯罪转移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当人身价值与财产等非人身价值发生冲突时。从犯罪预防的评价目标来看,犯罪转移思想的确立和犯罪转移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而且能够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感。犯罪新闻报道在展示犯罪事实,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可以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转换犯罪新闻的报道视角,将犯罪转移作为犯罪新闻报道新的着力点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严重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遏制青少年犯罪上升的趋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本文就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上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跨境毒品犯罪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影响我国边境安全稳定的突出因素之一。而当前的有组织犯罪研究,不可能不考虑到犯罪组织的社会网络特性。本文运用社会网络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对跨境毒品犯罪中跨境毒品犯罪网络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跨境毒品犯罪网络的一些基本的类型和特点。其中包括“核心型”和“搭伙型”两种基本构型的网络单元:案件侦查经营中应注意不能局限于关联度较大的犯罪嫌疑人,而需同时关注那些中介性较大、也即在维持网络联结性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犯罪嫌疑人等等。  相似文献   

9.
档案广角     
《湖北档案》2014,(6):1-1
正●据新华社对外部微博"中国独家报道"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消息,乌鲁木齐"5·22"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共造成39名无辜群众遇难,94人受伤。2014年5月23日,案件告破。实施此案暴恐团伙共有5名成员,4名现场实施犯罪的暴恐分子当场被炸死,参与策划的另1名暴恐团伙成员于5月22日晚在新疆巴州被抓获。●国家旅游局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关于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根据公报,第一季度全国旅行社出境旅游组织737.65万人次、3711.42万人天,同比增长13.24%和  相似文献   

10.
在一座城市里发生的犯罪案件,时常会成为这座城市街谈巷议的焦点。作为与受众距离最近的地市报及其子报,自然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首选媒体。同时,地市报在报道犯罪案件时,还能够通过对犯罪手段的揭露、犯罪原因的剖析,通过结合案件“以案说法”,起到震慑犯罪和教育群众的社会效果,增强社会防范犯罪的力度。所以,很多人认为,媒体报道犯罪新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周朋飞 《大观周刊》2012,(46):96-96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有诸多特征,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与范畴也不甚明了。在研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侦查之前,界定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的范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犯罪学与刑法学对计算机犯罪的研究视角入手,探讨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12.
犯罪新闻,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往往由于过程曲折,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而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时下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似乎对"受害者""关怀"最多,往往在涉及他们的报道中会主动采取匿名方式。事实上,对其他的"涉案人员"的报道,应该采用实名还是匿名,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犯罪的实施人员实名匿名与司法程序——犯罪的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引起公众质疑的系列校园血案和菲律宾人质事件报道为分析对象,就处于侦查阶段的刑事案件报道进行探讨,从宪法学、行政法学、刑事法学等角度剖析犯罪新闻报道的正当性及边界,辨析犯罪新闻报道与公众知情权、侦查权行使、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被害人权利保护等关系,促进犯罪新闻报道与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的保持、公正审判的维护、公民人格尊严等价值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犯罪新闻报道要实现多种价值的平衡,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媒体法规与媒体自律的互动是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2007,(12):43-43
2007年,“熊猫烧香”、“灰鸽子”等计算机病毒病在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随着几起网络犯罪案的侦破我们赫然发现,一条完备、严密的黑色病毒产业链浮出水面。在公众饱受网络犯罪、病毒侵蚀的同时,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如今的网络犯罪已经组织化、规模化、公开化,作案团伙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员数量庞大,其非法获利数额都让人瞠目。  相似文献   

16.
杨利 《大观周刊》2012,(37):45-45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案件具有高科技性和高智能性,犯罪成本低,传播范围广,犯罪手段趋向多样化、复杂化、技术化。因为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立法的缺失等问题,造成了网络犯罪侦查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以犯罪主体为新视角,以同主体类型犯罪为研究对象,提出"情报源-主体-案件-犯罪问题"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思路,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特点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主体的影响因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规律,从而为实践中防控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提供更多战略情报分析思路。[方法/过程] 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设定同主体类型犯罪问题而并非单个案例为情报研究对象,通过提取该类案例样本中与犯罪主体相关联的信息,构建犯罪主体社会网络,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分析适用于一定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基于犯罪主体社会网络的未成年人犯罪战略情报分析有利于客观地揭示此类特殊主体犯罪规律和犯罪特点,发掘犯罪主体影响因素,能够为未成年人犯罪战略情报分析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亿多人,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特征也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很值得新闻媒体去挖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王笑然 《大观周刊》2012,(27):46-47
技术侦查、秘密侦查是当今世界一种通用的侦查原则,当今社会,新型犯罪手段不断增加、犯罪更加隐蔽、高科技手段在犯罪中使用越来越多。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设专节规定这一侦查措施,对技术侦查与秘密侦查进行立法,是侦查制度构建的重大突破。秘密侦查具有隐秘性,不能等同于技术侦查。对待秘密侦查,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曾强其实践中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公安系统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当前,智能化犯罪、团伙犯罪、流窜犯罪比较突出,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手法更加隐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