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出身的记者。在与通讯员接触中,经常听到大家说,整天身在工厂、车间,哪有什么新闻好写。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稿件是写不完的。 一、食堂吃饭有建议 一次,我到广西南宁担任全国乒乓球比赛的组织工作。广西体委食堂采取的是“分食制”,这在当时全国是罕见的。联想到“合食制”有不少弊病:如一不卫生,二不经济,三不准时。我即向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有关“分食制”好的建议,很快被全文刊登。事实证明,只要问题抓得准,人民日报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听报告中有言论 我曾听了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的一次报告。他说:“如果下一届世界乒乓球团体赛,男团拿不到冠军,我将卸下‘乌纱帽’,以谢国人。”在当时来说,有这种风险意识是十分可贵的。我听后内心很受感动。当晚提笔写了一篇《赞立军令状》的言论,发给国家体委主办的《乒乓世界》杂志,被头条全文刊用。1995年5月2日,我在人民日报‘今日谈’发表的小言论《要用足40小时》,也是在听报告时,针对有的人误解‘双休日’就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某报上读到一篇言论,其中一则事例说的是某厂职工宿舍区今年取消“大锅电”,实行了一户一表制,而该厂正好在我家乡,我知道他们在10多年前就已经实行了一户一表的制度。很明显,作者所用的这则事例不实。也许有人认为,言论稿件主要在于说理,其中所举事例实不实无关紧要。因此,有些人在写言论时,对所用的事例不认真核实;有的事例全凭道听途说而来;也有的事例甚至是作者凭空编造出来的,等等。其实,言论稿也必须讲究真实,作者使用不实事例,同样是新闻规则所不允许的;如果言论稿中所举事例不真实,不仅显得不严肃、不慎重…  相似文献   

3.
龚志聪 《军事记者》2005,(10):33-34
8月中旬一日,《军事记》主编来电话,约我写篇“新闻人”专栏稿件,让我自己写自己。10多年前有人写过我。最近也有人做了准备写我,而我怕被写得名不副实,好说歹说谢绝了。这回《军事记》“有请”,而且信任有加,焉能“不识抬举”!可是,写什么呢?我于1970年8月9日早晨告别执行生产任务的某步兵团政治处宣传干部岗位,从安徽白湖农场出发,一根小扁担,一头被服一头书,挑到20里外的路边汽车站,  相似文献   

4.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官海浮沉叹     
我的这支笔,于23年前写了篇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被写的主人翁第二年栽倒在刑场上。朋友、同事、同学们遇见我说:“你的笔杆子真厉害!”一语双关。居然有好事者说,凡有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者,需隆重地请我去为其歌功颂德,我一写那领导就必然会倒台!年复一年,我写文章无数,不少朋友向不认识我的人却这样作介绍:“这就是《栽摇钱树的人》的作者,  相似文献   

6.
七夕何夕     
某友,为京城名记。去年此时,我的MSN签名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该人见之,对此句大加阐发:“你丫整天写不出稿子,因此哭得死去活来。”如此望文生义的解释固然说得通,但这位哥哥和许多现代人一样,已经完全难以体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了。  相似文献   

7.
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是搞好通讯报道工作的一条有效措施。在近 30年的基层采访过程中,自己深深体会到,只有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联系广大群众,才能拓宽采访路子,才有写不完的新闻。   一、坚持正义,替群众说话。身为报社通讯员,下基层采访,农民群众把自己当“记者”一样对待。有心里话,有好人好事,有难言之苦,都向你讲。在这个时候,要认真听、仔细记,从中抓住主要问题,重点环节,逐一核实清楚。亭口乡供电站一站长,利用职权,谋私利,不供电,坑害群众。谁家添置了一台电冰箱,他就以“增容”提…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部时常见到一种现象:某些记者采写某人、某单位的稿件见了报,或者是受人之托的稿件发表了,他们顿时喜形于色,急匆匆地给对方打电话报告:“看见今天的报没有?稿子见报了,你满意不满意?这可是花了功夫的哟。”言下之意,不说自明。其实,自己写的稿件见了报,或受托的稿件见了报,征求一番对稿件的看法和意见,如“是否有失实之处或提法不妥的地方”之类的话,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仅仅是问“满意不满意”,就不怎么好了。某篇稿件见了报,或许被写的人或单位满意了、高兴了,但读者是否满意,却很难说。因为,报纸不单是办给被写…  相似文献   

9.
我采写的《专储玉米哪里去了》一稿,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我的及时鞭策。我不是喜欢写批评稿的记者。但做为一个全面的、称职的记者,你又无法避开现实矛盾,逃避现实问题。在一次江西省农业局长会议上,大家谈起农业形势。有人说,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有的省分配到了国家专储玉米,我们省里有没有?省畜牧局长回答:“第一批,我们不清楚,被粮食部门独吞了。第二批分了一点给农业部门。”某地区一位农业局长对我说:“李记者,别的稿子你不要写,就写一篇专储玉米哪里去了?”当时,我感到这个问题不是一…  相似文献   

