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2.
起先,是一位晚生代作家向我推荐这本书。接着,我先生逛书店时带回了这本书。他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装帧。后来,他在为我的小说集设计装帧时借鉴了这本书的特点。再后来,我才看完了这本书。时间已是1999年春节前夕了。书和人一样,认识了不一定立即阅读,好书更常会这样。它挤在家中顶天  相似文献   

3.
看见。认识。呈现。201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我坦言这本书我读了好些天,一篇一字地都看了。我也坦言这篇文章我放下书后好几天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现在,我仍有"思绪万千,不着一缕"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了《看见》这本书给我的触点太过博杂的缘故。柴静在书中让我看到一些我曾见过却并未  相似文献   

4.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中等师范学校留校生,从事图书馆工作已有二三年了。在这几年中,我觉得对我最有启发和切身利益的是《图书馆杂志》。它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帮了我的忙。  相似文献   

6.
1989年我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新闻工作者,1990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关怀、信任和支持。这给我以巨大鼓励和鞭策。我出生在一个哈萨克族贫苦牧民家庭里。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我才上了学,受到了教育.才使我成为哈萨克族的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回顾自己从事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7.
徐引篪 《图书馆论坛》2006,26(6):294-294,324
1964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从事的第一项业务是外文图书采访。我在外采组一直工作了5年,直到1970年下放劳动。这以后我又先后从事过典藏流通、书目索引编制、研究辅导和业务管理等项工作,经验不断丰富,知识逐渐积累,个人也在持续锤炼中得以成长和发展。40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的是在外采组:工作的5年。这5年,是我迈入社会、从事职业工作的起步。我在这5年中,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我扎实、钻研的工作态度,以及和同志们协作的精神,我以后能在各个岗位上作出些许的成绩,都是源于这最初5年的锻炼。  相似文献   

8.
年丰先生是我的老师。这不是谦虚。说来话长:在我读初中和高中的阶段,我就经常在我们镇邮局阅报栏里,读到《荆州报》上一个叫周扬帆的人的诗歌。因为听说此人在荆州,这也是离我最近的一个诗人。我那时正是在周扬帆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下.萌动了写诗的欲望。这是不可否认的;多年前,我就在我的散文集《小镇逝水录》中提到过此事。本土作家对本土作者的感染.胜过外头任何大作家。原因一是亲切。二是乡土气味相投。  相似文献   

9.
和罗涛的交往,不只是因为引力是CSM的客户,而是他的梦想和执着吸引了我。除了耿直、豪爽的山东人特性外,罗涛更多了一份精明和睿智,这是五年前认识罗涛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几年后,引力传媒一定会成为CSM的大客户"这是罗涛和我们合作谈判时的结束语,我自然当客气话听,诚意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0.
����Ϣ�����µ�ͼ���鱨ѧ�ƽ�������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我想我们这一部分同志是图书情报学科建设的主力军。过去一些老前辈常说,研究生是国家队。我非常赞同这一看法。我想起了12年前,武汉大学的几位研究生奔走呼号,发起了中国首届...  相似文献   

11.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是一位著名作家对职业女性的文学描绘。作为女人,我爱我家,用海水般温柔的力量,创造属于我的幸福家庭,这是我的理想;同时,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军事记者,我爱我的事业,我用火焰般的激情和能量,干好我的本职工作,这是我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枯死的水渠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提过,每一个我经历过的城市都是我的故乡。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中,我下意识地认了这个不大的村子为故乡。但说实话,我不像母亲那样亲近这座村庄。尽管它也在我记忆里留下过许多个漫天星斗的愉快夏日。幼年时随母亲回乡探亲,村子里的人对我似乎从来都不友善。然而,这次暑期乡村调查时,我却收获了一场的盛情相待。此时我给了他们带来渺远的希望而彼时我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差距。其实,希望与绝望之间隔着的不过是虚妄。这虚妄就像眼前干涸的水渠。十一、二岁的城市少年曾在这条水渠边和不熟悉的伙伴钓虾、捉泥鳅。它是我这次回去时最荒凉的景象。这是通达的水泥路和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张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照片了。1030年,我和朋友萧军都在东北陆军阱武堂学习,毕业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左边第一个是我,中间的是萧军,右边的是杜显信,后边的是赵毅。那年,我24岁,萧军23岁。  相似文献   

14.
看完《生活智慧百科》一书,发现它出自我过去所崇敬的科学普及出版社,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如果说这是一本盗用科普出版社名义的非法出版物,我倒不会感到奇怪。然而,一个出版管理部门的同志严肃地告诉我,这本书确实是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的,这就不仅使我感到惶惑,甚至使我十分气愤了。  相似文献   

15.
正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兵     
张勇手 《档案天地》2011,(11):4-7,47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很幸运地来到部队.又在部队里面长大成人。1957年,我们从朝鲜回到国内,那个时候八一厂要拍电影,到我们部队去找演员。那次他们给我拍了一些照片.我试了一遍戏后他们就走了。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偶然的插曲。我也没在意这个事。这之前我和电影的经历就是看过两部电影.  相似文献   

17.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的爸爸王芸生生前很喜欢这两句诗,曾一再问我:“你知道这两句诗的诗魂是哪两个字吗?”我说:“当然是勤和苦两个字喽!”他点点头,“知道这两个字,到懂得这两个字,以至做到这两个字,不容易呀!路很长!很长呀!……”接着,他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每每在此时,我从爸爸的目光中,似乎就看到了他一生苦学苦斗的坎坷路程。我和爸爸一直生活在一起。三十八年来,从他的身上得到了许多知识和启发。我是学文搞艺术的,在创作剧本过程中每当遇到一些历史人物的轶事、历代的典故、甚至怪字和难题,我张口就问,爸爸是每问必答,原原本本侃侃而谈。从历史  相似文献   

18.
我屈指一算,写稿已有17载。17年来,1995年创造了我写稿史上的辉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稿8篇,在陕西农民报、三秦都市报等全国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稿件125篇,被安康铁路公安处党委报请三等功。总结我的经验之一即只是因为“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热爱写稿这件苦差事,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广大公安干警的精神风貌,唤起千千万万的人对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从开始热爱写稿,到后来的上瘾,直至现在一天不写稿就心慌,我始终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写稿,使这一艰苦的差事在我的业余爱好中坚持下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失志不渝、坚定不移地写稿,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许是我的自豪和骄傲,但更应该是我的起点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真诚的回报     
张炜 《中国档案》2004,(1):58-58
山东省档案馆是我大学毕业后踏进的第一个部门,我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多的时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馆里的领导和同志们与我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就连这座建筑物也让我充满了感情。我调离后很长一个时期,还恍恍忽忽觉得自己仍然在档案馆工作、是这里的—名专业人员。时间很快,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这二十年我一直关注我们的档案馆,发现她日新月异,越来越兴旺,各项事业越办越好,兵强马壮,可爱的新面孔越来越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常常因为在这里工作过而自豪。我很想念当年在一起工作的朋友,想念朝夕相处的情景。我…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我想讲的心里话。很久以来,我就想讲这句话,但却被另一句话镇住了——不当出版商,要当出版家! 当出版家固然是正确的。这点我明白。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不能当出版商?这两者之间就那么水火不相容吗?难道一当出版商就不能当出版家了吗?我想了很久仍不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