10.
文人的作品广告与推销史文贵《扬子晚报》1992年4月1日一篇文章《老舍为自家作品写广告》(原载《团结报》)称:“中国文人为自家作品写广告,老舍恐为第一人。”但在最近几年,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勇于推销自己作品的人已屡见不鲜了:“某作家”或“某诗人”等“...  相似文献   

11.
据某报载,近日北京的王先生在北京某知名商场的音像制品柜台前,看到标有“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的“高清晰DVD珍藏版《红楼梦》”电视剧影碟。于是,他满怀兴奋地花260元买了一套。买回去的当天晚上,他就开始观看,因为有了台词字幕,夜深人静之际,可以关闭声音观看。可越看越倒胃口,字幕不仅频繁出现让人不明白的乱码,而且还有让人别扭的错别字。  相似文献   

12.
太阳很快乐     
上周做家教,辅导孩子看图作文。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就一幅图写五句话,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最后一句,他写道:“太阳很快乐。”那幅图上,鸟儿在鸣唱,猴子在蹦跳,鱼儿在戏水,孩子们在打闹。如果我是太阳公公,我也会因为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快乐。我当时夸赞他:“好好努力,你会成为一名文学家。我喜欢你的‘太阳很快乐’。”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苏联莫斯科的一所大学制造出了由一个很小的半导体仪器代替电子管的叫“卫星——2”牌的电視机。这种电視机的特点是:使用性能很好,半导体仪器比电子管寿命要长得多,可以使用几万小时;耗电量少,一台只要有一个十二伏特的蓄电池就够用;体质輕,携带方便,每台只有七公斤重。“卫星——2”装有200×150厘米的螢光屏,灵敏度和普通电视机一样。据設計人員說,这种沒有电子管的电視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4.
新闻工作者自己建立“资料室”,必不可少,而且要不断补充、丰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解放军报社的政工处长夏国珞,深有感触地说:“几十年来,我养成了积累资料、分析研究的习惯,一旦需要采访某人某单位,顺手多了。”平时舍得花功夫,临阵方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去年3月4日《参考消息》上,有篇《一日本人谈中国的排队》的消息,是日本一位电視台评论员杉木伊津子写的,反映北京的“排队”內容在六七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这个小小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北京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此稿写道:“1979年时,在队伍前面堆  相似文献   

15.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6.
提起我们报社的食堂,我得先说说我们食堂的年轻人。我们炊事班一共三十二人。我已经六十岁了,我们食堂四十岁以上被青年称呼为老师傅的只有四人。其他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其中女青年占了一半。他们中有十七个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新招工进来的。看着食堂增添了这么多生龙活虎的青年人,而且在党组织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很快,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我们食堂主要是靠了这些“小老虎”发挥作用,才办出一点成绩,受到职工同志们的赞扬。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7,(30):15-15
我任职于一家美国咨询公司,作为公司驻中国的唯一全权代表,众人看来万般风光的我过着SOHO-族和四处奔波女“飞人”的双面生活。“商场如战场”,不论是SOHO还是“飞人”,瞬息万变、变化莫测的商场决定了人在哪里办公室就在哪里。为了满足平时我要移动办公的需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教学琐记     
教学琐记温济泽我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书,主要教的一门课是广播业务写作,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写广播稿。虽然当时连现成的教材也没有,但是我有十几年做广播编辑工作的经验。我就把它作为我的“一桶水”。我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为陕北台写的专稿,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社论等...  相似文献   

19.
这两天,新记者证发到了手里,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记者证代表着什么?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早上上街买油条时,向摊主亮出了记者证,“我是××报的记者,先给我来两根油条!”令在场的很多人嗤之以鼻。我们也暗为这位老兄脸红———记者证用来买油条,真是给我们记者丢了脸、掉了价。但事儿越小,越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种记者手里,记者证代表着一种牛气十足的感觉。兜里揣着它,脾气大了不少。还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去商场买东西,同样亮出了记者证,要求商场免费“卖”给他一台空调。在遭到拒绝后,便以曝光相要挟,并扬言:“这么大个商场,找你点问题还…  相似文献   

20.
对于二炮原宣传部长赵化南这个名字,爱浏览报刊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它常常见诸报端,且与一篇篇精妙的杂文连在一起。他犹如社会生活前沿的一名忠诚哨兵,几十年如一日,用“投枪”和“匕首”干预生活,激浊扬清,弘扬正气,领时代的风云,扬时代的正气,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A采访中,我问赵化南:你是怎样想到写杂文的?写杂文既出不了名,也挣不到多少稿费,还可能会“得罪人”,到底图什么呢?他回答说:“主要是兴趣。我这个人有个“癌癖”,一旦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要硬着头皮子下去。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有了感想、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